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永紅
【摘要】小學數學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中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學生日后的數學學習非常重要。只有在小學打好基礎,讓學生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學生在面對之后越來越復雜的數學知識時,才能更加從容,懂得如何根據所學知識點去思考和解決遇到的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合理運用情境教學的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本文著重對情境教學的作用和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并對如何利用情境教學,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的做了幾點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教學實踐
傳統的數學課堂模式,一般是教師重復課本內容,從例題出發,演示解題過程,從中導入所學知識點,最后和學生一起練習部分課后習題。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單純地教授知識點,不能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數學邏輯思維。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除了要傳授學生基本的數學知識外,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可以在情境教學的模式下,設法建立趣味性課堂,靈活應用“激趣”教學,幫助學生建立數學邏輯思維,不斷提高學習質量。
一、情境教學的作用和教學現狀
情境教學作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因其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被廣泛應用到小學數學課的教學中。情境教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階段,用豐富的形式給小學生帶來強烈的體驗感,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點,同時也能加深學生的記憶。最主要的是,情境教學可以幫助小學生形成獨特的數學邏輯思維,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在具體的應用中,還存在著許多短板與不足。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情境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思路,在具體應用時,需要結合不同的應用策略,才能高質量達成教學目的。如果教師對應用策略的認知不夠,就無法根據課程的特征來選擇相應的策略,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情境教學的優勢。
二、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課上的教學策略
在進行情境教學時,不同的課堂知識需要不同的引導方法,因此,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
1.為數學問題設置實際情境
教師在講解具體的數學問題時,可以先將其放入實際情況中,為學生增設具體場景,引導學生對解題的邏輯有一定的思考。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具體事件,可以更容易地思考到一些在純粹的數學問題中無法發現或理解的地方,從而更容易解決數學問題。此外,學生也能從這些實際情況中,了解到數學學習的意義——學習數學有助于學生在生活中更有邏輯的處理問題。例如,在學習估算的具體應用時,教師可以設置“一本詞典25.5元,小明有150元,最多可以買幾本詞典”的現實問題,便于學生進行思考。在具體的情境下,學生會發現,由于不能整除,同時詞典的價格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得出“小明身上錢可以有剩余”這個沒有在題目中說明的隱藏條件,然后根據這一條件,可以發現在遇到這種問題時,需要根據隱藏的條件進行估算。這種具體情境的思考,能夠讓學生了解到,在實際生活中估算是非常有必要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在具體操作中自我啟發
教師想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最直接的方法是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動手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發現事物的一些特質。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更樂于去思考這些特質的原因,并利用數學知識來解釋自己在操作中發現的問題。這種手腦并用的學習方法,可以加速知識地理解和吸收,學生對這些知識也會掌握得更加牢固,在之后具體運用時也會顯得得心應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學習新知識時,要試著用不同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如對部分可以動手操作的例題,教師可以提前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在課前嘗試動手操作,也可以在課堂上準備教具分發給學生,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在實踐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將自己注意到的某種特性,或者對于這種特性的思考等表達出來,與同學們一起討論和分享。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先提供足夠的長方體模型,分組發給學生,讓學生從各個角度觀察長方體的特性,引導學生觀察并得出長方體的基本特征,如由幾條邊組成,有幾個面,哪幾條邊長度相同等。在得出足夠多的結論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這些特性,做一個長方體的框架出來,在制作過程中,學生也會更加清楚相同的邊是怎樣的位置關系,這有利于學生對長方體邊角性質的記憶和理解,也會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空間想象能力,為之后高難度的幾何證明題打好基礎。
3.將數學問題變成趣味游戲
傳統的數學學習總是伴隨著大量的習題作業,這對小學生而言,是非常枯燥無趣的,很容易讓他們產生厭倦心理,無法達到教學目的。相反,小學生對充滿趣味性的東西接受度更高,也更容易掌握,因此,教師應該讓課堂內容,甚至習題練習,都變得“有趣”起來。對一些開放性的數學題目,教師可以選擇用游戲的形式將它們表現出來,讓學生參與到游戲中,用游戲的方式得出數學問題的答案,這種開放式的答案也會引發學生的思考,從中發現規律。可以設置成游戲的數學問題有很多,如最典型的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概率》問題。雖然在小學階段,學生不需要接觸到非常深奧的概率計算,但如果在這種時候讓他們對概率類型的題目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就會對未來的課堂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在講解“一個盒子里有2個白球,3個紅球,5個藍球,從盒子中摸一個球,有幾種結果,摸出哪種顏色球的幾率更大”這個問題時,教師可以將幾種類型的球備齊,在這一題目的基礎上增設難度,比如“有放回的摸兩次球,會有什么結果,哪種結果的可能性大”。還有不放回的情況,摸三次的情況等。在學生發表意見后,組織他們進行一定次數的游戲,并收集最終得到的結果種類,不需要從中得出什么答案,只要將游戲中的結果全部列舉出來,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規律即可。
總之,隨著數學知識難度的不斷增大,數學學習對有些學生而言可能會非常困難,歸根結底,是他們前面的基礎知識沒有打好。因此,教師必須首先提高自我認知水平,學會如何通過情境教學,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點燃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出發,將數學內容應用于實際中,提升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方法來達成學習目的,從而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
參考文獻:
[1]田世進.激趣導入、激思探究、激情升華——略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策略[J].新課程(中),2017,08(07):51.
[2]徐仙珠.情景交融悟數學——著名特級教師錢守旺《植樹問題》教學片斷賞析[J].數學教學通訊,2017,10(13):23-24.
[3]姜夫浩.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J].中國校外教育,2019,11(0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