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舒琦
【摘 要】大余旁牌舞是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具有較高訓練價值的實兵實戰的軍事舞蹈,它以康氏宗族活動為依托,保存著古代兩軍對壘破陣、互相攻守的情形,是歷史的縮影,堪稱“活”的舞蹈文化和民間藝術。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的現代化,旁牌舞生存環境漸趨惡化,保護現狀堪憂。本文以大余旁牌舞為對象,結合田野調查,對大余旁牌舞當前的現狀進行分析,為進一步研究和保護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余旁牌舞提供參考。
【關鍵詞】非遺文化;旁牌舞;宗族;現狀
中圖分類號:J72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5-0114-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自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各級省市也陸續公布了該轄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大余的旁牌舞也被選為2013年江西省省級非遺名錄之中,自2017年初開始,大余縣文化館工作人員也在齊心協力為旁牌舞申報國家級非遺而努力,可見旁牌舞的傳承和保護是當前的重中之重。
一、大余旁牌舞面臨的傳承現狀
(一)族群參與性減弱
大余縣吉村鎮位于江西省最南端的章江源頭,距離縣城24.6公里,地形復雜、山峰聳立,居住的大部分是客家人,俗話說“大山長谷,荒翳險阻”,不便的交通,使得吉村鎮相對而言比較閉塞,缺乏與外界的交流,因此旁牌舞依舊保存著其原有的風格特點。據傳承人康安鑫老先生介紹,旁牌舞表演一般選在中秋和春節家人團聚的時候進行表演,表演時有相應的儀式,其目的是祭奠祖先,但在改革開放以后,南下打工之風使得族人為謀生計,大部分都在外奔波,村里只剩一些老人、小孩,而過年過節返村的年輕人因長期在外受現代思想的沖擊,傳統觀念意識淡薄。甚至有些年輕人干脆把老人、小孩接到城里去生活,方便小孩上學以及老人的贍養,因此每年春節以及中秋以前、旁牌舞前期的排練時,康安鑫老先生都要挨家挨戶地湊人,時常出現演出前幾天,演出人員因各種原因來不了找替補的情況,于是女生充當男生用,在此之前,旁牌舞的表演都是由康氏男丁才能進行表演,通過父子傳承使得旁牌舞能夠正常表演,后來年輕人不愿意去學,使得旁牌舞的練習不得不以老一輩的族人為主力,以家族傳承的方式延續,直到后來,族里的女性也可參加。年輕人傳承意識的淡薄,老人力不從心,漸漸地族里參與旁牌舞的人員越來越少。
(二)儀式原真性異化
新中國成立前,表演旁牌舞分祭祀儀式和表演兩大步驟,首先是祭祀儀式,在進行祭祀儀式時,康姓男丁進入祠堂均按輩分坐定后,由年長的長老在神臺前焚香點燭,率眾祭拜天地祖先,儀式結束后再進行旁牌舞表演。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家族觀念淡化,旁牌舞儀式逐漸過渡到簡單化,于是在表演旁牌舞之前的祭祖儀式便省略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演練旁牌舞的步驟簡化,并逐漸向商業化的趨勢發展。但在當時,大余地區動蕩不安、暴匪多且動亂頻繁的環境中,康氏家族出于自身安全與防衛的需求,依靠旁牌舞使一個大家族緊密團結、一致對外,可以說是族群凝聚力以及團隊精神的彰顯。非遺文化的傳播并沒有使旁牌舞恢復原真性,反而旁牌舞儀式的簡化使旁牌舞的表演時間縮短,對于組織者、表演者甚至說是觀看旁牌舞的觀眾來說都太過于敷衍,缺少了原本對祖先的虔誠和敬畏之心。
(三)對自身專利的保護
在康氏宗族這個大家族里面,不管輩分大小,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交集點,就是對祖先的敬畏,由于血緣關系的特殊性,族人與族人之間親屬關系的紐帶使他們產生了自家人的觀念,從而把祖先留傳下來的旁牌舞封閉在自己的群體空間里,主要原因在于“它根植于中國特殊的歷史文化環境中,受到封建社會封閉的自然經濟和嚴格的宗族制度的嚴重影響,不可避免地帶有濃厚的封閉保守性。”①旁牌舞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時期中,一直在狹小的圈子里互相傳授,并以自己的傳承形式固定下來。根據筆者采風發現,雖然旁牌舞在縣文化館的帶動下向更多的人推廣,但老一輩的人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思維方式也相對固守,在強大的宗族觀念下,依舊秉承“自家人”的觀念,在談到旁牌舞的相關問題上欲言又止。對于想要去深入了解并進行研究的來訪學者而言,無疑是一大阻礙,并不利于旁牌舞的創新與發展。
(四)酬勞低于正常標準
旁牌舞在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政府對傳承人的補貼也相對有所增加,但對于其他演出的人員,除有演出活動外,其他演員在平時是沒有報酬的,據傳承人康安鑫老先生介紹,在以前過春節的時候,旁牌舞除了在祠堂表演外,也會應鄰村之邀,去各個村進行巡演,演出結束后,多多少少都會有相應的勞動報酬,有時候遇到村里的大戶,勞動報酬也相對較多,因此在那個年代,將旁牌舞當成生存技能進行學習的人就很多。但是隨著現代文化的沖擊,春節的年味漸漸被沖淡,家家戶戶在春節邀請表演旁牌舞的人便少了,而在巡村表演時有的不付報酬,有的就只給少許心意錢,微薄的勞動報酬導致表演旁牌舞的人自然就減少了,且民間老藝人的年齡普遍較大,如果是相對寬裕的家庭則由自己的兒女贍養,無需在外拼搏賺錢,而并不寬裕的家庭,單靠出售自己田間地頭的農作物或者是通過自己干體力活賺錢,都遠比跳旁牌舞的報酬多得多。
二、大余旁牌舞的傳承保護策略
(一)打造本土品牌,加快人才培養步伐
“非遺保護,重心、根本、關鍵、落腳點在于‘保護,因而對‘保護的認知、理解、把握就至關重要。”②在非遺文化傳播的大環境下, 傳承和發展旁牌舞是至關重要的,應該依賴于市場運轉與政府支撐,拓寬旁牌舞的發展空間,不能僅僅局限于康氏族群甚至說是大余縣這個小范圍內,應加大力度推廣,開設專門的旁牌舞研究和人才培養機構, 吸引更多想學并且愿意學的人前來觀摩學習,接受專業化的培訓,鼓勵專業人士參與,保障旁牌舞學員學習的質量,為旁牌舞培養更多的后備人才, 從而打造出屬于大余的本土品牌,推動旁牌舞的發展。
(二)擴寬傳播渠道,提高大眾保護意識
各大高校面向世界各地招生,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受教育程度高,因此可以鼓勵地方文化館以及傳承人到地方各個高校進行專家講學,對旁牌舞進行宣傳介紹,可以打開旁牌舞的傳播渠道,加大對旁牌舞的挖掘,鼓勵舞蹈專業的學生以旁牌舞的原生性舞蹈動作為素材,以戚繼光為故事素材,創作更多關于旁牌舞的專業性舞蹈作品。贛南采茶舞原本只是地方小戲,因為北京舞蹈學院的郭磊教授對贛南采茶戲進行了挖掘、整理、提煉、加工等技術處理,編創了具有訓練價值的教學組合,使得贛南采茶舞在贛南地方高校以及北京舞蹈學院作為校本教材廣為傳播。那么,作為軍事舞蹈的旁牌舞,完全可以以同樣的形式出現在各大院校,讓更多的人了解旁牌舞,提高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三)打造特色網絡平臺,實現傳播的覆蓋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 互聯網作為新興產業,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大余旁牌舞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建立屬于自己的網站, 在網站上對旁牌舞展開推廣以及宣傳,通過“媒體轟炸”的方式,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作用, 比如說可以通過微博、微信、QQ等進行旁牌舞圖片、文章內容的推送;運用火山小視頻、抖音、美拍、微視等熱門的視頻軟件對旁牌舞的教學及各種節目演出進行現場直播,實現旁牌舞傳播的覆蓋,通過網絡的視覺沖擊,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讓世界各地的人了解贛南大余旁牌舞。
(四)建立各大合作機制,增加傳承平臺
旁牌舞的傳承方式和其他非遺舞蹈一樣,都是由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等方式慢慢擴寬渠道的,逐漸被大家接受和認可,但是喜歡的人依舊不多,究其原因是傳承的平臺不多,那么如何利用當地的資源發展地方特色,使旁牌舞的生存空間更大呢?當地的文化館可以和本地的各大旅游景區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首先可以在旅游景區安置一些旁牌舞表演的雕塑或者是藝術品,其次在特定的節假日,將經過專業訓練的舞蹈隊伍帶到景區搭建的舞臺上進行表演,一是因為節假日,世界各地前往旅游景點的游客比較多,年齡、學歷不一,通過旁牌舞的表演可以增加娛樂性,激發他們對旁牌舞的興趣,打出大余的特色品牌,對于一些研究的學者而言,也能勾起他們想要去開發、探索的熱情;二是現階段網絡通信發達,每一個游客在旅游的同時免不了拍視頻、拍照片發朋友圈、發微博等社交軟件,那么同樣通過這樣人傳人的方式,也能實現旁牌舞的傳播。除了景區外,可以在旅游節或者中秋節這種家家齊聚的時刻在各個公園進行展演,讓旁牌舞走進家家戶戶,走進人們的生活。
三、結語
大余旁牌舞是特定時期贛南民風民俗的縮影,它在宗族里起到了凝聚人心、聚合群眾力量的作用,表現了康氏家族最原始的凝聚力,是前人留下的最寶貴財富。旁牌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我們應該正確地、科學地、合理地保護好它,通過多種渠道使旁牌舞進入文化市場,發揮其自身的文化價值,讓更多的人對旁牌舞從知道、了解,最后到喜歡,使得旁牌舞的傳承走向大眾化。
注釋:
①方國清,高成強,王崗.中國武術:一種濃郁的宗族文化[J].體育文化導刊, 2007,(11).
②安學斌.21世紀前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理念、實踐與經驗[J].民俗研究,2020.
參考文獻:
[1]大余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大余縣志[M].三環出版社,1990.
[2]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M].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2.
[3](明)戚繼光.紀效新書[M].曹文明,呂穎慧,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
[4]劉曦紅.宗族社會視野下大余旁牌舞體育民俗活動探析[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6).
[5]郎勇春.江西民俗體育文化的現代流變——以江西永新盾牌舞為例體育學刊[J],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