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婷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將新型的教學理念與方法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要,小學音樂教學也不例外,音樂感知能力是學習音樂的基礎能力,這項能力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關系到學生的音樂素養。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只是對基礎知識進行講解,沒有認識到學生音樂感知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其勢必直接影響小學音樂教學質量,因此,教師應在學生多聲部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方面加強重視。
關鍵詞:小學音樂;聲部音樂感知能力;策略
音樂是小學一門主要課程,要想使學生音樂方面的潛力得以激發,教師應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著重培養學生音樂感知能力,其是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基礎能力。因此,為了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本文首先對相關概念進行闡述,然后探究了學生多聲部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相關概念
多聲部能力是指音樂在進行中同時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部,包含合唱、合奏、肢體合作等形式,學生在多聲部之間能互助平衡、旋律互補、和諧共贏的藝術表現形式。合唱、合奏以及肢體的合作能力,在合作中形成的能力[1]。
本次研究的意義與目標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1)使學生學習音樂的思維習慣予以改變,使學生對多聲部的概念予以改變,使學生的多聲部能力得以提升,使得學生對音樂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2)培養學生對共同參與群體意識相互欣賞的意識;提升學生合唱、合奏及肢體合作能力。(3)通過本次研究使學生的多聲部音樂感知能力有所提升,使其音樂學習效率與質量得到提高。
二、學生多聲部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合唱訓練
1.聆聽自然之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音樂生命的源泉來自于節奏,為了小學生對不同音色與聲部的感知能力得到提升,應當注重對學生樂感的培養,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關系到學生對音樂課程的興趣,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聆聽自然的聲音,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接受,使得學生從自然與生活中感知不同的音色與聲部,使得學生認識到音樂學習原來并不枯燥[2]。
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對生活中的聲音之美進行觀察,并將生活中的美妙的聲音收集起來,比如,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鳥叫聲等,并將作為音樂課堂學習素材,通過將日常生活中、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音引入音樂課堂,能使學生感受到日常中處處有音樂,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應善于發現生活中富有特色的聲音,帶領學生對這些聲音的特殊進行分析,包括聲部、音色、節奏等方面,并對其聲音的高低、長短或粗細進行分析與討論。教師應當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使所有學生都能有所進步,使得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還可以在課堂中對貝多芬、肖邦等著名音樂家予以介紹,更好的啟發學生學習音樂[3]。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走校外搜集一些有特色的聲音,比如,到安靜的公園、小樹林里,讓學生在大自然中發現各種聲音,使學生對自然中的多聲部聲音初步領略,使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產生不同的感受,使其體驗到音樂學習的樂趣。
2.創設教學情境,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音樂教學中采用情這一教學法發揮重要作用[4]。比如,在發聲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多聲部氛圍,可將一些聲視唱練耳訓練適當引入課堂。在和聲音程視唱過程中,可在課前發聲練習引入三度音程、和弦。唱之前讓學生聽辨和聲音程,使其找準自己的聲部,之后讓學生對聲音進行控制,輕聲邊唱和聲;學生對自己聲部線條能力有所感知之后,讓學生自主的展開二、三部合唱,在這給過程中,學生的聽覺與越來越敏銳,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音高、節奏把握能力[5]。
(二)采取多種教學法,提升合奏表演
1.通過合奏訓練,提升多聲部聽覺思維
多聲部聽覺思維是學習音樂的重要部分,通過提升對學生合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聽覺思維。相比于單聲部音樂作品,多聲部音樂作品在合作性以及音樂協調性方面具有一定難度,尤其是演奏民樂時,學習者不僅要對自己的樂器予以掌握,將自己演奏的部分演奏好,還需要根據音樂作品的整體旋律的變化,以及節奏、音色等變化,對自己演奏部分的變化進行調整,這有這樣才能使音樂演奏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 加強學生合奏訓練,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多聲部聽覺思維,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層次感與立體感,以此為提升學生的多聲部感知能力奠定良好基礎[6-7]。
2.注重堅持長期培養,提升多聲部感知力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一般是讓學生分聲部練唱,一般學生能夠有效的把握音準與節奏,但是如果出現兩個聲部結合在一起,那么學生就無法分清楚高音,使其對節奏也無法準確掌握,難以和諧聲部的音量、音準。原本只是一首簡單的合唱曲,但是學生練習了很久也無法將其進行演唱,由此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一般會認為學生節奏感太差、音準不行,極易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難度高的想法,由此會降低學生學習自信心。
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長期的培養多聲部音樂感知能力,由此導致很難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練習時間,讓學生在日常練習過程中不斷的積累,包括音樂主次感、線條感、層次感等,只有循序漸進的展開訓練,才能使學生的多聲部音樂感知能力得到提升。
(三)結合肢體語言,激發肢體合作
在音樂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肢體語言就是律動,人們在聽到音樂之后,其會自然的產生的身體反應,如,點頭、踏腳。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不僅有靜態的聽覺音響感知,與此同時,還涉及到動態的情緒反映,因此,在音樂教學中結合律動能取得良好效果。
通過肢體合作的展開教學,也能使學生的聲部音樂感知能力得到提升,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動作進行節奏訓練起步,聽到鼓聲做動作練習,學生在聽到鼓聲之后,需要做出相應的動作,如,走(一拍節奏),跑(半拍節奏)等,還可以加上音量、速度的變化,使得學生的反應能力得到提升。另外,還可以采用肢體語言將音樂的節奏律動表現出來,由于音樂是一種動態的藝術形式,音樂能夠刺激人們的聽覺與心理,能讓人們獲得情感體驗,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進行肢體語言的方式表演音樂的節奏律動,比如,模仿“國家儀仗隊”方陣的律動組合表演,使學生聯想到戰士們威風雄壯的形象,其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多聲部音樂感知能力[8]。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采用肢體語言,將音樂的舞蹈鞋表現出來,由此使學生的音樂領域得以拓寬,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多聲部音樂感知能力。比如,在一些民歌的學習過程中,如,《我的家鄉日喀則》等,其蘊含著藏族舞蹈的要素,教師可以根據歌曲的編排內容,指導學生對一些西藏歌曲的舞步進行表演,如,墊腳、靠步等基本腳步,以及單撩臂、雙擺手等基本肢體動作,由此使得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邊唱邊跳,使其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學習的興趣得以提升,還能使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從而遷移魔化的提升學生多聲部音樂感知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多聲部音樂感知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其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足夠的動力,使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提升。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以此為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效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胡冬梅.芻議培養學生多聲部音樂感知能力的對策[J].北方音樂,2019,39(21):186+188.
[2]孟燕.音樂表演專業課程設置與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J].藝術教育,2018(24):89-90.
[3]楊有,朱詠北.論音樂聽覺訓練初級階段的多聲部思維培養[J].音樂創作,2017(12):183-185.
[4]劉曉靜.“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教學研究[J].四川戲劇,2015(11):149-152.
[5]周如珺.培養學生對多聲部音樂的感知能力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3(15):48-49.
[6]張楠.大學生音樂聆聽重塑——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J].陜西教育(高教),2020(02):77-78.
[7]胡冬梅.芻議培養學生多聲部音樂感知能力的對策[J].北方音樂,2019,39(21):186+188.
[8]藺燕.手風琴教學對學齡前兒童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3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