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伊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輕視、傷害生命事件增多,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呼喚著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落地生根。鑒于勞動教育的內涵要義,筆者從生命教育視角審視勞動教育,發掘其蘊含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會生命的教育價值,深化勞動教育內涵,以期為生命教育的落實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生命教育;高校;勞動教育
一、引言
鑒于勞動教育的內涵要義與開展內容,筆者發現勞動教育不僅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豐富勞動知識、提高勞動技能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當下大學校園內自殺、他殺、校園暴力等事件愈發頻繁等情況應對中,勞動教育也能有效緩解生命教育落實不足的境況,彰顯出生命教育的價值魅力。因此,下文將在生命教育視域下重新審視勞動教育,以期挖掘勞動教育新的深刻內涵,拓展生命教育落地的新路徑。
二、生命教育與勞動教育的內涵
(一)生命教育的含義
我國大學生生命教育探索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其中對于生命教育內涵的廣泛探討始于21世紀初。部分專家認為,大學生生命教育是引導學生認識、尊重、超越生命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1]。有些專家認為,生命教育實質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死亡,感悟生命價值。還有部分學者認為,生命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本文中,大學生生命教育是指在大學期間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開展顯、隱性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生命、探索精神生命、感悟社會生命,使學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從而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
(二)勞動教育的含義
北京師范大學黃濟教授認為,從勞動教育基本內容劃分,可分為生產技術勞動、社會公益勞動、生活服務勞動等;從其基本素養劃分,可分為勞動觀點、勞動態度、勞動習慣等[2]。《新時期新名詞大辭典》所定義的勞動教育為“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掌握一定的勞動知識和技能,養成熱愛勞動習慣的教育”[3]。綜合不同觀點,本文中的大學生勞動教育是指以勞動為手段,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教育環境熏陶、理論知識教育與實踐活動鍛煉,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形成良好的勞動能力,養成尊重、熱愛勞動的精神品質,實現勞動培養人、發展人、豐富人的教育功能。
(三)勞動教育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在邏輯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更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生命在勞動實踐中才能實現自我存在的確立和發展。恩格斯曾指出:“勞動創造了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勞動也創造了人類本身?!盵5]教育家烏申斯基精辟點出,勞動在形式上的確是一種令人疲勞的負擔,但卻是實現人的尊嚴和幸福的必由之路[6]。因此,勞動并非一種簡單純粹的體力勞動,而是一種創造物質和精神的活動,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其感悟生而為人、追求生命意義與價值的必要途徑。黃帥教授在曾提出“勞動教育涵蓋了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核心要義”這一觀點[7]??滇撛娼庾x勞動教育與“生命”“生存”“生活”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提出勞動教育是生命教育永葆生力的關鍵?!懂敶髮W生生命教育研究》《當代生命價值觀教育》等也提出,可通過勞動教育引導大學生認識、發現、實現、創造生命意義,促使生命教育的落地生根。綜上所述,勞動教育能夠滲透生命價值,喚醒生命意識,豐富生命意義,成為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活力源泉。從生命教育的視角審視勞動教育,對于生命教育的拓深與創新、對于勞動教育的價值挖掘等都可行且必要。
三、研究現狀與現實反思
(一)研究現狀
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相關文獻不難發現,我國勞動教育日益受到關注,但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研究少且零散。在價值研究層面,勞動教育的德育價值被普遍認同,但確少時代性、針對性,迫切需要多個開放性視角去深挖多樣的勞動價值。
(二)現實反思
當前大學校園自殺、他殺、惡性事件的發生呈上升趨勢,已在向社會與各大高校發出了信號,期待著生命教育回歸。但當前高校知識本位的局面仍在,生命教育在我國還未引起足夠重視,在高校也未形成相應體系。總體上,生命教育工作開展比較零散,缺乏實踐性與系統性,需要探索實踐途徑幫助生命教育落實到位。
四、生命教育視域下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
認知圖式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指個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建構,促進內部心理結構不斷變化,從而形成一種有組織、可重復的思維、行為模式。建構主義的相關概念為勞動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可從三重生命層面探討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
(一)勞動教育立足認知,幫助大學生明晰自然生命
生命是自然的物質存在,首先會表現出其生物性。面對部分學生傷害自我、戕害生靈等對自然生命概念的漠視,可通過勞動知識的傳授,幫助學生認識這一觀點:勞動創造了人,是人類的本質特征,也是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讓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讓大學生通過勞動知識了解人類進化史,引導大學生珍惜生而為人的幸運與不易。在“90”后、“00后”逐漸遠離勞動的當下,可通過引導大學生打掃房間等,使其在實踐中領悟“勞動是生命存在的基礎”這一自然規律,感受自身生命維持與延續的脈動。在植樹造林等勞動中,帶領大學生親密接觸自然,使其在觀察植物生根發芽等細微生命場景中,直接感受自然生命的誕生與成長,認識自然生命的發展規律,感受多彩生命的生機張力,分享生命的神奇美好。由此,對自然生命概念多一份明晰,對自然生命誕生多一份敬意,對自然生命延續多一份珍惜。引導學生在面對生存困境時竭盡所能延續自然生命,提高生存能力;在自我生命遭受威脅時,不輕易結束這來之不易的“生而為人”的權利;在面對自然生命生機勃勃與奄奄一息等境況時,不肆意破壞或冷漠到底。立足認知開展勞動教育,大學生自然生命的概念明晰了,生命認知到位了,教育走進學生心里了,對生命的珍愛自然也就回歸了。
(二)勞動教育喚起情感,幫助大學生探索精神生命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學生需要在勞動中通過精神和客觀世界的相互碰撞,產生情感體驗,體會精神生命的變革和成長。因此,“勞動不僅是一個創造對象的過程,而且是人展示、實現或創造自我的過程,是人的生成過程”。在清潔校園等勞動中,可以提升學生自身勞動體驗,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樹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與集體責任感;在親身參與環衛體驗、敬老院義工等公益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勞動價值,獲得幸福情感體驗。經常參與其中,學生的精神世界會得到充實,高校內的“蝸居”現象、“千米經濟”現象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在趨向生活世界的勞動過程中,學生會對勞動多一份熱愛與崇尚,對勞動者多一份尊重與感激,在感受幸福中趨向創造更多快樂。通過勞動教育,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激發了情感,排解了空虛,充實了生活,也提升了生命的精神境界。
(三)勞動教育扎根行動,幫助大學生融入社會生命
勞動創造了人類的歷史并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獨立于社會存在。每個人都身處不同的社會關系,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創造著不同的社會貢獻,體現著社會生命價值。引導學生投入生產創造和專業實習,把專業與實踐相結合,體會勞動創造的辛勤與不易,磨煉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品味團隊合作喜悅;感知社會分工與運行狀態,明確社會定位,為步入工作崗位打下基礎。在寒暑假實踐創新勞動活動中,學生以第一視角感受社會溫度,了解社會發展與世事冷暖,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勞動奉獻中厚植家國情懷,激發遠大抱負。在當前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只有讓學生在勞動中躬身,在奮斗中前行,才能為社會發展鋪路架橋,實現自己的社會生命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斯拉.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2007(6):100-101.
[2]黃濟.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建議[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17-22.
[3]馬國泉,張品興,高聚成.新時期新名詞大辭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4]李小蘋.當前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問題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5]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烏申斯基.烏申斯基教育文選[M].張佩珍,馮天向,鄭文樾,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黃帥.勞動教育是新時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應有之義[J].探索前沿,201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