付小鵬
【內容摘要】分層教學是一種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它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提高,讓尖子冒出來,使多數邁大步,叫后進生不落伍,達到班級整體優化”。分層教學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在每一節課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達到自愿學習的目的。
【關鍵詞】中學數學? 分層教學? 教學生成
新的數學課標提出:數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數學的推廣與普及。每位同學都有必要獲得數學知識,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然而。我們的學校地處農村中學,每個班人數達五十人,班上學生的學生情況千差萬別,良莠不齊。若授課按中等生來對待,一部分同學認知水平根據無法到達,個別精尖學生又存在吃不飽的現象。如何讓每位同學都能主動起來,在學習上各顯其能呢?為了體現教學的個體差異性,推進素質教育,我們學校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率先在各教研組倡導分層教學。筆者在所在班上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分層,對教學內容實施分層,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進行循序漸進式分層管理,下面就這種教學模式與大家分享,以期批評指正。
一、對學生的分層
其實是按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合理分組,也是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前提和依據。首先,我根據學情,充分考慮幾次考試成績,平時表現,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把學生分為四組,A等學生為優等生,這類學生成績優異,思維活躍,學習積極主動。B等為提高組,這組同學基礎扎實,學習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但缺乏鉆研。C等為鞏固組,這組同學學習態度端正,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智力與學習能力一般。D等為基礎組,這組同學基礎知識和能力都欠佳,學習無動力,成績較差。分組時對每位同學做了前期思想動員工作,保證每組同學都能夠心情愉悅地參與到組內的各項工作中來。尤其是D組同學,本來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如果按優等生來培養,對學生和教師都勞神費力,效果為零。在對學生分層時,要讓學生明白,這種做法其實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懷與愛護,如果D組同學進步了同樣可以進入其他等級組,C組的同學如果進步同樣可以進入A組或B組,同樣如果A組的同學退步了,就要被淘汰進入B組,這樣的分層競爭機制,無疑對班風和學風起著較大的推動作用。
二、教學內容的分層
教與學是雙邊活動,教師只教而不調查研究學情,就無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樣通過學生的學情可以反饋教師教學的情況。數學是由無數個問題組成的,問題是數學的核心,解題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手端。因此,無論是新課還是復習課,都離不開提出問題、大膽假設、推理論證、解決問題這四個環節。要提高數學課堂效率,必須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即把教學中的問題和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分層教學除內對學生進行分層外,還要對授課內容進行分層,以便適用于不同的學生。一方面把該節內容接邏輯思維規律設置教學情境,再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幾個問題,各個問題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知識點也由淺入深進行拓展,由點到面,各個方面進入重難點的突破,另一方面每個問題圍繞一個知識點設計高中低三檔的小問題,由每組不同學情的同學來完成,也就是說,問題的設置是完全按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來制定,而不是采用“一刀切”或“一言堂”,各題組之間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形成一個有機的知識鏈,解每組題時,要求D組的解低檔題,以便鞏固基礎知識,C組同學先解基礎題,爭取在限時內解完中檔題,B組解中檔題,爭取做完高檔題,A組直接解高檔題。對教學內容的分層,充分體現了教學的科學性和人文性,各組之間互相監督密切配合,每學期根據教學情況,對個別有變化的同學調整,這樣有助于培養每位同學的邏輯思維,讓每位同學得到不同的進步,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生的學情動態是教學的晴雨表,教師根據分層教學來調整教學方法,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躍。例如:在學完二次函數這節內容后,我根據同學們后設計了四組練習題,經過批閱作業后,我發現A組同學做題比較快,作業量有些少,B組和C組對中檔題錯誤率較高,而D組同學對中檔題根本不會,通過調查學情,我在后段教學中做了調整,對D組同學不再安排中檔題,而是對基礎知識及課后作業反復鞏固,A組同學題量和難度均增加。讓每個同學都參與課堂練習,使各類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三、教學方法的分層
在同一班級授課,要以BC層次的學生作為標準,實施精講多練,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注重解題方法和邏輯思維過程,對A層學生要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實施少講多練,主要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D層起點低,著眼于基礎知識,對他們要求不能太高,但基礎知識必須掌握,等基礎知識夯實后進一步要求掌握中檔題,在教學方法上分層必須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學情,對于C等和D等的學生不能歧視,而是要經常提問關懷,對于他們的學業要在課外進行輔導,不能讓他們心理懈怠放棄學業,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對分層教學會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對于A等同學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讓他們產生驕傲自滿的心理,要讓他們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
四、評價體系的分層
分層評價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保證。對于不同等級的學生分層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主體導向性和激勵性。如對D層和C層學生進行激勵,讓他們在班級發揮正能量作用,及時發現他們閃光的一面,及時表揚,讓他們喜歡數學,樂學數學;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A層的學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總之通過對作業評價,課堂學習評價,測試后評價等充分調動各層次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積極因素,促進智商和情商的協調發展,以實現大面積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正如一位德國教育家所說:“教學的藝術不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在對分層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中,學生的心理個性得到良性發展,學習積極性普遍提高。分層教學針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得其所,學生學習的興趣被激發了,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程度差的學生,因為學習目標定得較低,學習過程中又能得到老師更多的幫助,從而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程度好的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增強了,對學習的要求也提高了,課堂上也“吃得飽”了。同時由于分層的不固定,學生分層可上可下,又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性,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強烈的競爭意識,出現了“你追我趕,奮勇向前”的可喜局面。
分層教學有優越的方面,也有不足的一面,例如:目前評價體系方面還是沒有落到實處。不能實現最優化的分層,有些只是表面上的分層,雖然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評價體系、作業等方面,我們注意到了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但對考試的最終評價上沒有太大的改變,教師還是以成績論英雄。這種評價方式對C組的同學的自信心、學習興趣打擊較大,因為他們總是嘗不到成功的喜悅,但是由于高考的壓力,很難找到一個比較合理的評價方式。
總之,實施分層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優化了教學資源。在與每個同學交流溝通的過程中產生了的默契。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感情的共鳴,信念的確定,行為的順應,目標的認同,達到教學活動同頻共振,在活動中,學生位于主體,誰贏得了學生,誰就贏得了教育。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