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工院校開展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有助于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符合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需要。當前學生主要存在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法治觀念淡薄、行為習慣較差、心理素質不夠健全等問題,要通過加強思想理論教育、錘煉意志品質、拓展實踐渠道等方式建構學生行為規范養成的認知體系、情感意志支持體系和實踐體系。
關鍵詞:新時代;養成教育;實踐育人;三全育人
一、技工院校開展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時代價值
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是新時代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已進入新時代,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我國技能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要修訂完善大學生行為準則,著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陡叩葘W校學生行為準則》更是對當代大學生行為規范作出了八項明確規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強調,高校學生應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技工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載體,深入開展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符合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開展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有助于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人力資本素質?!笆濉睍r期,全國技工院校共計2 500多所,年招生規模達120多萬人,在校生300萬人以上,職業培訓約500萬人次,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但目前我國就業人口中技能型勞動者僅占19%,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5%,存在著人才短缺與結構性過剩并存的矛盾[1]。同時受生源等因素影響,當前技工院校學生突出存在著“三觀”脆弱,法治觀念淡薄,文明禮儀失范、行為習慣較差等問題。調查顯示,90%左右的學生都會在課堂上玩手機[2]。另據常州交通技師學院一項調查,只有32.35%的學生積極參與思政課堂,10.78%的學生對學習內容漠不關心[3]。技工院校只有深入開展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才能不斷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才能完成新時代所賦予的新使命。
二、當前技工院校學生行為規范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理想信念缺失,科學的“三觀”尚未系統形成,踐行文明行為規范缺乏動力支撐
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和成長動力。樹立怎樣的理想信念,關系到學生的人生定位,從根本上決定了學生的未來與人生價值的實現。受應試教育、功利主義、生源基礎等因素影響,不少技工院校學生缺乏理想信念,沒有明確的人生定位,安于現狀,以佛系的心態對待自己學業。同時在校期間學生正處于“三觀”培育的關鍵時期,尚未系統形成,易受西方文化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明辨是非與道德甄別能力較差,導致學生養成了不少不良行為習慣。
(二)道德法治觀念淡薄,自我約束力差,文明禮儀失范
技工院校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意識、文明意識淡薄,法治觀念不強等問題,自我約束能力差,文明禮儀失范大量存在,如課堂上玩手機,校園里喧嘩、講臟話、穿拖鞋,甚至偷竊他人財物等。調查顯示,36.5%的學生沒有經常使用文明禮貌用語的習慣,56.74%的學生不遵守學校紀律[4]。同時,有的家長過分溺愛子女,使孩子產生驕縱心理,缺乏寬容心和同情心,與人交往缺少禮貌禮節,不懂得尊重別人。還有很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封閉,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缺乏集體榮譽感和團隊意識。
(三)受“互聯網+”、手機媒體的影響,學生生活、學習習慣較差
“互聯網+”與手機媒體時代的到來,宅經濟、消費文化的興起,導致許多學生在校生活、學習依附于網絡與手機,學習態度不端正,整天無所事事,只求畢業時能取得一紙文憑,養成了不良的生活、學習習慣。例如有的學生嚴重依賴手機,沉迷游戲,出現了神情萎靡不振的狀況。調查顯示,生活上75.4%的學生有浪費糧食行為,26.3%的學生用完水電后不會隨手關開關,36.5%的學生經常亂扔垃圾。學習方面,57.6%的學生很少有主動預習,28.1%的學生每天都不能保證按時交作業,39.8%的學生經常抄作業,68.8%的學生不發言和參與討論問題[4]。
(四)心理素質不夠健全,學生行為規范養成缺乏情感意志的支持
學生擁有怎樣的心理素質,直接關系到學生行為的持續性,是影響學生文明行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質為學生持續的規范行為提供了情感意志支持。然而有關調查表明,技工院校學生的心理問題比較明顯,學生存在學習、人際交流、青春期心理適應等方面的困擾,在遭遇挫折的時候,他們常會采取一些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少數學生甚至采取違法犯罪、自殺等行為[5]。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學生在家都是被寵溺的對象,受挫能力和危機處理能力較弱。根據一項以全國12.6萬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約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不自信、抗挫能力弱、人際交往困難等情況日益復雜和嚴重[6]。
三、新時代技工院校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實施體系
(一)加強思想理論教育,建構學生行為規范認知體系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當一個人對道德行為規范有足夠準確、深入的理解時,才會產生相應的行為,因而加強理論教育,建構科學、完備的思想道德規范認知體系是學生文明禮儀行為養成的首要前提。當前學生普遍對行為規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不良行為習慣無傷大雅,對其缺乏危機感。新余技工學校的一項調查顯示,有高達48.2%的學生進校以前對養成教育這個概念不清楚甚至還是第一次接觸,特別是農村學生未接觸過養成教育的比例更大[4]。因此,要培養學生文明有禮的行為規范,必須加強思想理論教育,建構學生行為規范認知體系。要以思想政治課為基礎,系統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匠精神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規教育、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
(二)喚醒內在情感,錘煉意志品質,打造學生行為規范養成的情感意志支持體系
道德情感體驗是道德觀念轉化為行為習慣的重要前提,主體的內心體驗程度決定了對某種行為的認可度。要使行為規范認知轉化為行為習慣,就必須喚醒學生對道德行為的內在情感,激發其中的情感動力。在養成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學生多樣化的情感需求,創設“體驗式”情境,以“活動·情境·角色·體驗”的方式促成道德行為的養成,注重弘揚主旋律,培養學生愛憎分明的價值取向。同時,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長期性、反復性特征,需要堅韌不拔的意志力來支撐,要有針對性開展挫折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不斷增強抗壓、耐挫的能力。通過社團活動、戶外生存訓練、心理劇等方式進行挫折教育,培養道德自覺,引導學生自我反省,增強道德自律。要堅持“三全育人”,構建家庭、學校、企業協同育人機制,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輿論場作用,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氛圍。
(三)堅持實踐育人,拓展實踐渠道,構筑學生行為規范養成的實踐體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督逃康炔块T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強調實踐育人的重要性,要求系統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要注重道德實踐[7]。行為規范向行為的轉換是養成教育中最關鍵的環節,實踐訓練是完成這一環節的不二選擇,也是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形成并固化的重要手段。要堅持實踐育人,拓展實踐渠道,通過開展主題活動、行為訓練、榜樣示范、日常規范、監督約束、評價反饋等方式,構筑起初、中級工班學生以建底線、嚴規范為主,高級工班學生以設通道、重個性發展為主的行為規范養成實踐體系。
參考文獻:
[1]張德剛,王東.培養高技能人才 服務高質量發展——論新時代技工院校的新使命[J].職業,2018(23):26-27.
[2]張波.手機媒體視域下思政課吸引力提升策略研究[J].青年時代,2020(2):215-216.
[3]王芳.新時代技工院校思政課教學困境分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12):86-87.
[4]熊偉.技工學校養成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5]陳成.技工院校學生日常行為素質理念的建立與培養[J].職業,2018(21):46-47.
[6]胡佩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理論與當代,2005,(6):37-38.
[7]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05-05)[2020-04-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