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
摘 要: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至今,經久不衰。作為中華兒女的精神動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人的道德塑造、品德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時期,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培養問題,將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于思政教育中,對大學生的行為引導、思想觀念的形成產生良好的作用,本文主要闡述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價值與應用,旨在為正在研究這一話題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政教育;學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5-0019-02
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十分深刻,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舉止。為進一步加強在大學生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揚,應將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到思政教育之中,落實對大學生的思想建設工作,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大學生的素質修養。因此,對于在思政教育中增設優秀傳統文化的部分便成為當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點。
一、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現狀
(一)對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程度不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千年,歷久彌新,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是中華兒女為之驕傲的存在。然而,就現實而言,當代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存在不足。大多數大學生熱衷于閱讀通俗文學、時尚雜志、卡通漫畫而極少關注有關傳統文化的書籍。根據調查發現,在學生階段能夠真正閱讀古典名著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大學生對于過洋節十分熱衷。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家從中推波助瀾,大學生對于各種洋節典故信手拈來,逢節必過。相反,對于傳統節日的歷史典故卻知之甚少。毋庸置疑,當代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存在差異,了解程度不高。
(二)對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認知不足
中國曾經一度燦爛輝煌,成為各國爭相模仿的存在。但在近代,中國開始逐漸落后,歷經屈辱,一些學者因為錯誤分析,將中國落后的原因簡單歸結為傳統文化的落后,提出全面向西方學習的主張,雖未挽救中國于水火之中,但卻埋下了否定傳統文化的種子。現今,我國文化優勢尚未得到體現,現代化建設也尚未全面趕超西方,因此必然存在當代大學生推崇西方文化的現象。導致當代大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認知不夠完全,忽略了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使優秀的傳統文化沒有得到有利的發揮。
(三)對傳承文化缺乏責任意識
強烈的責任感應是當代大學生所必要的品質,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受多元化價值觀影響,部分大學生出現責任感缺失的問題。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責任意識不強,缺乏對于民族文化的敬畏心,對于民族文化的保護意識不強。調查顯示,大多數大學生更為推崇金錢至上,其價值取向更為功利性,而對于理想、信仰等精神世界的追求逐漸淡化。部分大學生毫不在意社會公共利益,“表示無所謂”,很多學生在大學期間都存在曠課、逃課的現象。這表明,在現今,大學生的自我定位較為模糊,缺乏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
二、在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存在的價值
(一)能夠有效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得益于現代網絡與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內涵不斷得以豐富,學習能力也不斷提高,但同時,網絡知識的多樣性、復雜性和不可控性也導致當代大學生容易受到功利性思想的影響,加大了我國思政教育的難度。因此需要院校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工作相融合,這是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和崇高理想的重要途徑。通過這種形式,可以有效地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足進步,同時有利于當代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能夠培養當代大學生對自我進行完善的精神,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念,塑造出更加積極健康的人格。
(二)能夠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文化的融合將為其提供廣闊的學習和探索內容,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教學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修養,為我國社會培養了大批吃苦耐勞、極具愛國主義情懷的人才。其中,具體的教育方法可分為實踐教育法和內省教育法兩種方法。可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具體情況,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進行分析,不斷地調整、優化自身教學方法,有效地實現最佳教學。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應格外注意,充分挖掘和利用歷史文化的深層次教育價值,將其融入其中,使當代大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優秀傳統文化,獲得理想情操和人格品質的教育,從而提升其文學素養和文化修養,更好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三)能夠強化大學生的人格道德素養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明中,我們的祖先留下了一系列的民族精神,例如犧牲精神、博愛精神、奉獻精神、寬容精神和進取精神等。這些優秀的民族精神在歷史的洗禮下逐漸完善,接近完美。當代大學生完全可以利用這些民族精神進行學習,豐富自己的大腦。從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人格素質水平以及思想道德修養。在政治、經濟、文化蓬勃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也隨之受到沖擊,針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社會中的各種消極因素和不良思想將會對其人格塑造產生巨大的影響。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進行有機結合,通過熏陶和感染,幫助學生強化人格素質修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用理性的看法接待、評判各種事物,正確地應對外來文化與思想的沖擊。
(四)能夠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中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進去,能夠促使其接受更為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文化修養教育,從而切實的提高思政教育的時效性與吸引力。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可通過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聯系古今、打破思維,幫助當代大學生拓寬視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以及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及中國夢的偉大信念[1]。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等特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展的精神支柱。只有通過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當中,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充分認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才能從根本上發自內心的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實現其對于自身行為的規范,從而成為弘揚、傳播中華文化的主力軍。
三、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
(一)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是文化傳輸的重要傳承主體與集中體現。思政理論課程是各大院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和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應著重把握、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積極主動地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加以提煉出來,融入到課程的設計與教學中來,在課程的教授、討論過程中適當引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概念及典故。通過進行中外對比,古今對比,提高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亦可以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例如,在茶藝課的教學上,可以給學生介紹我國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與典故,展示在古代茶文化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在中餐課程中,不僅介紹西方的餐飲文化,還應介紹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對于傳統食材的選擇以及有趣的典故;在管理學專業課程中,既要將現代西方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經驗進行介紹、分析,還可以將中國古代傳統經典中對于管理思想的剖析部分介紹給學生,從而更好地完善教學,使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將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進行有機結合
創造優良的校園環境可以營造出一種神圣高雅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情境,從而達到引導、塑造、啟迪學生的效果。因此,為加強各大院校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宣傳,應注意創造良好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氛圍,舉辦多彩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有關傳統文化的征文比賽、漢服節、書法大賽等,優秀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實現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同時,根據各大院校校園文化硬件設施的不同,各大高校可根據校園的實際情況,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在教學設施、校園建筑等人文景觀中滲透進來,使大學生沐浴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之中,真切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校園軟實力的建設過程中,應注意在校徽的設計,校歌的創作以及校訓的設立過程中充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進去,并根據專業的不同,結合各個學科的特色,在校園內設立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名人雕像以及其他人文景觀,這樣不僅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還美化了校園環境。院校可充分利用發達的網絡平臺,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推送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章,進行傳播傳統文化。使學生走進傳統文化,感悟傳統文化,從而達到更好地建設校園文化的目的。
(三)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課堂中體現,還應走出課堂。通過親身體驗,使學生切身體會到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好處,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節假日或周末,思政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本地的博物館、民俗館以及當地的名勝古跡,在觀賞中切實感悟歷史文化、地方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魅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需注意的是,應適時地布置作業,讓學生自由選擇進行實地的研究與調查。例如,對于某項習俗或者技藝的內在價值、歷史發展和內在價值進行研究,或者是對于當地的古建筑、古巷古街等文化元素進行分析。除此之外,學校應大力鼓勵學生建立與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學生社團組織,并積極的支持學生自主設計、舉辦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社團活動,利用社團的方式,進一步弘揚歷史文化,豐富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2]。
四、結語
總而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幾千年中不斷發展,激勵著國人不斷進步,從而推動了社會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當下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時代,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更夠使教師的思政教育工作更加完善,有利于當代大學生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因此,我們應立足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為思政教育的工作探索出新的路徑,并使其充滿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楊兆瑞.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J].福建茶葉,2020,42(2):319-320.
[2]倪皓.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