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麗平 璩孟紅



摘要:近年來企業與高校合作對口培養人才的方式越來越普遍。本文從本、碩、博三個層次來研究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對知識產權專業的人才地域分布、課程設置、培養方式及就業前景進行分析,比較校企對接視角下不同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優缺點,并得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滿足市場需求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并能夠針對不同的情況給出有效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校企對接;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F2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0)27-0034-08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深入實施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快速推進,使得知識產權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核心內容,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知識產權的競爭,而知識產權競爭的關鍵在于知識產權人才的競爭,其人才培養工作是當務之急。[1]我國已形成博士、碩士、法律碩士、雙學位雙專業、全日制本科等多層次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然而表面繁榮的知識產權專業教育,實際上存在諸多問題。[2]例如我國知識產權本科專業于2014年被紅牌警告,限制申報,其中主要原因是就業狀況很不理想,我國教育部知識產權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專家曾指出“我國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特別是本科層面跟企業需求脫鉤,導致高校培養體系滿足不了就業需求,最終知識產權專業在北京、山東等地被黃牌甚至紅牌警告”。針對這一問題,從校企對接的視角,對我國知識產權專業本科、碩士、博士三個層次的人才模式進行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1.2 研究目的
隨著我國經濟、科技、文化、管理、對外貿易和法律服務等方面的迅速發展,知識產權人才在經濟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針對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培養,已經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三個人才培養層次。本文正是從這三個層次入手,研究我國特別是河南省相關行業、企業對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需求和特點,為我國(?。┲R產權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有參考價值的研究報告,并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特別是適合河南知識產權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對策建議等內容。
1.3 研究意義
知識產權人才是我國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校企對接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企業和高校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達到互利共贏的一種模式,不僅可以提升高校的人才培養效益,還能夠增強企業的創新和產業輸出能力,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本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對本、碩、博三個層次知識產權人才的地域分布、課程設置、培養方式及就業前景進行分析,比較校企對接視角下不同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優缺點,并得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滿足市場需求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并針對不同的情況給出對策建議。
2 校企對接理論
2.1 校企對接內涵
校企對接,又稱為校企合作,它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重視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協調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當前社會競爭激烈,高校為謀求自身發展,抓好教育質量,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人才,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3]校企合作實現了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與企業合作,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全新理念。[4]
2.2 校企對接意義
首先,校企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適應了經濟社會與就業市場的需要。在校企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下,高校將企業實際用工需求與相關人才培養方案緊密結合,在注重理論學習的同時加強技能培訓,有助于培養出社會緊缺需要的專業對口型人才。其次,校企對接也是一種高校與企業“雙贏”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對接,做到了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招聘信息的高度銜接、高度共享。學校利用企業提供人才實踐操作設備,企業也不必為培養人才擔心培訓場地問題,實現了讓學生在高校接受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培訓與企業實踐操作訓練有機結合,讓學校優質的教育資源和企業的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節約了企業的教育成本,是一種“雙贏”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5]最后,校企對接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力資源浪費,緩解近年來市場上出現的就業招聘信息與應屆畢業生應聘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高校對口培養企業需要的專業人才,應屆生畢業即可實現對口就業,極大地縮短了畢業生實現就業的時間,同時專業對口就業的培養方式使得畢業生能夠更快地融入工作環境,適應工作內容,從而提高企業工作效率,有效減少人才資源浪費。
3 我國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3.1 知識產權專業
3.1.1 知識產權專業內涵。知識產權專業根據研究方向的不同可分為知識產權法和知識產權管理,這兩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側重點各有不同。其中知識產權法專業從屬于法學一級學科,法學理論類二級學科,主要培養具備基礎的法學思維和法律實務處理能力的法律人才。知識產權管理專業從屬于管理學一級學科,工商管理類或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二級學科,主要培養具備基本的專利檢索與專利分析能力的專利代理人才。
3.1.2 高校知識產權專業設置情況分析。知識產權專業在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人才培養方式。有的設在法學院,有的設在管理學院,有的高校成立了知識產權學院或知識產權系,有的成立了知識產權研究院或研究中心,由此導致授予的學位也不一樣,在法學院培養的授予法學學位,在管理學院培養的授予管理學學位。[6]
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本、碩、博三個層次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體系。知識產權專業本科層面,隨著我國經濟、科技、文化、管理、對外貿易和法律服務等方面的迅速發展,高等學校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自2004年起,我國已經有89所高校先后設置了知識產權本科專業,其中華東政法大學在2004年率先設立第一個知識產權專業,為國內其他高校設置知識產權專業做了垂范。2006年,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重慶理工大學、中國計量大學等一些國內知名高校也相繼開始設立知識產權專業。從河南省范圍來看,2011年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率先在河南省建立知識產權專業,河南師范大學、安陽工學院、河南科技大學、中原工學院、河師大新聯學院、鄭州成功財經學院、鄭州大學、許昌學院、河南牧業經濟學院也于2012年至2019年建立了知識產權專業。截至2019年5月1日,河南省一共有10所高校(含獨立學院)設立知識產權本科專業。[7]
②知識產權專業應當培養高層次人才。知識產權專業在課程安排上存在著跨學科跨領域的特點,不同層次的企業對于知識產權人才的專業性要求存在較大差異。這就意味著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方案無法滿足大中型企業對于知識產權人才更高端更苛刻的培養要求,國內知識產權專業應當在原有的培養體系基礎上逐步完善。
③知識產權專業應當培養實務型人才。知識產權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雖然中介機構、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行政管理部門、企業等依據各自不同的工作內容對知識產權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但往往都比較注重知識產權人才的實踐操作能力,并一致要求知識產權人才擁有利用所學的知識產權理論熟練處理相關事務的能力。[12]
④知識產權專業應當培養開放型人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推進和《知識產權協定》的達成,知識產權制度呈現出一種越來越一體化、國際化的趨勢。隨著知識產權領域對外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要求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應當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掌握相關的國際規則、并且能夠熟練處理知識產權領域的各種國際事務。[13]
3.3.3 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知識產權專業過去一直是建立在法學的基礎上,因此早期知識產權專業課程在設置上偏向法學類課程,此類專業也大多設置在法學院。近年來隨著知識產權相關企業機構用工需求的日趨多樣化、綜合化,高校在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課程設置上已經有所革新。但從目前大多數院校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計劃可以看出,與傳統知識產權課程設置相比,新的課程設置大多也僅僅是在原有的法學基礎課程之外添加了知識產權法課程,例如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課程,難以滿足現代化知識產權相關企業提出的“理工科+知識產權”的人才培養要求,由此可見,我國高校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尚存在諸多問題。
4 企業需求數據調研
4.1 企業職位需求統計數據來源
本論文知識產權相關企業職位需求調研數據來源為各大招聘網站、各省市人才就業服務中心、各省市人才網等,表2是企業需求數據來源統計表。
4.2 不同企業職業技能需求統計與分析
知識產權相關機構根據工作內容的不同可分為六種,這六種相關機構具體包括:①知識產權行政管理和執法機構;②知識產權審查機構;③知識產權立法和司法機構;④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管理部門;⑤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⑥知識產權教學和研究機構。這六類企業機構根據工作性質的不同可大致分為三類企業機構,包括知識產權法務類機構、知識產權/專利代理類機構、知識產權教學研究類機構。不同類型的企業機構對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有不同的職業技能需求。表3是在調查大量企業機構招聘信息之后得出的知識產權企業機構職業技能需求統計信息表,表中匯總了不同企業機構對本、碩、博三個層次知識產權人才的職業技能需求信息,為確定不同層次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策略提供數據支持。
從知識產權相關機構職業需求統計表可以看出,不同企業機構對于本、碩、博的職業能力需求各有不同。各類企業一般都要求應聘者政治覺悟高,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身體健康、心理素質好,英語水平四級及以上,熟練掌握辦公室軟件操作,學歷本科及以上。教學研究類單位一般要求政治面貌是中共黨員。知識產權法律類單位一般要求具備知識產權專業各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具備利用相關法學理論解決知識產權法律糾紛的能力,同時要求從業人員了解知識產權發展的前沿動態和知識產權發展的趨勢,熟悉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和相關政策體系、普通法律體系和政策。[14]從事知識產權法律類職業的人員還要求持有律師從業資格證。代理專利類企業除了要求應聘人員具備基本的知識產權法務知識外,還要求理工科背景出身,具備專利檢索和知識產權分析能力,持有專利代理人資格證。諸如華為、中興、阿里巴巴等大中型互聯網企業要求應聘人員學歷為本科及以上,核心科技參與人員還要求碩士甚至博士學位,高管類人才部分要求海歸背景,持有專利證書,對英語雅思分數也有相應的規定??傊究?、碩士、博士由于自身能力水平不同,能夠應聘的企業單位級別也有差異,一般而言,企業級別越高,對于學歷水平要求越高,薪酬待遇和職業發展前景越好。
4.3 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策略
由企業機構職業技能需求統計表可以看出,不同企業對不同職位不同層次人才的能力要求各有不同。為了更好地實現校企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校應當分層次對本科、碩士、博士實施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策略。
針對知識產權專業本科生,高校應當以知識產權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為根基,以企業實際職業技能要求為導向,輔之以知識產權專業技能培訓。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高校應當不斷引導學生參與豐富多樣的知識產權專業技能活動,在實踐中深化學生理論知識,鍛煉學生的專業任職能力,例如引導學生參加知識產權技能大賽、專利檢索大賽、知識產權夏令營等,參與知識產權相關課題研究,參加知識產權學術交流會,接受知識產權遠程教育課程等。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應當注重外語教育,努力提升學生口語表達和文獻閱讀能力。大部分企業對英語水平要求是達到六級水平,具備基礎的英文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此外這三類企業機構都把熟練掌握辦公軟件和制圖軟件操作作為一項基本要求,因此學生應當在基礎課程學習之外強化這方面的技能。法務類和專利代理類企業機構在人才招聘時,一般要求具有律師執業資格證和專利代理人資格,有相關工作經驗者會優先考慮,因此高校應當重視學生實習工作,盡最大可能為學生創造對口專業的工作實習機會。由于法務類和專利代理類企業機構涉及到大量文案寫作、專利撰寫等文書工作,因此高校應當注重學生文書寫作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征文活動、公文寫作模擬大賽等多種方式強化這方面的技能。最后,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應當時刻關注學術動態和法規變化,較多開展諸如學術交流會、法律法規宣講等活動。
針對知識產權專業碩士,高校應當依據人才培養類型與人才培養計劃的要求著重培養知識產權學術型人才或知識產權實務型人才。知識產權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應當以學術研究能力培養為重點,加強在校生的學術寫作和學術研究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相關課題研究以增強學術研究能力。知識產權實務型人才的培養應當以職業技能培養為重點,加大知識產權專業技能的培養力度,以企業需求為基點,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生專業技能培訓。
高校在保證學生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之外,還應當注重提升專業技能,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專利分析檢索、法律事務分析、計算機制圖等多種職業技能。此外學??梢酝ㄟ^舉辦教育游學活動、司法考試模擬大賽、專利檢索大賽、法律法規辯論賽、知識產權專業夏令營等多種活動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
針對知識產權專業博士,高校應當著重培養此類人才的學術研究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學術課題研究,經常性參加學術交流會議,在基礎課程學習之外擴大學術論文期刊閱讀量,積極向核心期刊投稿,不斷提高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此外還要繼續加強學生的英語文獻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知識產權教學研究類人才尤其要注重學術論文發表量的積累,部分高校在引進人才時會將發表核心期刊論文數量作為一項人才等級評比標準。
5 校企對接視角下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5.1 國內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5.1.1 知識產權學科體系單一,無法滿足多樣化的人才需求。知識產權學科早期主要是建立在法學基礎上,然而隨著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和管理越來越重要,對知識產權的研究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
5.1.2 知識產權專業存在學科交叉性,課程設置多而雜亂,知識產權教育定位模糊。由于知識產權專業大多與法學、管理學、工學存在學科交叉,因而大多數知識產權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呈現出課程數量多、涉及領域廣的特點,看似面面俱到,實則知識產權專業技能培養不到位,而且容易產生學生課業負擔重、專業能力水平不盡如人意、浪費教育資源的現象。
5.1.3 知識產權專業設置院校多,但總體研究能力薄弱,人才培養存在水平差異、地域差異。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本、碩、博三個層次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開設知識產權專業的院校數量近年來大幅增長,這表明我國知識產權專業總體上發展態勢良好,但是在人才培養上依舊存在著教育資源、教育水平的差異,培養出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質量參差不齊,也難以很好地滿足相關企業的用工需求。
5.1.4 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銜接度低,應屆生就業率低,就業信息不對稱。目前國內知識產權院校不在少數,但普遍存在著院校培養方案與企業實際用工需求嚴重脫節的現象。高校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沒有充分考慮到市場的實際需求,導致大批畢業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尷尬狀況。
5.1.5 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缺乏創新,人才培養效果低下,知識產權人才實際操作能力薄弱,培養方式亟待創新。傳統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方式以基礎課程學習為主,缺乏對利用相關理論處理知識產權實務問題的能力培養,與此同時,簡單的課程論文寫作無法滿足更高層次學術寫作能力的要求。
5.2 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進措施
5.2.1 繼續完善知識產權學科培養體系。在原有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體系基礎上繼續完善,增添職高教育、雙學位、專業碩士、博士后等新的人才培養方式,促進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常態化、多樣化發展。
5.2.2 高校應當結合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市場需求合理安排培養課程,做到知識產權專業必修課程與輔修課程合理搭配,課程難易程度適中,基礎知識教學與實踐活動鍛煉相輔相成,在保證人才培養效果的前提下,創新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5.2.3 高校應當轉變傳統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理念,在做好基礎知識的傳授之外,努力探索除課堂教學之外的人才培養新方式。高校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可以把課堂教學與專業技能訓練、學術能力培養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通過參加諸如知識產權知識大賽、專利檢索能力大賽、知識產權宣講志愿服務、知識產權夏令營、知識產權學術論壇講座、導師相關課題項目組等多種方式提升專業技能,同時深化對理論知識的認識。
5.2.4 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隊伍建設和相關專業領域學術交流。要想培養出高質量、復合型的知識產權人才,高素質高水平的教育教學隊伍至關重要,為此高校應當出臺更多的優惠政策以便吸納更多人才進入教學隊伍。同時應當加強學術交流,時刻關注知識產權領域最新的學術動態以便及時更新知識產權學科知識體系。
5.2.5 優化校企對接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新模式。倡導高校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高校應當依據企業的實際用工需求對口培養相關人才,大膽采用多種校企對接人才培養新模式,既可以提高企業工作效率,促進企業創收,也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就業率,避免人才資源浪費。
參考文獻:
[1] 周瑩.新形勢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14(03):24-25.
[2] 唐珺.我國高校知識產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5,25(02):34-37.
[3] 黃劍琴.校企合作高校教學資源管理系統的研究與分析[D].昆明:云南大學,2015.
[4] 于佩.山東省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發展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7.
[5] 杜羽.如何有效利用學院生產實訓資源[J].科技資訊,2015,13(13):187.
[6] 鐘瑞棟.關于知識產權本科專業設置的幾點思考[J].魅力中國,2009(04):77-78.
[7] 潘方方.河南省應用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河南科技,2018(21):25-30.
[8] 周瑩.新形勢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14(03):24-25.
[9] 文永輝,李運才.西部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析[J].懷化學院學報,2012,31(12):43-45.
[10] 王亞萍.我國知識產權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3(25):223-224.
[11] 馮曉青,王翔.我國知識產權學歷教育及教學科研機構研究[J].武陵學刊,2015,40(02):131-139.
[12] 吳漢東.知識產權的學科特點與人才培養要求[J].中華商標,2007(11):11.
[13] 中國知識產權高等教育二十年論壇.高校知識產權教育中的熱點問題探討[J].中國發明與專利,2007(11):29-34.
[14] 李正華,丁春燕,利健銜.我國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問題研究[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16(02):126-148.
[15] 王蓮峰,戴彬.我國理工背景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現狀及培養模式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8(0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