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霞
摘 要:將生活與初中地理日常教學結合起來,除了可以使學生更有效地應用、掌握地理知識,還能使課堂教學魅力、活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師應該對生活化教學模式進行合理利用,使教學實效性得到全面提高。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素質教育;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7-0061-02
引言
教學改革的推進,要求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將理論知識的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進而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地理素養得到提升。傳統的被動式學習的狀態很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而讓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感悟生活,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化的地理教學方式對教師的專業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不但能夠發掘學生的潛在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生存技能,還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一、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據調查發現,大部分初中生認為地理知識非常有趣,因此學習地理的熱情較高。大部分學生學習地理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還沒有將生活與地理知識聯系起來。雖然他們也知道地理知識與生活聯系非常密切,但是很少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地理教材中雖然有一些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卻不夠豐富,而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對教材中的生活化內容補充得很少。這與教師本身地理生活化實踐經驗,對所生活地區的地理資源開發不充分有關[1]。有些初中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未對自己的家鄉做出客觀評價,他們在選擇生活化的教學素材時,也忽略了學生的經驗。而且學生在生活中的地理資源比較匱乏,可供教師選擇的素材不多。大多數的初中生學習地理的方式主要是教師的課堂講解,他們很少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地理知識,而且他們也缺乏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的經驗和能力。雖然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師知道地理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而且他們在教學中也普遍重視地理教學的生活化,但是他們在課后很少對學生進行指導[2]。多媒體運用于初中地理教學中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1.生活化的課堂互動
若能確保課堂中生生以及師生互動更加和諧,便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因此,教師為了順利開展課堂教學,應該結合課程內容以及學生性格特征和愛好興趣對充滿趣味性的互動環節加以應用,以便與學生一同進行知識分析,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而培養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解世界氣候的相關知識時,由于相關內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屬于初中地理難點、重點知識,傳統教學模式中,初中生很難順利掌握相關知識,更難以找到規律理解相應的原理。教師可以將合理的互動環節安排到課堂當中,以便引導初中生主動討論和思考。在師生互動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基于當地氣候進行分析,并且對當地的降水與氣溫特征加以歸納,可以使學生順利理解不同的氣候類型與特點。另外,教師也應當將有關世界氣候的圖片、視頻展示給學生,營造良好、輕松的互動氛圍,將其求知欲以及好奇心激發出來。在生生互動環節,教師按照學生愛好、興趣劃分小組,結合有關季節的生活知識,對寒帶、熱帶與溫帶氣候和當地民眾生活起居間的關系進行探索。比如,臨近北極的冰島、赤道范圍內的馬來西亞以及溫帶范圍內的中國等,讓學生在課前就從圖書館、網絡中查找相關國家居民的生活特征資料,在課上進行探討交流。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學生間可以持續討論、交流,形成頭腦風暴,進而發現生活中的地理知識,以便讓學生感受學習地理的快樂[3]。再如,在講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隨機說出15個發達國家和15個發展中國家,然后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記憶。在學生準備一段時間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將這些國家寫出來,開展競賽,哪個小組記憶得最多,哪個小組就獲得勝利。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將一些地理中的自然風光以旅游故事的形式介紹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述了解當地的氣候情況及風土人情。
2.生活化的情境創設
對于日常教學而言,情境創設極為有效,倘若教師可以充分結合學生生活創設出和諧的生活化學習情境,隨后便可引導初中生深入探究當堂知識。教師在日常教學階段應該基于當前學習經驗與知識水準,結合教材重點、難點,創設出與學生課堂學習相符合的生活情境,使情境實用性、針對性得以提升,確保其思維更加活躍,便于學生記憶與理解[4]。
例如,在學習有關我國氣溫變化和分布的知識時,地理教師應以學生生活體驗為基礎創設生活情境,推動學生對生活化地理知識加以體會與理解。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當中提出關于氣溫的生活問題,如今日氣溫如何?每日氣溫的變化規律是什么?每年氣溫怎樣變化?初中生會結合自身經驗回答問題,教師也可掌握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與理解程度。隨后,教師可以進一步詢問學生,如感覺早晨更冷、中午更熱的原因是什么?生活化學習情境可以幫助教師激發學生求知欲,從而對學生起到思維啟發作用,并且經由教師的講解分析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原理、概念,帶領學生逐步懂得氣溫的影響因素、變化以及分布規律等,使其基礎知識掌握得更為牢固。
3.生活化教學資源的利用
生活中處處存在著地理現象,當然也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生活化的教學資源開展教學。如在講解水資源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水資源聯系起來。在講解有關交通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調查所在地區的交通流量,了解所在地區的交通規劃是否合理等。此外,生活中有許多實物能夠將地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如在進行板塊運動的相關知識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化石的標本,讓學生對板塊作用下所形成的化石進行直觀的觀察,使他們了解板塊作用的威力[5]。又如講解有關農學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相應的農作物,讓學生對農作物對水分和氣候的要求進行分析。將生活中的一些實物融入初中地理教學中,將實物與地理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深刻了解和認識涉及的地理知識,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提高地理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