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黃燕
[摘 要] 輔導員是高職院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從業能力不僅關系到個人職業發展,也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校園的安全穩定。論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制約輔導員職業能力發展的現實困境,提出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建議和辦法,希望能夠為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職業化、專業化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 輔導員;職業能力;職業化;專業化
[基金項目] 安徽中澳科技職業學院校級項目: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與發展研究(2017glfw04)
[作者簡介] 陳 玲(1980—),女,安徽六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7-0361-02? ? [收稿日期] 2019-11-07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職業教育擺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2019年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簡稱“職教20條”)。輔導員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從業能力不僅關系到個人職業發展,也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校園的安全穩定。
二、制約高職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現實困境
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以及專業化發展水平是高校學生工作順利開展的有效保障,也是維護校園安全穩定的基石。由于職業教育前期發展整體較弱,目前我省輔導員隊伍建設仍處于摸索階段,缺乏適用性強的建設性策略和措施,輔導員職業發展面臨以下的困境
(一)事務性工作較多,輔導員工作成就感不高
根據《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輔導員的職業功能包括以下9個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黨團班級建設、學業指導、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與指導、理論與實踐研究。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對學生開展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和引導,向學生輸入社會主流意識,將“立德樹人”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中,因此這一功能是輔導員的首要職能。
(二)工作職責不明確,輔導員職業歸屬感不強
由于輔導員工作職能涉及的面較廣,學校中除課堂教學之外的所有工作似乎都與輔導員工作相關,輔導員長期以來擔任著“教師、咨詢師、保安、保姆”等諸多角色,且這些角色之間還部分存在著“角色沖突”,輔導員深感自己“責任重大”,通信24小時不能關機。輔導員的工作狀態被描述為:白天跑講講,晚上寫讀想;5+2,白加黑。很多高校的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高于1∶200,輔導員超負荷工作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和認可,輔導員工作“出成績、出亮點”難。
(三)“職業體系”不健全,輔導員職業前景不明朗
缺乏有效的輔導員隊伍建設頂層設計,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輔導員,使他們難以安心從事本職工作。在調查中,大部分輔導員認為自己的職業前景不明朗,很多人抱著“干一天,算一天”的態度,或將輔導員工作作為“跳板”,很多優秀輔導員成功地實現了向專業教師或行政管理人員轉崗;僅有少數輔導員認為輔導員工作適合自己,愿意在思想政治、心理輔導、職業規劃等方面找準定位,努力成長為“專家型”輔導員。面對繁雜的工作和模糊的職業前景,輔導員難以看清自身的發展道路,這使得輔導員職業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很多輔導員產生了“逃跑”心理,職業能力提升的內在動力不足,專業化發展的進程受阻。
(四)學習培訓機會少,輔導員能力提升路徑不暢
輔導員工作之所以得不到認可和重視,是因為輔導員職業一直被看作:門檻低、技能少、知識弱、可替代。相對于專業課教師的培訓進修,輔導員似乎不參加培訓也可以把工作干好,且輔導員“身兼數職”,外出培訓實屬不易。因此,除崗前培訓,輔導員日常培訓和進修的機會較少,每年某些社會團體或協會舉辦的培訓,其針對性和系統性不強,對專業提升的幫助有限。高職院校對于輔導員培訓力度不夠,投入不夠,這使得輔導員自我提升的路徑不暢,專業能力提升緩慢,既制約了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進程,也不符合職業教育重視質量提升的客觀要求。
三、高職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路徑選擇
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是指輔導員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運用的知識、能力、素養來完成其職責與目標的綜合能力。筆者將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路徑歸因于兩個方面,即:內因和外因,內因是指輔導員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不斷提升專業素養,用更加專業的能力和方法開展工作、解決問題,以促成大學生更好更健康的發展;外因是指學院或上級主管部門出臺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涉及輔導員福利待遇、發展空間、人文關懷、學習培訓等,能夠為輔導員提供良好的從業環境,只有達到內應和外因協調發展才能有效提升輔導員的職業能力,促進其專業成長。具體來說,輔導員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樹立角色意識,培養深厚的職業情感
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認為:在大學工作,首先要對學生有感情,要把培養學生作為事業來做,把關愛學生作為本能來要求。面對00后的高職學生,輔導員既要扮演“人生導師”,也要扮演“知心朋友”的角色,這就要求輔導員具備角色意識,而這種意識的根本在于熱愛學生,關心學生。
(二)樹立創新意識,優化職業素養和技能
2019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2019年高職院校要大規模擴招100萬人,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與專業課教師一樣,輔導員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了解學生的喜好,利用好“兩微一端”等網絡媒介,搭建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優化學生管理的方式方法,達到思政教育入腦入心的效果,提升輔導員工作的專業化水平。
關于輔導員能力建設和專業化發展,教育部第24號令和43號令都指出:高等學校要把輔導員隊伍建設放在與學校教學、科研隊伍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統籌規劃,統一領導。因此,高職院校必須重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從薪資待遇、職稱晉升、培訓進修等方面出臺對應的政策,為輔導員職業能力的發展創造外部環境和氛圍,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完善績效制度,提高輔導員薪資待遇
就我省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來看,輔導員隊伍建設仍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他們在績效待遇等方面既不同于專業課教師,也有別行政管理人員,福利待遇整體偏低。高職院校應堅持以人文本,關心輔導員的生活,切實提高輔導員薪資待遇,滿足工作在一線輔導員的實際需求,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進而維持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和工作積極性,保障校園安全與穩定。
(二)優化培訓體系,提升輔導員職業技能
如前所述,輔導員工作職能涉及9大方面,要求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法學等多方面知識和理論,是一項要求很高的專業性工作,因此必須參加專門的培訓和學習。
(三)打通晉升渠道,拓展輔導員發展空間
現行制度使得輔導員崗位變為“過渡性”職業,輔導員工作“非職業化”造成人員流動快、在崗時間短。面對當前復雜的政治和經濟環境,高校要清醒地認識到輔導員工作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科學,輔導員工作也具有復雜性、創造性等特點,其勞動成果會對學生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因此,輔導員職稱應另外單列,更加注重工作實踐方面的考核,只有解決了職稱評審和晉升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輔導員工作歸屬感、成就感不強,認可度不高等問題;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輔導員工作中,將其作為畢生的事業去追求和奉獻。
總之,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輔導員、高校、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努力,隨著職業教育的大變革,輔導員工作勢必受到更多的關注和重視,輔導員隊伍能力建設和專業化發展是大勢所趨,也是提升職業教育內涵建設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伍瓊中.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構成要素與提升途徑[J].教育與職業,2018(3).
[2]費萍.改革開放40年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培養的歷史回顧與實現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18(6).
[3]楊曉慶,趙梓雯.“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6).
[4]舒小立,張小飛.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以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為視角[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