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霞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教育階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關鍵。在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閱讀教學不斷優化教學方法,重視強化學生人文內涵。傳統的教學方式并不能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很多時候學生對其并不能夠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育經驗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進行探究,希望以此來幫助學生從閱讀中收獲更多的知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素養;閱讀能力
一、閱讀的重要意義
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很多家長發現,語文逐漸成了拉分厲害的科目。這樣的現象在中考、高考上表現更加明顯。語文學科有很強的綜合性,它考的是積累,是語感,是閱讀速度,是鑒賞與綜合分析能力。這些不是靠一天兩天突擊而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文能力的提高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而長期高品位的閱讀成了提升語文能力的“法寶”。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閱讀的春天即將到來,未來閱讀是一切學科的最重要基礎。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使學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識,就必須有一個鞏固的大后方;或者說,要把知識建筑在一個廣闊的智力背景上”,讀書多的學生能將在課堂上所學的新概念納入他從各種書里汲取的知識體系里,這時候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就有了特殊的吸引力。學生會感到它是在幫助自己把頭腦中已有的東西弄得更明白的必不可少的東西,這就是閱讀的力量,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的識字能力、說話能力以及語言能力等的發展需要閱讀的支持,閱讀有利于學生學會鑒賞文學作品,在高尚的情操的熏陶下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閱讀要從啟蒙時期抓起,從小抓起。而中高考也再次證明,如果不閱讀,遲早是要吃虧的!
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是件快樂的事,日本教育家佐藤學先生曾經對閱讀作了這樣一個精妙的比喻:通過讀書行為實現的學習,猶如在葡萄園里品嘗葡萄那樣快樂。課外書的一頁頁,就是葡萄園,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掛滿的葡萄棚,一個個詞匯就是葡萄,讀書活動就是徜徉于葡萄園,把一個個熟透了的葡萄加以品嘗的快樂。這樣享用的葡萄,不久發酵,帶來恩惠,釀成香醇的葡萄酒。然而,事實上,家長、老師往往等不及釀造葡萄酒的過程,家長、老師希望學生一走進葡萄園,就喝到甘美的葡萄酒,而功利把原本快樂的閱讀做成語文課本一樣的知識灌輸,扼殺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興趣是學生閱讀過程中永不枯竭的動力,是學習成功的必要因素。因此,家長、老師需要在掌握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了解學生閱讀中的思維活動特點,營造和諧、愉快、輕松的氛圍。通過多途徑、多手段,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與情境對話,從而激發閱讀興趣,強化其情感體驗。
(一)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
家長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給孩子創造一個閱讀環境,讓孩子輕輕松松、高高興興讀起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學校可以什么也沒有,但只要有圖書館,就可以稱之為學校。”據說日本小學廁所里都有書架,校園內走廊里觸手可及的都是書籍。我們學校也一直在營造愉悅的閱讀環境,樓道、走廊、班級,隨處可見學生們利用課間休息時間正在讀書。學校已將學生的個人閱讀行為變成群體的共同行為,真正讓閱讀成為全校師生共同的人生追求,發現、培養、傳播好的閱讀行為,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增強環境感染人、激勵人的魅力。
(二)利用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也是促進學生開展一切行為活動的動力,一旦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不由自主地參與到閱讀中去,從而進一步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教師應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要按照學生實際差異特性準確掌握他們思維模式興奮點的基礎上,選擇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情境模式。這樣才能促使學生主動閱讀,使其自主進入情境中,而不是游離在情境之外。只有情境與內容、學生興趣、愛好等條件相符,才能保證激發學生興趣,提高閱讀效果。
(三)親子共同閱讀激發學生興趣
家長們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希望孩子喜歡看書,所以一旦老師開出書單,就迫不及待地給孩子買回來,希望孩子能夠立刻鉆進書里.但現實很殘酷,孩子可能壓根不感興趣,你硬塞幾次之后,他就開始反抗了。如果孩子反抗或者壓根沒有耐心看書,閱讀習慣的培養就相當于宣告失敗。如果家長能給孩子介紹一些書的內容,就像為這本書做廣告,孩子喜歡的可能性就會增加許多。需要家長花心思,先把這本書看完再給孩子做介紹,介紹才會發自內心,才會吸引孩子,當很熟悉這本書時,和孩子一起討論才有意思,孩子也會愿意在你的引導下,接近這本書,愛上這本書。如果孩子閱讀興趣非常不濃厚,最好的引導方式其實就是讀書給他聽。不論你的孩子多大,如果你想要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就不要拒絕為他朗讀。朗讀的時候講究一些技巧,可以讀到關鍵地方停下來,孩子自然會迫不及待地看下去,相信孩子有家長的陪伴,會愛上閱讀,并能從閱讀中獲助成長的養分。
三、讓思考成為閱讀習慣
如何讓思考 成為閱讀習慣呢?一要講究方法。要成為高水平的讀者,必須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要學會根據不同的目的選擇相應的方法的策略。如:概括法、推論法、聯結法、跳讀法、猜測法、提問法等等。二是提出問題。閱讀最困難的部分不是去讀,而是去思考。要思考就必須帶著問題去思考,問題是思考的工具。帶著別人的問題去閱讀,是運用思維工具。而帶著自己提出問題去思考,是創造思維工具。因此,既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就要訓練學生大膽質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去閱讀。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時,訓練學生掌握多種不同形式的提問方法,并且靈活運用這些方法。教師要相信每位學生都是哈姆雷特,老師只要把孩子獨特的閱讀敏感激發出來,都能提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問題。三是記錄思考。有了想法就要記錄下來,把閱讀、思考、表達緊密聯系起來。用筆記錄下來的思考會更嚴謹,用筆記錄下來的想法會更深刻。當思考成為閱讀習慣,思想的火花將點亮世界。
四、閱讀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的培養
(一)以關鍵詞為點,檢索中歸納
閱讀素養的初級能力,是“信息的定位與提取”,也就是“檢索”,直接專注文本中的關鍵詞,定位并提取文本主要信息。僅會提取信息是不夠的,還需學會在檢索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歸類或歸納,從而構建文本意義。學生只有經歷了“自讀檢索,提煉受阻——教師引路,教給方法——遷移運用,實踐習得”這樣一個過程,才能真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二)以關鍵詞為線,推理中運用
緊抓關鍵詞這條主線,經過多次推理,學生能自覺地將文本中的信息聯系起來進行推斷與分析,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形成整體的閱讀體驗,提升閱讀素養。語言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讀懂,更重要的是指向學生“表達力”的持續養成,實現“讀”和“寫”之間的轉換,以讀促寫,以寫帶讀。
(三)以關鍵詞為面,評價中質疑
批判性思考,并學會質疑,是指向語言活動的最高境界,也是閱讀素養的最高階能力。評價文章內容與語言表達,是針對最深層次閱讀能力的訓練。學生在對文本的內容有了較深入的理解后,能跳出文本的行文思路以及固定思維,評價文本中的人物,質疑其語言與主題的真實、文本之價值等。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閱讀素養能力,應用于課外閱讀,大大提升了閱讀效率。
閱讀,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就像葡萄酒需要慢慢發酵一樣,教師、家長、學生,以享受閱讀的姿態沉入閱讀,簡單一點,好玩一點,放松一點。如此,閱讀著的每分每秒,都是豐厚的回饋。
參考文獻:
[1]譚李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6):155.
[2]張淑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9(20):122.
[3]任宗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9(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