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賽美
摘 要:初中生相比于小學生而言,多了份成熟、少了份懵懂,多了份沖動、少了份沉著,處于身心發育關鍵階段的他們對生活中的事情沒有的那么好奇,反之而來的確是所謂的“獨到見解”,當他們的想法與社會不符,與家長、教師的思維不符時,非常容易走向極端,片面地否定之前的努力與成就,被一時的想法沖昏了大腦,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利于其自身的長遠發展。由此看來,對初中生進行必要的思想引導,避免其走彎路、走錯路就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就對初中道德育與法治教學中培育學生法治意識的有效措施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法治意識
在小屏傳播盛行的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初中生離不開手機、更離不開網絡,但網絡上充斥著質量參差不齊、導向不明或不正的諸多低質量信息,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價值觀養成、道德觀樹立等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是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國家亦能通過網絡去實施他們的文化入侵政策,這對于辨識能力差、對社會缺乏全面認知的初中生來說是尤為不利的,甚至會致使其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離法最近、講法最適的學科,有義務也有責任承擔其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重擔,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傳統教育觀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在吸引學生學法興趣的同時,使其加入懂法、用法的大行列中,為其健康成長提供助力。
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實現依法治國
國是什么?國是由千千萬萬家組成、由億萬個國人組成。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睆墓胖两駴]有哪個無“法”的朝代存在,在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中“法”的出發點雖是為維護社會穩定,但卻不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去進行思考的,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法”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考慮的,要知道社會主義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完善法律體系下所構建的法治社會是發展的必然要求與重要前提,而中學生作為日后要奔向各個行業的青年才俊,他們都是祖國未來的中流砥柱,他們是祖國未來的擔當與希望,他們的法治意識強、則法治社會穩;他們的法治意識強、則社會主義強,他們肩負著歷史賦予其的使命與職責,他們要學會用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去解決實際問題,用理性、法治、道德武裝自己,真正實現自我價值,以免誤入歧途,在迎接璀璨人生的同時,對法治社會構建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二)有助于中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單純的學科知識教學已不能適應實際發展需要,而是要通過有效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素質”所指的不單單是各學科能力,其基礎內容是身心健康、品德高潔、愛黨愛國、遵紀守法。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道德與法治學科所傳授的知識大多都是以法律為準則,各項法律法規就像是一句句至理名言,告訴人們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教會人們應該如何做人、做事,為實際行動提供有效引導,促進學生健全三觀的養成。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不論是家、校、社以及學生自身都更在乎文化知識的學習與學科成績提升,讓學生只做學生,將他們圈養在用愛與關懷交織的襁褓中,但卻忽略了法律賦予學生的另外一重身份:社會公民。初中生的眼中只有各個學科中內容,對社會、法律都缺乏具體認知,沒有良好的法治意識當他們的權益被侵害時他們甚至不會察覺到有什么不對的地方,可能知識覺得心中一緊,當他們去侵犯他人權益時,卻絲毫不覺得自己有錯,這樣的發展是畸形的、可悲的。也許某一天在某一事、某一點的激化作用下學生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另一個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極端的極端,從而出現違法犯罪問題。因此,為了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法治意識培養是必須的、是關鍵的,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改革
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就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重心從理論知識傳授轉移到意識養成與實踐能力提升上來,改變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受到“法”的實際用途,明白“法”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法”,在初中生群體共性與個體特性間進行權衡,花更多精力去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法治意識培養的過程中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普及更多學科知識,達到意識與知識相輔相成、和諧統一、融合共促的效果,有效改變傳統道德與法治課堂沉悶的氛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快樂、實現自我價值,主動接受“法”的熏陶,全面提高學習質量。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措施
(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是新課改所提出的基本觀念,法治意識培養的主體也是學生。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就應該站在初中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結合其身心發育共性與個體特性(家庭環境、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進行綜合分析,并不斷探索初中生走向違法犯罪的初始動因,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有前瞻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二)積極融入生活化元素
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并積極搜尋生活素材,以學生感興趣的元素為切入點開展話題研究,逐步將學生的思緒拉向正軌。生活化元素的引入,一方面是能讓學生結合實際經驗進行思考,拓寬思維空間,讓每個人都能發言、都能會發言;另一方面是能使其清楚地意識到法律與生活間的關聯性,有助于其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
(三)案例列舉法與小組探究法間的聯動
人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真實案例,有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有成年人違法犯罪、有轟動一時的大案要案、有輿論熱議的焦點事件等,而對于善用手機的中學生而言,很多信息都能通過網絡瀏覽,并在他們腦海中形成深刻印象。為此教師可以用探究性作業的方式,在微信或QQ群中推送有關鏈接(應選擇主流媒體報道、有明確輿論導向、且能激起心中憤慨與不平的信息,最好有動態影像,這樣更能吸引學的觀看興趣),讓學生通過網去了解整個事件,并說出此次的探究性問題:“你認為這件事情的起因是什么?你認為視頻中強勢的一方做的對嗎?你知道此類事件統稱為什么?如果你受到校園欺凌你會怎樣處理?”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去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其主動融入其中,在課上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并選派一名代表上臺闡述他們的觀點與看法。實際操作時教師要給予臺上學生充足的尊重,不打斷、不插嘴,給其足夠的展示空間,當所有小組發言完成后再統一進行總結,并利用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的方式達到思想上的統一,在實現課上、課下高效聯動的同時,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什么是校園欺凌,遇到這種事情該如何正確處理。
(四)角色扮演法的妙用
一想到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角色扮演人們總是會聯想到模擬法庭,但模擬法庭涉及人數較多、需要做的前期準備工作煩瑣,不適合節節用。由此,教師可適當地進行簡化(如縮小扮演人數、選定表演人員、精簡劇情等),使其在滿足時間安排的同時帶給學生最深觸動。人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碧幱诳纯徒嵌纫苍S人們能看到事件全貌也許是因為事不關己,在事發時內心的觸動與波瀾遠不如親歷者,在課上亦是如此,教師不論是通過口述、播放視頻等方式列舉案例,學生都始終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雖然能感知到孰對孰錯但對人物的情感變化不清晰,在教師講述相關內容后才知道某些行為屬于違法犯罪,而在觀看過程中一般很難意識到從哪個動作、哪個時間點開始整個事情變了味,已經觸碰到法律底線了。所以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刻感受,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再適合不過。
教師可在班級建立小組輪番表演制,每節課所引入的小案例能扮演、可還原的每個小組要認真排練、演出韻味。教師可利用課下時間對學生進行指導,帶領他們走進事發當時親歷者的內心世界,去體驗動作、情感變化間的關系,表演更加真實。通過這種方式,在大大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趣味性與學生參與感的同時,也讓“表演者”與“觀眾”帶來內心觸動,使其想要用法律武器去保障自身權益或為他人打抱不平,秉持公正、維護正義,有效提高其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了解法律的工具作用,從而有助于法治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五)組織學生開展普法宣傳活動
一般情況下,初中所展開的普法宣傳活動中,學生是參與者而不是組織者,即規定一個主題,在社區、學校與其他機構的聯動下對學生進行集中教育,這種方法雖然能一改傳統課堂中的單一教學模式,帶給學生新鮮感,但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因此,教師應讓學生來充當法治宣傳活動的組織者,在說服自己后去說服他人,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主人翁意識促進其法治意識形成,更能使其尊法、守法,爭當良好公民。如學習完《法律在我們身邊》一課后,教師可以班級為單位,讓學生通過討論研究、發揮集體合力設計一場以“法律關乎你、我、他”為主題的宣傳活動,讓學生自主參與到活動流程設計、時間規劃、場地安排等內容中,隨后教師要對方案設計的可行性進行把控,并提出合理建議。提前讓學生制作好所需道具,如標語、橫幅、宣傳冊的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與學生一起走上街頭、走進社區去宣傳法律知識,讓學生在宣講、倡導的過程中對法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 總結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做好初中生法治意識培養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相關工作者應從實際出發,改變傳統教學觀念,著力提高自身教育水平,靈活運用道德與法治課堂,為學生打造法制園地,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去烘托氛圍,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其融入其中,深入思考法律內涵、深刻感受法律魅力,逐步養成看法、學法的好習慣,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鄭鳳杰.淺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教育科學,2017(12).
[2]譚日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學生法治意識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18(19):53-55.
[3]馮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對學生法治意識素養培養的研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六卷)[C].《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總課題組,2018:6.
[4]劉磊.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16):358-359.
[5]羅惠成.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