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睿 陶新榮 汪歡
摘 要:高校輔導員家訪是育人工作的一種重要手段,可以有效聯結學校與家庭,形成家校合力。當下,我國高校的家訪工作仍存在忽視心理幫扶、工作流于形式、教師缺乏積極性等問題。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家訪心理幫扶工作應趁勢而為,利用互聯網建設高校家訪心理幫扶專業隊伍,建立健全高校家訪心理幫扶工作機制,開展高校家訪心理幫扶的科學研究,探索家訪心理幫扶的“互聯網+”新模式,以期形成家校合力,助力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高校;家訪;心理幫扶
一、高校開展家訪工作的必要性
家訪,即家庭訪問,主要解決兒童、青少年個別家庭教育問題,一般以學校教師走訪學生家庭的形式開展。在訪問中,教師可以與家長溝通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情況,商討家校共育的新方法。家訪是根據生生之間的個別差異和特點開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有利于學生個體的成長和發展。
高校生源分散各地,中小學生源在本地,相比高校生,中小學生的家訪工作更易進行。因此,高校家訪工作就需形式多樣。目前,高校家訪主要以面訪、信訪、網訪、集體訪、順訪和網絡家長會等形式開展[3]。
隨著全球化發展,新思想、新價值觀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極大改變了家庭教養模式。當下,家庭教養方式已由傳統專制型家庭教養方式轉變為權威型、放任型教養方式。專制型家庭教養方式一味地要求孩子順從。權威型、放任型家庭教養方式更尊重孩子個人的想法,對孩子的監控較少。因此,新一代大學生在家庭中被尊重、受到更多關愛的同時,溺愛、堅韌性差等人格特質比較明顯,導致當代大學生群體責任意識缺乏、積極價值觀和人生觀缺失,心理素質較差、抗挫能力和自律性較差[1]。
可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巨大[2]。目前,高校學生許多行為問題、心理問題等都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而了解學生原生家庭情況的最好方式就是家訪。做好高校家訪工作,讓教師清楚了解學生原生家庭,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教育、培養、關心、關愛工作。
高校對學生開展思政工作也要更了解學生人格特質背后的原生家庭模式,從每一個學生的原生家庭入手尋找學生教育的突破口,形成家校合力新格局,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以形成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開展家訪工作的意義
陶西平先生曾說過:“學校教育如果不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就顯得蒼白無力。”[3]可見,高校開展家訪工作意義重大。
首先,家訪是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3]。教師只有走近學生,才能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只有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才能針對性地、有效地開展學生的教育工作[3]。家訪為學校和家庭搭建了更加平等、通暢的溝通渠道,為學生搭建了健康成長的階梯,同時使教育工作更具情感化、人性化,更能夠理解學生的心靈世界,真正讓教育以情動人、以理服人[4]。
其次,家訪是高校加強家校溝通聯絡的重要形式[3]。家庭是對每個學生的心理、行為等都產生重大影響的場所,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家庭,才能全面了解學生。通過家訪,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同時可以將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有助于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5]。
再次,家訪是高校教師精準育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了解學生行為表現背后的家庭教育原因,尤其是問題的背后成因,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內心世界產生同理心。這樣,教師就可以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準幫扶學生,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癥結,改變學生的問題行為,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5]。
三、以往高校家訪工作存在的困境和問題
(一)多學業幫扶和經濟幫扶,少心理幫扶
受社會環境影響,高中生大多對大學存在錯誤認知。一旦進入大學生活、脫離父母監管,自主權增多,自律性較差的學生就容易玩物喪志、疏忽課業。因此,以往高校家訪的主要對象是學困生,目的是通過家訪引起家長對學生學業問題的重視,加強家長對學生的管理;引起學生的重視,真正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斗志。
為保證資助工作的真實性,真正解決貧困生的學習問題,也為了社會的安全穩定,國家和高校對貧困生都有很完善的經濟資助、救助體系,高校家訪也多注重經濟幫扶。但高校家訪對學業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關注不夠,這導致家訪工作成效不顯著。
(二)生源分布不均,高校家訪未能全面覆蓋
高校生源來自全國各地,受地域和時間等因素影響,也為了工作便利,高校往往會選擇與高校所在地較近的學生家庭進行實地家訪,而這對實現家訪工作的價值意義不大。
(三)高校家訪工作流于形式
承擔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是高校輔導員,但在現行高校工作模式下,特別是民辦高校,輔導員工作較為繁重,并沒有時間、精力承擔額外的工作內容,導致很多高校的家訪工作流于形式,并未真正深入落實。
(四)高校家訪教師培訓不夠,教師工作積極性不高
由于高校家訪培訓力度不夠,很多教師缺乏家訪工作技巧,導致家訪工作效果不佳。與此同時,高校沒有形成教師家訪工作的監督反饋、獎勵等機制,因而很多教師家訪工作的積極性并不高。
(五)高校家訪工作創新不夠、時代性不強
高校家訪不僅可通過實地探訪模式開展,而且可以加入很多時代元素。以往的高校家訪工作,僅是面對面拜訪的形式。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高校家訪工作的模式并沒有與時俱進,缺乏創新、形式單一,時代性不強。
四、高校家訪融入心理幫扶的路徑
(一)建設家訪心理幫扶專業隊伍
第一,工作小組需設立組長和組員,并明確職責分工和要求。隊伍需招納有心理學教育背景的教師,也需了解教師對心理幫扶工作的興趣,要堅持自愿原則建隊,以使團隊整體工作能力、活力更強。第二,工作小組應制訂年度、季度、月度家訪心理幫扶工作計劃,并按照計劃落實家訪心理幫扶工作。
(二)建立健全家訪心理幫扶工作機制
首先,建立培訓機制,定期加強對教師心理幫扶工作的指導、培訓,及時化解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問題,以使教師的心理幫扶工作更專業、更實效。其次,建立獎懲機制,以更好地激勵專業隊伍開展相關工作。再次,建立經費報銷和使用機制,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才能保證大多數教師開展工作時無后顧之憂。
(三)開展家訪心理幫扶的科學研究
教師工作坊是現行高校推行教育研究的一種新模式。在家訪工作中,高校也應運用好這種新模式,建立高校家訪心理幫扶教師工作坊,開展相關探討和研究,包括家訪心理幫扶理論研究和家訪心理幫扶措施研究。理論與方法結合,才能更好地指導高校開展家訪心理幫扶工作。
(四)探索家訪心理幫扶的“互聯網+”新模式
首先,開設家長心理網校。定期對家長開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小講堂,做好心理普及工作,提升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其次,開通家長網絡心理咨詢室。學校可以通過騰訊會議等常用的互聯網APP,開通網絡心理咨詢室,而家長可根據咨詢預約制度預約咨詢,尋求幫扶。再次,開展網絡咨詢。一是幫助家長及時了解當前學生普遍心理狀況,二是幫助家長通過網絡心理咨詢化解自身教育孩子的心理困惑。
五、結語
高校家訪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更好的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是實現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主要渠道。而心理幫扶工作,是高校家訪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高校要從建立專業隊伍、健全制度模式、開展科學研究、探索網絡工作新模式等方面改進,做好家訪心理幫扶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成人、成才,才能為國家培養更多高質量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鑫華.關于高校輔導員家訪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28):184-186.
[2]田慶軍,姜丹.“以學生為本”視域下高校輔導員家訪工作的實踐模式探索——以沈陽工業大學“千名輔導員萬家行”十年家訪活動為例[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280-284.
[3]賈海寧,屈昌雷,劉芝,等.高校輔導員家訪的意義、理論基礎及有效模式探究[J].山東高等教育,2016(6):40-45.
[4]張碩秋.大眾化高等教育環境下育人職能分擔的探索與思考[D].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8-22,91-92.
[5]王春艷,郝勝濤.淺談高校輔導員的家訪工作[J].成功(教育),201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