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聰琳
摘?要: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必要途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改革,教師要把握踐行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開展具體研究,不斷探尋和優化教學策略,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實現優化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和任務,文章對核心素養觀照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進行了具體的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2-0025-02
培養核心素養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必要途徑。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和細化,核心素養的培養已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和引擎。就語文學科而言,其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是語文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行之有效的語文閱讀教學能促使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教師要巧妙的利用語文閱讀教學融合核心素質教育的具體任務,促使學生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思維的構建和發展。
1.注重閱讀策略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較為常用的閱讀方法有朗讀、默讀、精讀和略讀,以朗讀為例,朗讀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了解和把握,也能加強學生對文本蘊含的思想感情的有效分析。語文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朗誦習慣和思維,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閱讀中,獲得屬于自己意識構建的重要組成。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促使學生發揮自主能動性進行閱讀訓練,不斷深化和發展小學階段語文閱讀的重點教學目標。但是,在具體的閱讀實踐當中,這四種閱讀方法是有選擇地運用的,例如,要加強對文本的感知和理解,常需要運用朗讀和精讀;要提高閱讀速度,則常需要運用默讀和略讀。根據新的閱讀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積極有效地進行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促使其具備相應的閱讀能力,并根據不同的文章,指導學生掌握和運用相應的閱讀策略。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理解一篇課文時,教師要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概括信息策略,就必須在閱讀教學中循序漸進地進行概括策略教學,使學生逐漸掌握概括句子意思、概括段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的方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如果能靈活地運用概括信息策略,就能更好地對文本進行分析和整合,增強對文本的理解和記憶。
2.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引導其培養閱讀習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有效的把握,制定相應的培養策略,促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下,需要不斷創設豐富多樣的教育教學模式,促進和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其中,鼓勵和培養學生的合作互動意識,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讓學生在和其他同學加強交流和合作的過程中不斷優化自身學習的能力,形成更優秀的自主閱讀習慣。
小學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在于培養學生終生閱讀的良好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閱讀活動,促使學生加強自身的合作意識,通過良好的交流互動構建自主閱讀、自主感知的良好學習形態。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4-6人的分組閱讀,相互探討和交流。在閱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比賽,促使學生不斷反芻,深入閱讀文
本。這種閱讀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和沉淀語言素材,在
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感受語文閱讀的樂趣。此外,教師可以進行資料的收集,分享一些課外讀物,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加強趣味性的閱讀教學展開并能夠感受合作力量的發展,是逐步提升閱讀和交流的一種重要途徑。
3.開拓有效閱讀渠道,增加興趣式閱讀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學習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具有極高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因此教師要重點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通過閱讀教學的創意指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文章進行大膽的描述和想象,讓學生在抓住關鍵點的基礎上,感受語言的魅力。在不斷深化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也要避免傳統模式下閱讀訓練的枯燥性、單一性,讓學生只得到機械式的閱讀體驗,而非真正從內心深處獲得閱讀的樂趣。長此以往這種閱讀形式將導致學生對學習懈怠,并且限制核心素養的發展空間。所以,教師要有效地規避缺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體驗。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布置相關的閱讀預習作業,讓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和閱讀,查閱相關資料。在課堂教學中,可組織學生對文章進行朗讀,并通過資料的分享和探討促使學生加深對文章情感的理解,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和閱讀興趣,使學生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優秀意識形態的個體。這種閱讀教育的有效展開離不開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實踐,不斷豐富和生動其形式,為小學階段的學生改善自身語文閱讀能力和情感發散的核心素養提供良好空間。
4.積極組織教學活動,注重思想情感培養
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離不開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只有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才能獲得更多思想情感體驗。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幫助學生體驗良好閱讀的一個重要途徑,閱讀活動的優化和發展,是有效培養核心素養的保證。在活動過程中,要重點把握閱讀過程的關注度,通過對學生閱讀行為的有效把控,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學生健康發展的重點任務,進行閱讀課程設置的具體工作,從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質量。教師在深化語文閱讀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做到科學性、針對性的把握,為學生的語文閱讀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例如,教師在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時,通過有效的閱讀活動設置促使學生展開有效的閱讀體驗。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的深入閱讀,在學生自行體會和理解的過程中積極提問學生,如挖井人有哪些品質、你如何看待挖井人等具體的問題,依據這些問題的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挖井人的敬佩之情。通過這種深入的情感閱讀,促使學生能夠把握人物的高尚品質,進而不斷掌握核心素養的具體發展。
5.組織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
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積極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形式豐富的主題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主題活動的開展能為學生的實踐提供更多更好的途徑,并且可以行之有效的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發展和提升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自身能力有所提高,逐漸完善核心素養的發展。通過有效的閱讀學生不僅能夠體會祖國語言的魅力,也能通過知識的獲得將自身的情感和認知積極表達出來。在現代多元化信息時代,各種傳播的載體都將閱讀教學帶入自媒體的時代,只是單純的課本閱讀難以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優化發展,教師必須積極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督促和指導學生學習和體味文化魅力,熱愛閱讀,有效地培養其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并且構建一個健康完善、品德高尚的優秀人才。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介入多媒體閱讀的形式,讓文字信息的閱讀傳播成為當今時代所需的重要文化素養傳承,促使學生在了解課本知識的基礎上能夠發散思維,不斷進行開拓性閱讀和學習。
例如,教師在教學《少年中國說》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各種媒介資源搜集關于《少年中國說》的相關資料,并在課堂上進行一定的展示。教師在課前教學準備中也可以查找關于《少年中國說》的朗誦視頻,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進行展示,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通過這種教學氛圍的渲染和設計,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切和直觀的感受梁啟超對祖國繁榮昌盛的期盼,體會中國少年責任在肩的使命感。課后,組織學生查找為了實現中國的強國夢想而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杰出人物的故事,通過講故事、辦手抄報等形式,聯系生活實際,體會中國人民在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所作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和取得的偉大成就,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和精神世界有真切的理解。
6.尊重個性發展,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
在新課標背景下,從文本閱讀入手,不斷在閱讀中總結經驗和教訓,突出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有效把握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學生閱讀的實踐經驗,提高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加強對語句的斟酌和感悟,深切體會文章詞句運用的精準。教師要發揮閱讀教育的積極作用,實現形式的多元化,不斷展開深入的實踐探討,促成學生閱讀思維的構建,使其能夠更好地發展語文素養。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并且我國漢字的特點十分鮮明,具備獨特的文化氣息。因此,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對閱讀文章進行有效的解讀和理解,通過發展學生自覺主動的進行閱讀,促使其感知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培養學生潛心閱讀的能力和修養,并且通過有效的咬文嚼字體會人物情感的表達,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中體味情感的變化,以此促使自身的素質能夠不斷提高和進步。
7.結束語
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現代教育教學的發展,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精心開展研究,敢于實踐創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積極而廣泛的閱讀興趣,并且通過閱讀策略教學的實施,不斷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鄒克波.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核心素養觀照下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實踐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8.669(35):62-64
[2]俞如雄.語文核心素養觀照下的文言文教學策略—以過秦論教學案例為例[J].考試周刊,2018(76)
[3]林彩云.核心素養觀照下的古詩審美教學探究[J].考試周刊,2017(70):21-21
[4]李華芬.三問:核心素養觀照下的單元課教學設計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9.466(16):17-19
[5]邵志兵.讓學生的思維“看得見”—核心素養觀照下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小學教學研究,2017(34)
[6]邱愛冰.核心素養觀照下的高中歷史概念教學[J].新課程(中學),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