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青
摘 要:《浮力》是滬科版物理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本文以《浮力》這一知識點為例結合教學實驗以及學生生活實際等展開研討,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實現教學優化轉變。
關鍵詞:初中物理;浮力;教學探討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知識和理解知識以及掌握知識后所形成的專業素養,其主要體現在學生學習的知識消化力、學習的適應力和學習的行動力等三方面。知識消化力是學生形成核心素養后所應該具備的對知識的吸收和掌握能力。適應力是學生學習知識后在社會大環境中的適應能力,而行動力則是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時根據自身個性特點所表現出的有目的的行為。
一、科學設計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物理觀念,提升知識消化力
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物理學科觀念的形成源自于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也萌生于物理的基礎理念,同時又高于這些理念,是學生對物理基礎知識的升華和深度理解。教師需要科學的設計物理實驗課程內容,是學生能夠建立正確的物理觀念,為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需在實際教學中結合科學實驗來開展知識授課,這樣可以更直觀的展示實驗教學部分知識內容,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并從中實現知識的發散和升華。下文以《浮力》這一課為例展開分析。
例如:在學習“浮力”單元期間,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計算公式,即浮力大小值同其他水質量之間存在一定聯系性。傳統教學下這一基本的物理計算公式需要學生死記硬背來掌握相關知識內容,這往往導致學生無法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針對這種學習方式,教師可利用量筒、木塊等教學用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提升學習熱情。
二、融入生活化元素,培養學生探究思維,提升學生適應力
物理學科知識往往較為抽象,需要學生不斷的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清晰的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性以及相互的作用,如此才能夠做到對物理知識的融會貫通。
為使學生更好理解相關物理概念,教師可考慮結合實際情況,將學生所需學習的物理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環境和生活元素實際有效結合。例如:我們使用熱氣球飛行這一生活中的事物進行浮力的解釋,這個生活中常見現象就涉及到“浮力”這項物理概念,熱氣體向上的力拖動氣球的“力”抵消熱氣球速度下降。然而部分學生可能對物體受力期間的狀態,所產生浮力作用忽視的影響,最終因受力分析不全面而影響最終結題效果[1]。針對這種問題教師可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經驗,將玩具放入升滿水的水盆后,我們會發現一些玩具沉入水底,也有一些浮與水面,我們可以借助這一情況啟發學生思考浮力問題,促使學生對浮力定義以及方向特性,思考出浮力形成原因。
三、運用信息化教學,結合學生個性特點,提升學生行動力
隨著教育信息化教學推進,這樣的良好條件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識的“浮力”部分,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與知識難點,同時也可以結合項目教學法,結合初中物理學科知識設計一些小實驗或小的手工項目,讓學生組成小組按照興趣分別選擇不同的項目并獨立完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理解與運用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行動力。
例如:因學生對浮力大小與水深之間有關系的錯誤意識,教師可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糾正學生的這種錯誤觀念,播放動態視頻使學生更加全面直觀的觀察到物體是受浮力大小體積與排氣液體有關,以此來使學生意識到水深與浮力大小是沒有關系的[2]。
四、初中物理浮力核心素質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教師需站在學生的思考角度來演繹物理知識邏輯,真正的從教學知識的關注向學生學習的關注過程轉變,教師除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設計問題外,還需結合教學經驗進行教學過程設計,促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教師應將靜態的知識轉變為動態的理解過程,可將物體沉浮條件等知識預設學生的學習過程,預設好學生的思維素材與步驟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生思維。教學設計思維過程可分為如下多個學習過程:
(一)梳理知識
作為核心知識灌輸給學生,同時要以知識為基礎,核心素養的形成需要學生加深核心知識的理解,解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根本問題。
(二)引領學生認真觀察
要求學生分析物體在水中靜止時受到的浮力讓學生理解水溢出的含義,挖掘“浮力”狀態下的隱含條件根據原理解決問題。
(三)為培養學生建立嚴禁的科學態度
教師需引導學生思考物體在水中處于什么狀態,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學習能力以及推理、判斷分析的綜合能力,形成學生良好的問題分析能力。
(四)解題由表層向深層轉化
教師可開展開放性的拓展訓練,使學生在完成本題任務前提下,提出問題,根據已有條件還能求出什么物理原理。
(五)對教學設計過程進行總結與評價
為使物理教學成為學生的探索之旅,教師針對教學過程做到工作精細把控。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設計和預設設計過程需與學生的思維保持準確同步,不可按部就班的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刻板程序進行教學,使學生學習落到實處,允許學生“節外生枝”,及時發現學生智慧的火花,及時調整學生思路,使預設課程與學生思維達到共鳴,完成課堂教學。
(六)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應用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需圍繞教學內容,采取確切的教學方法手段選取例題,需高度重視設計過程,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反思教學策略是否可使學生得到有效應用。
參考文獻:
[1]熊思泉.新課改下初中物理浮力知識的教學探討[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6,000(007):83-83.
[2]曹慶.初中物理浮力知識點及計算題解題探討[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4,32(5):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