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美靈 陶麗萍 姜秋萍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互聯網技術讓思政課教學有了更多可能,人文主義對高校思政課教學也有著重要指導意義。因此,本文將從人文主義角度出發,探討高校傳統思政課教學的短板和影響,人文主義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價值以及應用路徑選擇,以期為高校思政教學改革提供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思政課”;高校;思政課程;人文主義;價值
一、引言
“互聯網+思政課”教學是將互聯網技術與思政教學進行融合,即利用互聯網技術輔助思政教學,延伸思政教學路徑。新時代,高校只有以人文主義教育理念為指導,變革教學模式,賦予教學新形式,設計與互聯網時代相契合的“入腦入心思政課”,才能實現思政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二、高校傳統思政課教學的短板及其影響
(一)教學模式傳統,弱化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以教師自身為教學主體,教師往往具有“壟斷特色”,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充分發揮。在課堂上,教師一味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卻完全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導致“教”與“學”的截然脫離。這種以教師自身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模式,對大學生缺乏足夠的包容和尊重,沒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翁,弱化了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二)教學設施不匹配,學生獲得感降低
“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政課教學需要與互聯網技術充分融合,但目前高校明顯存在網絡教學環境和教學設施不匹配的問題,這導致學生思政課學習的獲得感降低。學生思政課獲得感不強的主要表現是:在心理層面,積極性和意志力獲益感不明顯;在思想層面,思想境界髙度和深度有待提升;在行為層面,從理解到運用的跨越較困難。
(三)教學內容較單一,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目前,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以課本內容為主,且部分內容較枯燥、乏味,很難引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強烈情感共鳴,因而課堂教學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而且,學生課后也缺乏對理論內容的深入學習,這容易造成其政治理論與具體實際的對接運用錯位,對具體時政事件的深度思考與意義挖掘意識的缺失。如何充分發揮教學內容的有機聯動效應,促使課堂教學內容與網絡教學內容、實踐活動內容形成合力是思政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四)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學生價值觀扭曲
鞏固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政課的本質規定[1]。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但網絡信息參差不齊,不正確的意識形態極易扭曲大學生的價值觀,影響他們的政治判斷和是非辨別,阻礙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不良網絡信息影響青年學生意識形態的問題不容忽視。
三、人文主義在高校“互聯網+思政課”教學中的重要價值
(一)尊重個體差異,有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人文主義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重要運用價值,體現為其充分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新時代,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創新型人才。而“互聯網+思政課”的教學模式,既保證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又培養了學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在思政教學活動中滲透了人文主義思想,這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其個性差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具有創新思維的學生。
(二)注重學生自我價值,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獲得感
融入人文主義的思政教育,核心在于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讓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提升獲得感,使思政教育的過程成為引導人自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評價、自我完善的過程[2]。學生獲得感提升的具體表現為:在心理上,具備學習思政知識的積極性和意志力;在思想上,提升思想境界的高度和深度,學會把握問題根源;在行動上,主動探究思政理論并投身于實踐,在實踐中找尋自我、實現自我價值。
(三)豐富教學內容,有助于增強學習效果
人文主義教育理念,突出強調了教學內容的開發性和實踐性。思政教育不在于灌輸思想,而在于解放思想。在人文主義的引領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而可以讓學生廣泛涉獵有關國家政治、道德情操等各類新奇、有趣、實用的內容,甚至可以指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延伸到日常生活。
(四)培養學生思辨意識,有助于樹立正確價值觀
青年的價值取向是未來社會價值取向的決定因素,價值觀的培養和確立是學校的重大任務。由于網絡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逐漸多元化,這導致其可能會出現認知偏差。對此,教師適時將熱點事件和現象結合并納入思政課堂,用人文主義教育理念對其加以闡釋,能有效提高學生思辨意識,引領其價值傾向。比如,針對國外對我國疫情發表的不實言論,教師通過講授“實事求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內容,引導學生理性、客觀地看待此類事件,有效篩選與辨別網絡信息,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看待事物。
四、人文主義下高校“互聯網+思政課”教學的路徑選擇
(一)融合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高校教師要不斷拉近思政課與學生的距離,引導學生積極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并把學生對思政課的基本認知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以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在這一教學目標的引導下,高校要將“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升級到“教師引、學生學”的新型“互聯網+思政課”教學模式;同時,充分采用合適的網絡信息技術手段,打造政治上有高度、價值觀上有熱度、情感上有溫度、生活上有厚度的思政課堂。
(二)完善網絡教學平臺,用好網絡教學工具
高校要把握“互聯網+思政課”的發展趨勢,精準對接網絡時代大學生的思想需求和行為規律,推動網絡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網上自主學習、信息傳遞、教學管理、在線交流討論等集成式思政教育網絡教學平臺[3]。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時,不能全面到位地實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針對這一現實問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便捷性和實用性,讓教師與學生可以及時有效地進行一對一交流,進而實現個性化教育。針對當代大學生熱衷于短視頻、微博等信息傳播形式的現象,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思政教育載體,把微電影、短視頻引進思政課堂,讓互聯網成為育人新陣地。
(三)教學內容“三位一體”,激發思政教育活力
為激發思政課程的活力,高校要貫徹人文主義理念,將課堂、網絡、實踐三方面的教學內容相融合,打造“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教學。首先,深度解讀教學內容,把思政理論知識在課堂上最大效力地傳達給學生。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教育相統一,教師在教授學生思政知識時,還要引導學生掌握發現、分析和思考解決問題的思路,讓學生在啟發中得出結論。其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內容補充、鞏固思政知識,以讓思政課有效延伸到學生心里。再次,打造思政實踐陣地,指導學生把理論知識轉變為行動指南。指導實踐教學時,教師要堅持人文主義,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引導學生完善自我,強化學生責任意識,,以實現思政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釋放強大育人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由此可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因此,高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通過開展本校教師培訓、校外進修培訓、邀請專家到校開展專題講座、組織外出觀察學習等多種措施促使教師加強學習、豐富知識、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再者,教師要構建思政教育大格局,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4],以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參考文獻:
[1]王倩.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8):45-47.
[2]黃正泉,王健.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現代大學教育,2007(3):57-60.
[3]朱達.“知行新說”:高校思政課的新探索[J].寧波通訊,2020(1):53-54.
[4]田磬.“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設計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