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玲
【摘要】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過程需要關注學生的識字學習需要和身心發展特點。統編教材在識字教材的編寫上有很多創新點,需要教師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因此,筆者結合幾年來使用部編教材的實踐經驗,從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兩方面具體分析了提高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創設情境;教學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的教學內容。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在識字教材的編寫上,利用多種形式識字,兼顧識、寫、用,很有亮點。那么,教師如何基于“課標”精神,結合新教材和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呢?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實踐探索。
一、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識字教學要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效率”。因此,識字教學提倡在情境中識字。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能依據不同的識字內容,積極創設豐富多彩的識字情境,激發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興趣。
1.創設游戲情境,在玩中識字
低年級學生愛玩,喜歡做游戲。教師應把握這一特點,把識字教學融貫于游戲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以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識字加油站》為例,筆者在課上安排了這樣兩個小游戲:一是“你讀我指”游戲,兩個學生為一組,老師出示詞語,一個學生讀出詞語,另一個學生迅速指出自己相應的身體部位,然后將指與讀的學生互換位置,以這樣的方式增加識字的趣味性。二是“你讀我猜”游戲,一個學生背對黑板,老師出示一個詞語,全班學生看到詞語不出聲,指出自己相應的身體部位,上面的學生根據大家的動作來猜老師出示的是哪個詞。這樣,在看、做、猜、玩的游戲活動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識字教學變得有趣而高效。
2.創設形象情境,在看中識字
低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還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教學一年級下冊《識字5:動物兒歌》時,導入新課后,筆者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說說圖上有哪些小動物,以初步感知生字的讀音,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然后,發揮圖畫的表義作用,再讓學生仔細看圖,說說這些生字為什么都是“蟲”字旁;最后,讓學生上黑板把詞語貼到相應的圖畫上去。這樣,借助圖畫,圖文結合,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既有趣,又有效。教學本課的象形字“網”字時,筆者利用多媒體來演示“網”的演變過程,從實物圖,到形象的甲骨文,再到現代的簡化字,然后相機講解三者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這動感的畫面,了解了“網”字的演變過程,既牢牢地記住了字形,也深刻地理解了字義。
3.創設表演情境,在演中識字
好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根據這個特點,教師把識字訓練通過玩玩演演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妙趣橫生的課堂表演成為學生們識字的載體。以《小壁虎借尾巴》為例,課上,筆者讓學生戴上頭飾,分別扮演小壁虎、小魚、老牛、燕子等,讓學生們在詼諧的語言、夸張的動作及滑稽的表演中識記了“咬、撥、甩、趕”等12個生字,感受識字的樂趣。又如,教學一年級上冊《天地人》時,筆者邀請學生到講臺上進行漢字的表演和創造,如,學習“天”字時,先讓學生指一指“天在哪里”,接著引導學生回憶,平時遇到一些事情沒有做好,或者遇到糟糕的狀況,我們會怎么做?是不是會說:“唉呀,我的天哪!”再讓學生加上動作來說一說,做一做。“演一演”為學生搭建了鍛煉和展示自我的舞臺,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既豐富了口語知識,又學到識字的技能。
二、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教學方法至關重要。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努力遵循學生學習漢字的認知規律和漢字本身的造字規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到識字的趣味性,提高識字能力。
1.看圖識字,感受趣味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和認知特點決定,直觀形象的畫面更具吸引力。因此,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插圖,巧妙處理“插圖”與“識字”的關系,使學生感受到識字的趣味性。以《口耳目》為例,筆者運用了“看圖識字”這種趣味化的方法開展教學:(1)借助插圖,圖文對照認識生字。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圖中的人物在干什么?隨機出示生字,正音。(2)義形結合,理解字義。出示“手、足、口、耳、目”的圖片,啟發提問:仔細觀察圖片和圖上的字,你有什么發現?引導學生將圖片與漢字聯系起來,發現漢字字形與身體部位的聯系。這樣,從“圖”到“字”,憑圖解字,學生學得有趣,記得深刻。
2.歸類識字,感悟規律
統編教材中的識字內容,形聲字占了很大比例。在教學時,就要引導學生對比分析,發現形聲字的構字規律,掌握識字方法,提高識字效率。以《小青蛙》為例,筆者遵循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1)嘗試讀兒歌,圈出跟“青”字族的字,說說這些字與“青”字的聯系,讓學生明白,這一字族左邊的形旁表義,右邊的“青”表示讀音。(2)引入《識字4:猜字謎(二)》,借助字謎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偏旁與漢字意思的關系。(3)完成課后“想一想,填一填”,進行語境中運用練習。(4)拓展識字:出示“蜻”“靖”等課外生字,猜猜這些字該怎么讀?這樣步步相扣的教學環節,把識字、理解和運用進行有機的融合,意在引導學生發現構字規律。學生不僅學會了一組生字,還掌握了識字規律,識字能力自然得到了加強。
3.聯系生活識字,識用結合
語文是母語學習,生活中處處可以學習漢字。統編教材的識字課內容,也大都反映了兒童的真實生活。教學時,應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抓住課內外的契合點,將學生的識字學習,由課內延伸至課外,拓展識字活動。以《姓氏歌》為例,筆者能引導學生有效地聯系生活識字,具體做法是:(1)讀兒歌,自主發現兒歌中介紹姓氏的方法。(2)小組合作,嘗試運用方法,介紹自己的姓氏。(3)運用方法,介紹身邊的姓氏。這樣的活動設計,從課本上的內容延伸到學生的生活,進入到他們真實的生活空間,引發了他們極大的學習興趣。這既鞏固了課內的學習方法,又掌握了識字規律,識字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面對統編教材識字教學內容的全新編排,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就能使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王芳.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J].小學語文,2016.
[2]王紅艷.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教學建議[OL].https://www.jinchutou.com/p-107050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