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君儀 陳露 孔維斯 陳小玲 梁麗燕
摘要:在當今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區農業特色旅游發展態勢良好。以民族地區的生態農業特色旅游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精準扶貧政策的助力下,農業特色旅游的經濟發展狀況,分析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狀與瓶頸難點,以及應對基于精準扶貧下的民族地區農業特色旅游應對措施分析。創新完善精準扶貧體系,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及協調聯動發展,推動以生態農業特色旅游為主加快民族地區的脫貧速率,倡導農業特色旅游產業精準扶貧的成果資源共享。
關鍵詞:精準扶貧;民族地區;生態農業;特色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明確了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的戰略目標,而民族地區的脫貧攻堅是實現全面脫貧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民族地區生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以逐漸構成了支撐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實現產業科學發展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生態農業等特色旅游,實現農業+旅游的協同推進,不僅可以解決農村產業的科學持續發展,而且也是提高民族地區農業和旅游業發展,快速實現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契機。
1民族地區生態農業特色旅游發展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
1.1實現加速脫貧攻堅
民族地區農業特色旅游產業是否能夠實現快速發展,影響著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是否能如期實現。脫貧攻堅要達到全面勝利,脫貧路上不落下一個人,其中的挑戰和任務依然艱巨,要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尤為重要。在臨近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實現全面脫貧,就要著重加速民族地區生態農業的特色發展,并且在有實力的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民族地區具有無可比擬的環境資源配置,可以將農業特色旅游經濟轉變為經濟發展方式。良好的環境資源配置與特色旅游產業相結合,是保證民族地區實現經濟可持續化發展的必要環節。農業特色旅游產業成為助推精準扶貧工作的關鍵路徑。
1.2促進特色經濟發展
生態農業特色旅游的發展可以形成人員從城市向民族地區活躍性流動,改變和增強物流及資金流流向,帶動民族地區的交通運輸業、改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環境保護、修建景觀、推動特色產品銷售、提高生活服務等,實現高效的效益增收,帶動民族地區經濟全方位快速發展。在民族地區農業特色旅游發展基于精準扶貧的背景下,脫貧人口還在持續不斷上升,同時,也形成了勞動力返鄉創業熱潮,可以解決由于缺乏勞動力而停滯的產業經濟效益增收問題。生態農業特色旅游業本身是一個低投入,收益快,可復制性高的產業,其農業養殖戶與旅游聯動產業、如餐飲、民宿等產業融為一體,形成產業鏈資源配置最優化。
1.3利于完善產業調整
生態農業特色旅游的發展不拘泥于單一的產業,可以構建一個綜合的產業鏈閉環并形成經濟的持續發展。特色的旅游開發產業屬于主導產業,可以促進與旅游業相關的多個產業一起配套發展,第三產業本身聚集性小,態勢偏弱,但在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業特色旅游發展推動下,可以達到經濟穩步增長,產業結構由低層向中層次再向高層次突破,可以帶動當地服務業、交通運輸業、以及擴展多種商業活動,從而可以實現產業調整。
2民族地區生態農業特色旅游發展的比較優勢
2.1豐富的資源優勢
民族地區的農業自然資源具有多樣性,隨著人們對多樣性糧食的大量需求,民族地區的農業行為開始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發揮民族地區自身的農業優勢,這需要充分認識到該地區的農業資源,并進行積極開發。民族地區的農業種植一般都具有物種多樣、分布廣泛、稀有珍貴等特點,而且經濟附加值大,社會需求多。
2.2獨特的產品優勢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對自己所用、所看、所有的產品有了不同的要求。相當大一部分人群選擇有特色、綠色又無公害的有機產品,這給民族地區研發和銷售當地特色產品帶來了市場需求動力。特色的產品能夠激發市場潛在的爆發力。如廣西的油茶、金花茶、蔗糖等特色產品,就因為質優價廉,產品系列多樣化,實現了國內暢銷而又遠銷海外的發展勢頭。
2.3多樣的旅游資源
民族地區開發相對滯后于時代,所以其自身獨特的旅游資源、文化資源保持著原生態的特點,而極具特色的民族習慣和人文氣息也越來越吸引前來觀光的旅游者。另外,我國的民族地區很多還是革命老師,又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元素,因而誕生了一大批紅色旅游地。這些紅色旅游資源極為珍貴,是貫穿中國現代革命史的重要資源,能將旅游和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
3民族地區生態農業特色旅游發展的制約因素
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特色旅游發展固然存在較多優勢,但是目前,它的開發也遇到了不可避免的矛盾,而制約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農業特色旅游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3.1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國內外游客對民族地區生態農業特色旅游是非常感興趣的,但由于這些旅客大多是遠居在城市,所以選擇去交通相對偏遠的民族地區旅游,都會考慮到基礎設施是否完善等因素。因為把很多時間消耗在路途中,會產生"旅途長游玩短"的現象, 從而導致客源流失,影響該地區民族西部地區傳統農業文化特色旅游的健康發展。
3.2生態旅游缺少規劃
少數民族地區對農業特色旅游的開發意識不強,而政府目前缺少對農業特色旅游開發的統一管理規劃和扶持,造成了開發的盲目性、民族特色并不突出。很多民族地區具有農業特色的旅游景區由于地勢和分布等原因,造成了景點過于分散的狀況,因此缺乏統一的管理規劃。
3.3資金投入明顯不足
民族地區農業特色旅游的開發中,很多新發現的旅游資源由于開發時間短,資金投入不足,因此難以建設較為良好的旅游設施,再加上具備農業旅游開發所在的地區本就基礎較薄弱,資金短缺,而現有政策很難吸收長期投資資金。
3.4生態旅游和環境保護沒有很好協調
景區內為滿足游客需求而建設的基礎設施也會破壞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盡管生態旅游強調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開發的基礎上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其原始風貌,但若在管理維護方面稍不注意,就可能會造成景區的水體污染等現象,對景區的生態環境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4民族地區生態農業特色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背景下,對于民族地區來說僅僅依靠生態農業發展是不夠的,發展特色旅游業對于民族地區發展來說是加快經濟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效方式,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
4.1強化特色產業培育
由于民族地區財政困難和商業引進困難,高級產品規劃和策劃還不夠,旅游資源開發還處于比較原始初級的狀態,沒有最大限度的發揮民族地區的旅游特色,特沒有能夠很好的突出特色旅游的有點和獨特性,旅游項目形式過于單一,游客的體驗感和參與感不足,旅游項目和產品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夠,因此沒有帶動游客的消費。因此必須合理且最有效的利用好民族地區最有特色的旅游資源,發揚優勢,完善不足,形成特色旅游業。因此,要加強特色產業的培育,促進民族地區特色旅游產業的發展,推動經濟發展。
4.2完善政府幫扶體系
資金支持對于民族地區的旅游發展是十分關鍵的,政府應該加大對民族地區的資金支持,無論是通過專項撥款還是低息免息貸款的方式,都是對民族地區特色旅游業最有效的支持。同時在中央下發的幫扶政策的基礎上,當地政府應該積極落實好幫扶體系,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以及發展需求進一步完善幫扶體系。而民族地區文化旅游部門應該積極進行策劃,全面規劃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旅游資源,通過深入調研,合理規劃,科學布局,設計開發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產品,加強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形成具有獨特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產業。
4.3加強規劃推動發展
“精準扶貧”政策的提出,農村中大批新興產業開始涌現,除了生態農業以外,旅游業對少數民族地區來說 ,是一個新的發展契機。當地政府和旅游部門應該利用好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專項政策,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服務體系,重視服務質量,增強游客體驗感。促進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旅游業發展。民族地區要善于挖掘當地特色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揮民族特色,與其他當地優勢相結合,從而吸引更多游客。
4.4加大宣傳拓寬市場
各級政府部門以及當地的旅游部門在民族地區特色旅游的宣傳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權威部門的宣傳效果更佳,因此政府部門和旅游文化部門要加大宣傳。在進行民族地區的旅游宣傳時,要注意聯系結合當地的民族特色旅游資源,要不斷創新追趕現代潮流,開發出獨具特色且有意義的旅游項目。豐富旅游內容,突出民族地區的獨特性和綜合性。除了宣傳當地的旅游景區和特色旅游項目之外,還應花費一定的人力 、物力、財力, 集中進行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形象的宣傳,拓寬線上線下的宣傳力度,不斷增加旅游品牌影響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財經學院2019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精準扶貧背景下民族地區生態農業特色旅游研究——以廣西防城港金花茶種植基地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201911548074)。
參考文獻
[1]羅為.精準扶貧政策在四川省彝漢雜居區的實踐研究[J].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8.
[2]田永勝,張淑紅.發展生態農業,促進精準扶貧[N].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10-31.
[3]華定存.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中的問題于對策[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8,16(02).
[4]李斯琴.廣西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旅游業發展問題分析[J].經濟社會與發展,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