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石。新媒體時代,加強高職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教育尤為重要。對新媒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等進行闡釋,分析新媒體視域下高職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教育面臨的形勢、機遇與挑戰,并提出了提升高職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路徑。
[關鍵詞] 新媒體;高職生;傳統文化;認同
[基金項目] 2017年度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改科研項目“新媒體時代高職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研究”(2017ZZ31);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新時代壯族地區大學生價值觀的發展與影響機制研究”(2019KY1328);2015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高職貧困生心理韌性、影響因素及其提升策略研究”(2015ZZ016)
[作者簡介] 張鳳利(1978—),女,山東費縣人,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質量督導處教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人文素養、應用型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36-0377-02 ? ?[收稿日期] 2019-12-1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升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高職生是未來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實施新媒體時代高職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研究,以期為高職院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提供參考。
一、新媒體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相關闡釋
1.關于新媒體。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來說的。新媒體以互聯網技術和網絡媒介為基礎。新媒體包括互聯網、手機與數字電視等,移動媒體和自媒體為其主要內容,具有個性、開放、分眾、海量、融合等特征。新媒體是不斷更新的事物,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
2.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具有時代價值。它是民族的文化基因,從深層對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產生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獨特的中華民族標識,賦予我們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
3.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對本民族共同文化傾向性的共識與認可,是對共同文化的歸屬感和價值判斷。很多高職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缺乏認知認識。西方憑借經濟技術優勢,不斷向我國輸入西方文化,一定程度上導致當前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危機的產生。因此,必須搶占文化陣地,確保文化安全,將文化教育與新媒體相結合,發揮好新媒體在文化認同教育中的積極作用。[1]
二、新媒體視域下高職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面臨的形勢、機遇與挑戰
1.面臨的形勢。新媒體蓬勃發展,為高職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也面臨著挑戰。新時代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使得各國經濟在走向全球化的同時,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競爭日益激烈,在如此復雜的形勢面前,如何增強高職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使其樹立文化自信,這是新媒體時代面臨的嚴峻形勢。
2.面臨的機遇。一是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新媒體時代,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供了新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條件。二是新媒體增加了高職生文化認同教育的主體。借助新媒介,不受時空的限制接受教育,實現了教育主體的多元化。三是新媒體豐富了高職生文化認同的載體。新媒體擴大了信息來源,并且可以進行實時互動。四是新媒體充實了高職生文化認同教育的內容,既可以發揮新媒體平臺的作用,又使得內容更加形象、豐富和多元。
3.面臨的挑戰。新媒體推動了信息革命,也導致了文化失范現象。一是新媒體降低了傳統文化對高職生的吸引力。二是新媒體弱化了文化教育的主體地位。三是新媒體提高了對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要求。四是新媒體改變了文化認同教育的生態環境。在新媒體影響下,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內容不變,但其形式發生了變化,高職生面臨選擇困難。
三、新媒體視域下提升高職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的路徑探究
1.文化認同教育方法創新。新媒體環境下,文化認同教育的環境、對象都發生了根本變化,方法創新至關重要。一是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新媒體環境下的文化認同教育是靈活、動態的,因此在關注傳統課堂教育的同時,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二是全環境育人和全員育人協同。全環境育人是針對新媒體所帶來的虛擬、開放、多元等特點來說的,全員育人指除了學校教育工作者外,全社會的成員都可以成為教育者。
2.新媒體形式創新。一是創新網絡媒體。網絡媒體傳播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將其數字化并通過網絡呈現出來,是重要的變革。二是創新手機媒體。手機媒體傳播符合大眾傳播心理,打破了時空地域等限制,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具有即時性、互動性等特點,有利于實施文化認同教育。三是創新電視媒體。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的綜藝節目如《經典詠流傳》等,深深吸引廣大青年,勢必對其文化認同產生預期的教育效果。
3.平臺建設創新。一是打造新媒體時代高職生傳統文化認同教育平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網站建設,在大學校園里尤其需要重視主題網站的輿論引導,進一步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二是創建適應高職學校辦學特色的媒體平臺。創建適應高校特點的校園新媒體,利用新媒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讓高校成為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場所、主陣地。三是加強新媒體平臺的監管力度,凈化傳統文化傳播環境。互聯網環境下信息多元,既有主流中華文化,也有西方文化,因此要加強監管,唱響主旋律。
4.學習模式創新。一是拓展新媒體時代的文化陣地。利用網絡文學、短視頻、手游等陣地,加強高職生的傳統文化認同教育。二是借助新媒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真正實現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增強時代感。三是建設新媒體課堂。利用新媒體手段,使得傳統文化內容更加形象,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增強課堂滲透性。
5.加強新媒體時代的師資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教育需要精通新媒體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師隊伍。因此,培養熱愛并樂于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師資隊伍尤為重要。這需要加強理論培訓以增強教師創新發展傳統文化的能力,同時緊跟新媒體發展增強技術技能,深入了解新媒體時代下的高職生思想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認同教育活動。
參考文獻
[1]唐婉.新媒體對大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