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蘊甜
【摘? 要】社會環境監測機構有其自身固有的優勢特征,其檢測范圍廣、相應快速、費用相對不高并且服務質量優良等,受到政府和企業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目前的發展和監管現狀做了分析,為有效監管社會環境監測機構提供基礎參考資料。
【關鍵詞】社會環境監測;質量監管;對策建議
引言
目前,我國社會環境監測市場總體來說尚不成熟,普遍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一是市場準入門檻低,造成各社會監測機構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實驗室場地、監測人員能力、硬件設施配備差距大,二是社會監測機構人員流動性大,對取得資質后的機構人員能力未進行有效監管和論證;三是內部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流于形式,內部監督監管不到位;四是很多新成立的社會監測機構人員經驗不足,環境監測質量意識淡薄;五是目前環境監測市場存在競爭,各機構為搶奪市場打價格戰,受檢測成本限制很多監測任務很難保證質量。因此,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嚴格監管成為現實需要。
1.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管現狀
1.1國內各地區對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管形式不同
國內各地區目前對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管形式包括能力認定、登記備案和名錄制管理等形式,采取能力認定方式的有北京市、山西省、湖南省、四川省、青海省、河南省、江西省等地區。采取登記備案方式的有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吉林省、湖北省、甘肅省、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等地區。采取名錄制方式的有廣東省、重慶市、山東省、云南省、河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安徽省等地區。
1.2監管主體各地區存在差異
目前,大部分地區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均由環境主管部門負責監管,直屬監測機構負責技術審核,很多省市還成立了環境監測協會,發揮行業監管和促進作用,也有部分地區聯合市場監督管理局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進行共同監管。
1.3部分地區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進行分類管理
重慶、云南、北京等地區將監測機構分為甲乙丙類進行管理;江蘇、湖南、新疆將監測機構劃分為綜合監測機構和專項監測機構進行管理;山西、青海將監測機構分為環境質量類和污染源類進行管理。部分省市未做分類。各地區對不同類型監測機構提出不同的指標要求,主要依據人員數量、技術職稱、儀器數量、實驗室面積等指標進行分類 。
2.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管存在的問題
2.1 環境保護部門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監管機制不健全
環境監測社會化是近十年才得到大幅度的推廣,且各地區監管要求不一樣,沒有可遵循的經驗。近幾年來,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發展過程中,在環境監測市場的準入、監督管理、收費標準,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在質量控制等方面的法規制度極不完善。
2.2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缺乏有效監管
目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只需要通過市場監督管理局的資質認定,經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后即可承接相應環境監測工作,第三方環境監測結構在從事環境監測活動過程中,一些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因節省監測成本,常讓一人擔任多個關鍵崗位管理人員,普通監測人員往往多招聘無實際環境監測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或者一些監測機構由于人員流失、技術水平落后,監測能力已不能達到要求,但仍舊從事社會環境監測工作,導致了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出具的監測數據存在較大的邏輯問題和質量問題,嚴重影響政府及環保管理部門的政府公信力。另外,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為搶占環境監測市場存在低價競爭等行為,忽略機構的立身之本,不重視質量管理,如不及時加強監督管理,環境監測市場會形成嚴重的惡性競爭,嚴重阻礙社會環境監測市場化發展。
3.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管的幾點建議
3.1明確公益性質環境監測站的職能定位
進一步明確具有公益性質環境監測站的職能職責定位,始終堅持政府為主導,社會參與為基本原則。明確環保監測機構的職能職責,逐步引入社會環境監測機構,讓社會環境監測力量作為公益性質環境監測力量的有效補充,政府向社會環境監測機構購買環境監測服務或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在本地區從事的環境監測活動,都應受到同地區公益性質環境監測站的指導和監督,接受環境監測站對其監測原始記錄和實驗室其他檔案資料的抽查,逐步穩妥有序推進環境監測市場化。
3.2建立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監管制度,逐步健全監測市場
建立有效的地方性監督管理制度,在各責任部門的共同作用下,促進社會環境監測市場的快速健康發展。
一是設置嚴格的市場準入條件,在簡政放權、嚴格控制行政審批項目的背景下,建議在允許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開展環境監測服務前,政府部門通過建立適當的約束性準入制度保障環境監測市場的服務質量,可通過在省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進行信息登記的從事環境監測的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的工作場所、人員能力、資質認定、儀器設備配備、收費標準等方面做出要求。
二是建立定期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管與考評制度,明確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市場監管部門對于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的權責分配,對取得準入門檻的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相關責任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其監測工作的動態監管,檢查過程中可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質控考核(如發放盲樣、實驗室比對等方式)、飛行檢查(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聯合抽查)、過程核查(如抽取儀器使用記錄和車輛出勤記錄)等方式考核評價社會環境監測工作的規范性。
三是建立社會環境監測機構誠信評價體系和“黑名單”制度,通過日常監管與評價可建立信用評價制度,對信用好、問題少、質量管理切實到位的機構可以適當減少檢查頻次。若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存在弄虛作假、違法違規行為,則按照《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等文件規定嚴肅處理,將機構名單和相關責任人員列入“黑名單”,及時向社會公布監測質量信用情況,在一定時間內不允許該機構參與政府采購項目,完善公示制度和退出機制,營造環境監測的良好氛圍和市場環境。
3.3加強實際檢測工作中的監管,對人員實行持證上崗
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往往在通過了資質認定和生態環境局的備案管理之后,在之后開展檢測工作中關鍵崗位和檢測人員往往容易換崗和流失,尤其是現場采樣、重點項目分析和質量管理崗位經常變換新人,這就容易導致此時社會環境監測機構開展的工作很能保證質量。建議借鑒環保部門監測站的管理模式規定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技術人員必須參加持證上崗考核,經考試合格后可開展工作,一個項目必須兩人及以上持證,一旦不滿足要求必須停止該項目的監測,市場監督管理局和環境管理部門定期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持證上崗情況進行檢查,并適當增加持證上崗申請考核頻次,便于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在人員更新后可立刻申請新人持證上崗。
4.結束語
我國正處于環境監測社會化的探索時期,社會環境監測機構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全社會的各類環境監測中,其出具的監測數據也被作為地區環境管理的依據,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完善監管體系建設,規范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行為,讓社會環境監測行業長足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賀業菊,彭躍,金福杰.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管現狀調查與研究.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9,02:87-90
[2]周婷.淺談環境監測機構質量管理現狀及對策.資源節約與環保,2019,05:48
[3]李雪.第三方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發展現狀及對策.綠色科技[J],2018,4: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