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英
摘要:21世紀是一個高效、獨立的現代時代。更多的人的思想已經被認識到,并逐漸進入了學習滿足自己需要的時代,最大的教學特色是自主性。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對小學生的成長和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有效的教學指導,學生可以從小學數學延伸,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增強求知欲,更快樂、更自主地走進每一個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26-0145-01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每節新課至少花10分鐘時間進行學生自主學習活動,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思維過程還給學生,使學生拓寬知識面,整合新舊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實現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多年的課堂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引導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傾向,是一種復雜的人格品質。它促進人們探索新知識,發展新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首先要了解他們對哪門課感興趣,對哪門課不感興趣。平時常常聽到一些家長感嘆道:“我們的孩子一學數學就頭痛……”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根據我多年的教學實踐觀察,學生對某一學科是否感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成績質量。比如有的孩子喜歡學習數學,平時都是好不費力地解答數學題,并且成績比較好,與此相聯系的是經常得到教師和父母的夸獎,也相應地鞏固了他對這門功課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在課前充分做好準備工作,把每一堂課講生動,讓學生學懂弄通,使其對你所講授的課程感興趣。同時還要注意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有了進步及時給以表揚,不斷激勵求知欲,從而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2.挖掘學生探索精神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適當的手段引導學生的思維,但為了讓所有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心理潛能得到更好的發掘,探索精神形成得更快,教師不需要直接講解知識點,但要誘導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自學;課前培養學生預習數學的學習習慣。利用“誘思導學”為后面的教學過程做好鋪墊,學生的整個理解系統將被激活并高速運行,從興趣萌生的初始階段開始進入對新知識的積極探索和理解階段。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是通過“化圓為方(如: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實驗讓學生探索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可提出“怎樣計算圓的面積”這一探索問題,學生思維就集中在面積上,再利用小組探討、觀察、動手操作等教學手段,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在“形變而面積不變”規律之上,注意圓的周長和半徑與拼成的近似于長方形的長和寬(三角形的底和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系上,從而讓學生發現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
3.重視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內容
動手操作有利于理解知識、發展能力,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的主要途徑。只有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才能發現學習中的問題,進而有效地解決問題,激發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和潛力。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認識其中的奧秘。如學習分數時,需要認識幾分之幾的確切含義,與其用定義來闡述,不如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讓學生自備正方形紙,然后折出它的四分之一,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到了很多種方案。包括正方形、三角形等,他們對四分之一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之后再操作長方形紙、等邊三角形等等,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對分數的理解也更加透徹。再遇到此類問題時,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能力有所提高。
4.尊重學生的差異和個性
學生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內心感受,以及與他人不同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換句話說,學生有獨特的個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都是個性化的,對一個學生有效,對其他學生無效。不同的學生在學習同一內容時有著不同的認知基礎、情感準備和學習能力傾向,這就決定了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內容和任務有著不同的學習速度、掌握所需的時間和幫助,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習任務、不同的學習任務、不同的學習時間和幫助程度來進行教學學生要有針對性地指導,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
5.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聯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現代教學理論還認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思想方法自由探索的過程中,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課堂教學應扎根于探究活動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眼、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參與,促進學生發展。如教學《8加幾》的例題“8+9”時:我未作任何暗示,先讓學生嘗試著做。一般學生按照8加幾的計算方法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部分思維活躍的學生卻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維定勢,認為8比9小,分8比較簡便,于是他們把8分成1和7,9加1得10,10再加7得17。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受教師“先入為主”的觀念制約,占有足夠的思考時間,享有廣闊的思維空間,不時迸發出創新的火花。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有了充分的發展空間。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要始終以學生為本,體貼學生,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腦力和動口能力,幫助學生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會學生學習方法,促進學生智能發展,使學生更加積極地追求學習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慧芳.淺談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