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源
摘 要:高校是育人的主要場所,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高質量發展迎來新的機遇同時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本文將分析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其與高校的關系,發現目前高校發展面臨的具體問題,進一步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希望能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校;高質量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高校的高質量發展也應邁上新臺階。當今高校多種社會思潮紛繁復雜,也存在一些問題,高校高質量發展迎來新挑戰的情況下,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幫助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高質量發展的關系
優秀傳統文化以其歷史遺傳性和時代繼承性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其先進性指導各行各業的人們解決各種問題,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重要陣地的高校也不例外,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有著密切關系,并在各個方面影響著高校的高質量發展。
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高校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場所,肩負著“弘道”的重要使命。優秀傳統文化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源地,仔細品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思想觀念,就能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出其根源。另一方面,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播途徑之一就是通過高校,高校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體現。開導并引領學生學習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高校必要的擔當,而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對教師、學生等人群的思想洗禮也為高校的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高校高質量發展中的問題
高等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職業人員的主要場所。不斷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生命線,其發展水平也是衡量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標桿,高校的高質量發展將直接帶動提高高等教育事業的整體水平。我國高等教育雖在數量、規模等方面獲得很大提升,但并沒有使高等教育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發展,反而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一)高等教育存在不公平問題
公平是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重點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黨的十九大強調“推進教育公平”“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能實現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著力點正是促進教育公平。實際上,教育機會不公平現象仍存在并出現加劇勢頭,突出表現在區域問題、校間問題、群體問題三個方面。
教育發展往往受經濟發展影響,我國東西部的經濟差距造成東西部教育水平差距,西部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全國教育的“短板”,嚴重限制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與速度。近年來各地高等教育資源不斷豐富,高等教育質量在不斷提升,但因自身條件限制,西部高等教育培養能力一直比較薄弱,使得大量學生異地求學,引發潛在人力資源流失。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可見,在高等教育的起點上,東西部區域存在嚴重的不公平現象。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人們的教育需求從“有大學上”轉變為“上好大學”。在眾多高校中,“985”和“211”等高校作為國家重點扶持對象,在國內有較高的地位,擁有非重點高校不可比擬的財力、師資、軟硬件設施以及各種學習交流機會,自然就成為學生的理想院校。而非重點高校的學生從入學開始接受的資源就落后于重點高校學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未來就業等一系列問題。
社會階層流動渠道之一就是高校,它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較大,如經濟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等。父母受教育程度往往對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投入”與“產出”的認知產生重要影響。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會覺得高等教育帶來的收益不高,繼而用多樣理由阻礙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于是便產生了“選擇的不平等掩蓋了選擇面前的不平等”。從另一個角度——文化再生產來看,高等教育知識不僅可以提升人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境界,還可以積累資本,可能發展成為權力的一種,不公平的高等教育或將導致貧富差距增大,造成更加明顯的社會分層。
(二)高校自身發展不足引起供求不平衡
長期以來,高校教育的發展主要依賴于外界社會需求側的激勵,即社會哪項產業發展好,大學就開設與其相對應的專業或擴招該專業人數。單一的依靠需求側帶動必然不能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反而帶來了教學質量下降、資源配置扭曲、結構性失業、低端供給過剩、高端供給不足等問題。
(三)部分高校學生責任意識淡薄
受多種思潮的沖擊,部分大學生自我責任意識淡薄,學習興趣喪失,卻花費更多時間沉迷于游戲、追劇、交友等方面,在校期間沒有掌握必要的知識與技能,自身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對未來沒有明確規劃,終日感到迷茫。自我責任意識的缺失讓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也無法形成,使得學生在政治信仰上有所偏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無法將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甚至無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大是大非面前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對個人和社會發展都存在消極影響。
四、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由于教育資源宏觀調控不足,致使不公平問題;部分高校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不足,導致供求失衡;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盛行,使得高校學生責任意識淡薄,各種問題接連發生。為解決上述問題,高校不僅要實行硬性規定加強學生管理和加大教育力度,還需要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規范與引導功效,以此對高校環境、學生等產生影響,真正做到高校的高質量發展。
(一)力求教育機會與質量的公平
針對高校發展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國家政策方面要盡量秉持傳統文化中的公平理念,加強宏觀調控,出臺傾向于西部教育發展的政策方針。本土高校培育人才,本土方針留下人才,本土人才發展教育,進而縮小東西部教育差距。
針對校間資源不平等問題,要做到牢記優秀傳統文化中有教無類的教育觀念,適當增加普通高校的國家教育資源投入,從財政支出、師資隊伍、軟硬件設施以及學習交流的機會等多方面推進普通高校發展,減小各高校之間差距。
家庭教育方面的差距實際體現的是社會階級之間的差距,為此,應提高低收入家庭的薪資待遇,減小貧富差距,加強社會教育的宣傳工作,改善家庭教育觀念,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通過實現教育公平進而實現社會公平。
(二)回歸育人根本
“強國之基在養蒙”,優秀傳統文化千年根本是育人,高校根本任務是培育全方面、多層次、高標準的人才。要實現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就必須重視高等教育內部因素的深化改革,遵循高等教育內外部規律相結合,回歸大學本身。高校發展的高質量需要外部機制的配合,更重要關注內部保障。
高等教育作為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重要因素,不能一味根據需求側作出反應,要從供給側作出改變,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正確教育觀不是為了使某人達成某個目的,而是想使學生成為更好的人,這些受過優秀教育的人往往能行常人所不能,進而完成一些成就,可見,成就的完成并不包含在教育的目的之中,只是教育成功的附帶品。當高校這個育人供給側向社會輸出的都是高質量人才時,就業問題自然不需要擔憂。
(三)注重德育培養
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對人的社會價值是這樣定義的:每個人的社會價值是指他的實踐活動對社會所作的貢獻,貢獻越大則社會價值越大,貢獻越小則社會價值越小。這個定義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以倫理價值和道德價值為評判體系的價值觀高度符合,因而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引導作用可以幫助高校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確定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消除受外來文化影響產生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
高校要遵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德才觀。知識與技能是高校教育的應有之意,品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利益沖突面前要重群體利益,必要時可以犧牲個人利益,此類價值取向對社會上的自私行為、享樂主義有很好的沖擊和規范作用。高校應加強校園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注重學生品德教育。學生的培養直接關系到高校發展,向社會持續輸出既有知識技能又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高質量人才,才能使得高校高質量發展得以實現,社會也能更好更快進步。
五、結語
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是一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過程。在高校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要從國家、社會、高校本身、家庭、學生五個層次深入發掘并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并且要以高校作為一個平臺去傳播給各界大眾,影響大眾行為并反饋給高校積極效果,如此才能對高校高質量發展起到更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