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飛
【內容摘要】“同課異構”作為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策略,在開展體育教研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以水平四七年級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一課為例,對中、青年兩位老師同課異構中的教學環節進行對比分析,以期找到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和策略,讓學生更有效地掌握并運用運動技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進教師體育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同課異構 ?體育教學 ?對比分析
對比產生差異。多人同課異構,是在同教材、同學情下,不同教師設計不同教學過程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比較中才能尋求有效性與合理性。蘇州市吳中區中學體育教研組近期舉辦了一期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筆者有幸現場觀摩了中、青年兩位教師展示的以水平四七年級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第一課時的同課異構課。本文從兩位教師不同教學思路設計、教學步驟、方法與手段及產生課堂教學效果差異進行對比分析,旨在加深課堂認識,能夠取長補短,選擇更為有效的教學模式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效果。
一、同課異構案例對比分析
1.學習目標對比分析
學習目標決定著體育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效果的預期設定。為便于區分,下文以教師A、B對兩位教師加以區分。其中教師A從四個方面進行設定,運動參與:學生參與多樣籃球傳球練習學習,體驗籃球的魅力發展學生積極的體育態度;運動技能:90%學生初步、70%學生基本、50%學生熟練掌握并運用胸前傳接球技術;身體健康:發展學生綜合身體素質,掌握幾種力量練習方法;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發展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塑造學生樂于助人的良好體育品德。教師B從三個方面設定:學生初步建立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動作概念,70%~80%學生掌握雙手胸前傳接球動作要領,基本掌握傳球技術;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熱情,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兩位教師都體現了學習目標多元特征,但在目標細化和難度適宜上,特別是針對運動技能目標明顯教師A考慮更為細致,采用分層目標設定更為符合學生初次接觸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的學情,同時更注重運動技能的運用。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必須充分考慮學情,設定目標多元、有所側重,難度適宜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愿望,達成預期學習效果。
2.教學難重點對比分析
體育教師加以把握、區分教學重難點,才能有效實施教學策略。教師A教學重點為傳球持球→蹬地→伸臂→旋腕→撥指→跟送以及接球迎球→屈肘→緩沖的基本動作;教學難點是傳接球上下肢協調發力,傳球的力度、準度與球的旋轉,傳接球的合作意識。教師B教學重點是持球手型和傳接球動作;教學難點是上下肢協調發力和手對球的控制支配能力。兩位教師都對教學重難點進行了有效區分,但認識上存在較大差異。教師A更注重細節設定,基本動作、力度、協調性、合作意識較具體明確;教師B則較簡單。教學重點由教材決定,是指學生完成某一動作起絕對作用的要點,難點由教材結合學情決定,是指完成某一動作時感到難以掌握的要點。對教學重難點進行區分和把握,注重細節設定,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練,才能保證教學效率。
3.教學步驟對比分析
教學步驟是教學設計的重要體現,體現了教師對學習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有效把握。教師A教學步驟依次為熟悉球性——講解示范胸前傳接球——太極推球練習——2人原地傳接球練習(限定時間內逐步增大間距,慢速到急速) ——2人行進間傳球練習——小組內傳接球合作練習與展示、比賽——籃球捉人游戲。教師B教學步驟依次為熟悉球性——引導學生自主練習,優秀學生展示——分組看教學卡片,探究學習動作——集中講解原地持球姿勢及傳球動作——徒手模仿與固定球推拉練習——2人互傳接球——優秀學生展示,教師易錯動作講解示范再練習——設置高度互傳接球(傳接球在線上方,貼線不碰線)——籃球輔助的力量練習。
兩位教師設計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表現都比較清晰,加入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專項準備活動培養學生球性,注重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掌握運動技能。教師A講解示范后,足夠的練習時間和次數讓學生充分地體會了傳接球發力動作,組織形式的變化,學生對傳接球動作得到了鞏固,通過小組輪轉練習少講多練,有效提高了學生參與度和練習密度。教師B觀察學生自主練習后了解學情,采用卡片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小組探究學習,從徒手到固定球再到兩人一組傳接球,請優秀學生展示、集中糾錯,學生再次強化練習,最后通過限制傳球路線的高度鞏固學生技術動作的掌握。卡片教學吸引了學生學習興趣,但后續教學方法與手段略顯單一,學生學習熱情下降,參與度不夠,影響學習效果。最后以限高鞏固傳接球技術,筆者認為這個設計略有不妥,未充分考慮學生掌握程度的差異性,課堂中學生相互干擾太多,練習效果不佳,未緊密結合學習目標的設定,教學設計值得商榷。
4.教學效果對比分析
良好教學效果才能稱得上質量上乘的體育課。對比課堂練習密度,教師A采用兩人計時合作與小組輪轉等手段,練習密度達到65%明顯高于教師B的45%;學生平均心率140次/分鐘較高于教師B教學下學生的110次/分鐘。在課堂表現上,教師A有序、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學生在小組合作和“籃球捕魚游戲”中,課堂氛圍更為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協作意識得到加強,經過學練看出學生雙手胸前傳接球動作有了明顯提升鞏固,很好地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在教師B教學組織下,學生前期興趣較濃,參與度較高,后期缺乏教師有效的引導,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單一,致使學生學習目的不夠明確,動作僵硬,發力不夠協調,動作要領沒有得到鞏固。
二、案例對比分析引發的思考
通過對比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對同一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師對教學環節處理不同帶來的教學效果差異。教師A對教學內容的研究更深入、透徹,教學目標設定更細化明確,教學重難點精準到位,課堂教學掌控老練、成熟,設計的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與手段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學中關注學生差異,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互幫互助,培養協作意識,教學效果顯著。教師B教學激情投入,能夠采用新穎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流程設計層層遞進,但整體課堂掌握欠缺火候,教學手段和方法略顯單一,教學質量有待提高。通過對比研究發現,教師B在對教材的研究、教學步驟設計的科學性、教學組織有效性、教學步驟串連嚴密性等環節與教師A還存在較大差距,需要更深層的學習和提升。
參與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教師的著眼點要用比較的方法看待“同”與“異”,側重點要比較“異”。比較體育教師課程理念、教學設計思路、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在比較中,尋求到更加合理的設計與施教策略,為已所用,為己活用,促進教師看課反思能力和業務素質的提升,提高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成效。
【參考文獻】
[1] 陳雁飛. 新時代的體育教育新時代的體育教師——強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同課異構”之策[J]. 中國學校體育,2018(02):2-3.
[2] 莫瓊瑤. 對比同課異構課堂學習反思聽課——以五年級前滾翻兩腿交叉轉體180°教材為例[J]. 運動,2016(15):109-110+87.
[3] 周純陽. 同課異構在中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的運用[J]. 中國學校體育,2018 (02):46-47.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臨湖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