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時紅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在一起,使小學數學的教學更加生活化、日常化,引導學生生活數學化,在如今新課改新常態下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筆者基于自身的一些思考和經驗,結合一些學者的先進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學數學教學開展的思考,和小學教學生活情境化的原則,希望能為相關研究帶來一些參考。
【關鍵詞】生活情境? 小學數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35-0062-02
生活情境是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利用原有的生活情景或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作為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觸景生情,誘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小學數學教學,需要實現“三維”目標,除了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應該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訓練。基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他們的學習帶有明顯的啟蒙性和基礎性,數學思維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因此,創設合理的、有價值的數學生活情境能幫助學生在現實環境中去探索、發現與解決問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與作用。
一、生活情境教學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概念非常抽象,小學生對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難,面對自己不理解的或理解有困難的知識,容易失去學習興趣。而生活情境下的數學教學,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熟悉感,既降低了學習難度,便于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引起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體積”這一概念比較抽象,我們可以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學生先聽《烏鴉喝水》的故事,接著教師用玻璃杯盛水,在水面外作上記號,再往杯里放進一石塊,讓學生觀察水面變化,引導學生說出,因為石塊占了空間,所以水會上升,上升的水的多少就是石塊的大小,進而引導學生歸納出“體積”的概念。
(二)引導學生數學思維
小學數學課程在設計層面上,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知識發展水平,他們的數學思維引導就要依靠教師在教學中,在熟悉的環境下,創設生活情境,由境引疑,由疑生思,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再指導學生運用課堂上已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自己所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理清數學知識脈絡,感悟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達到訓練并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之目的。
(三)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當下的教育環境,因家長的需求,小學數學教學往往以學生成績為導向,教師在教學中更多考慮的是教給學生書本上的知識,并拓展書本上的知識,以“講授”和“題海戰術”為教學手段,增加學生知識的儲備量,忽略了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最重要的也是對學生未來影響最大的探究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探究新知識,了解知識形成的來龍去脈沒有濃厚的興趣,也沒有養成思考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的習慣,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要迫切改變當前的教學模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探究性數學活動,激發求知欲望,在活動中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生活情境教學策略
(一)生活情境教學開展的要點
在生活情境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深入教學,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基于數學教材上的知識內容體系,結合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實現數學與生活的結合。同時設立的生活情境不能脫離實際,生活場景要符合小學生的理解,符合小學生的生活常識。在設立生活情境時,也不能脫離教材內容,應該基于教材,通過教材,設立生活情境。教師建立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應結合學生實際心理需求,結合小學生的興趣進行。生活情境無處不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能夠發揮生活情境的最大教學優勢,就需要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教學中的要點進行生活情境轉化,給學生營造一個可以聯系生活經驗的情境。
如教學《位置與方向》這部分內容時,如果僅僅依據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學生難以清晰明白地掌握如何去運用位置和方向等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生活情境結合,通過生活情境的直觀性和形象性,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全面深刻地理解什么是位置和方向,如何應用位置和方向進行解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地圖讓學生觀察,地圖是學生生活當中都非常熟悉的事物,在觀察地圖的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學校、家庭等重要的位置進行標記。由于這些都是學生平時就熟知的,學生能夠積極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當學生在地圖上標記好學校、家庭的位置后,教師就可以引入“位置”的概念,即空間分布,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所處的方位。以此為切入點,將東、南、西、北這四個表示方向的概念進行引入,并指導學生利用這些方向性概念來描述具體的位置信息。教師在這一 教學過程中,可以突出生活情境的教學優勢,借助地圖具體呈現這一平面位置和方向,讓學生走進真實生活情境去體驗位置和方向的知識。老師可以指定學校到某個具體地點的路線圖,如書店等。然后帶領學生根據地圖進行實際的路線行走。在行走中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辨明路線中的方向,可以準確利用東、南、西、北這四個表示方向的概念進行位置的空間表達。通過這樣的生活情境,可以改變原有課堂教學的枯燥乏味,讓學生在體驗中去獲得知識和能力,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提高學生的知識與實踐結合意識,可以培養學生將所學內容應用于生活的技能。
(二)創設生活情境進行知識的學習
生活情境是每個學生生活經歷中的重要內容,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就是由許多個生活情境所構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開展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例如教學《加減混合運算》時,教師可以設立購物情景,給各小組學生列出購買清單,幾組學生充當賣家,幾組學生充當買家,進行購買模擬活動,并宣布比賽規則,看哪組學生既快速又準確地完成任務。學生樂于接受這種學習方式,愿意積極參與,通過活動促進他們對于加減混合運算的靈活掌握,提高計算速度,使得原本枯燥的計算具有趣味性。
這種情境教學還可以后續運用到《簡便運算》的教學中,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就可以將學生已經學到的四則混合運算知識,在生活場景中去感受簡便運算的優勢。教師繼續創設“小小超市”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來扮演售貨員、顧客等角色。分配好角色以后,為了使生活場景更加逼真,老師可以利用道具來增強學生的情境感受。
在布置的模擬超市情境中,可以將筆記本、筆、水果等作為商品,扮演售貨員的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將商品進行標價,扮演顧客的學生可以自由選購自己喜愛的商品。為了在生活場景中去完成簡便運算的教學目標,老師可以給學生不同面值的貨幣,在購物中如果扮演顧客的學生購買了多種商品,需要最后統一進行付款,而扮演售貨員的學生則需要在最短時間內計算好總貨款,并完成收款和找零的任務。如一位扮演顧客的學生的購物清單如下:蘋果花費了10.3元,香蕉花費了7.5元,筆記本花費了1.5元,鉛筆花費了0.7元,扮演顧客的學生現在只有一張一百元面額的貨幣。如果仍然使用單一的運算方式,無疑會增加計算的復雜性。這是就需要在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通過簡便方法來求得計算結果,學生可以通過100-[(10.3+0.7)+(7.5+1.5)]這樣的計算過程快速找零80元。通過這樣的生活場景教學,不僅學生樂于接受,同時也可以通過這種情境互動來提升學生的數學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夠在生活情境體驗中去感受數學的魅力。
(三)結合生活情境體現數學實用性
學習數學知識需要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由于學生的數學思維還處于基礎階段,教師要積極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和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增強學生思維成長能力。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充分發揮生活情境的數學思維培養價值,促進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讓學生感悟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知識具有積極的生活實用性。
生活情境可以鍛煉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面對抽象的書本上的立體圖形,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對于身邊的物體進行拍照,結合照片引導學生理解三視圖,面與體,以及圓柱體、圓椎體等知識內容,引導學生自己進行總結。在學習幾何時候,引導學生對身邊的物體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提出“為什么建筑物會有大量的三角形,為什么水桶是柱體而不是椎體,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等疑問,教師就運用數學知識解釋學生在生活中的困惑。
如教師在講解到立體圖形時,由于立體圖形相較于平面圖形,其結構屬性都更加復雜。在生活情境中立體圖形的案例非常豐富,如生活當中的很多建筑體,都是有不同的立體圖形所構成。教師可以以此為教學契機,運用多媒體來呈現故宮這一中華民族的偉大建筑群,在故宮建筑中充分結合了數學當中的立體圖形知識,將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展現的淋漓盡致,不僅呈現出幾何體的結合應用特點,同時也表現了幾何圖形的美觀大方。學生在觀看這些由幾何體所組成的宏偉建筑時,會由衷地感受到立體圖形的魅力,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幾何立體圖形應用,總結出不同幾何體的特征、相同點和不同點等,能夠在運用立體幾何知識進行解題時,更好地運用空間思維來構建起數學框架。在生活情境中體現數學的實用性,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點,要從學生的數學思維入手,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素質。
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結合實際知識內容與學生特點,基于日常生活情境展開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數學思維,培養學生實踐探究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帶著問題學習,在熟悉的生活化環境學習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能提升理解力,發展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屈宗文.運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幾點思考[J]. 吉林教育, 2015(23).
[2]蔣敏杰.小學數學青年教師課堂存在問題與實踐改進[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8(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