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濤
【摘要】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發地方和校本德育課程,對學生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精神內涵,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關注鄉土文化,創新學校德育思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鄉土文化德育特色,打造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彰顯了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以研究和實踐活動為載體,引導和帶領廣大學生,一次次與鄉土文化親密接觸,獲得最真實的體驗和感悟,這無疑是最有效的教育。課題研究應遵循規律,注重創新,理論引領,實踐支撐,兩者有機結合,方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 學校德育 ? 實施策略
一、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課題研究的聚焦點在“鄉土文化”和“學校德育”以及兩者在“應用”中產生的關聯,研究的核心是“學校德育”,即如何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本課題研究的切入點是“鄉土文化”,不同地域都有著豐富多彩而又獨特鮮明的優秀傳統文化,課題研究成員要帶領廣大師生,充分發掘根植在深厚鄉土中的燦爛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進一步挖掘鄉土文化的價值內涵,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在于“鄉土文化”在“學校德育”中的應用機制建立問題,對浩渺宏繁的鄉土文化進行收集、梳理,去粗存精,分門別類,形成學生耳目一新、喜聞樂見的刊物、讀本,集聚力量,研發校本德育教材,建立校本德育考評機制,形成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學校德育課程體系。
二、選題的意義和研究價值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把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明確指出:“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精神內涵,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要結合地方自然地理特點、民族特色、傳統文化以及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等,因地制宜開發地方和學校德育課程,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人口狀況和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樹立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的意識。”
筆者所在的學校對德育工作和以鄉土文化為特色的校本課程建設高度重視,筆者所帶領的課題組核心成員在本研究領域已做出了不少的努力和嘗試。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生本問題,扎根文化沃土,本次研究必將推陳出新,精益求精,在學校德育中催生文明之花,為廣大青少年學生成人成才奠基。
三、課題的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
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德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帶領廣大師生走進廣袤大地,走進生活實際,依托德育基地,保護傳承、宣講發展優秀鄉土文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珍愛鄉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同時,認真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夯實學校德育特色課程體系。
在鄉土文化德育資源開發方面,充分挖掘、研究、整合嵩縣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秀麗的嵩洲山川美景、淳樸的地域鄉風民俗、輝煌的社會發展成果等元素,突出鄉土地域特色,圍繞以下幾個領域進行研究:1.鄉愁——文物古跡、鄉村標識等;2.鄉貌——美麗鄉村、風景名勝等;3.鄉韻——歷史傳說、非遺保護等;4.鄉味——風俗民情、民歌民謠等;5.鄉音——名人軼事、時代楷模等。在鄉土文化德育課程建設方面,實施“鄉土文化進校園、進課堂”行動,以語文、政治、歷史和地理學科為主,推動各學科鄉土文化德育課程建設,做好規劃、實施、管理和評價,編撰鄉土文化德育教材,健全和完善學校校本課程體系。
四、課題的實施步驟
學校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一名副校長主抓,學校德育處及其他主要職能處室和年級領導、學科組長、班主任等為主要成員,負責課程的總體規劃、督導評估、協調聯絡、制度資金保障等。成立鄉土文化德育課程開發研究實踐小組,各學科組長任組長,班主任、部分學科教師、學生興趣小組骨干為主要成員,負責德育校本課程的具體開發、實踐和研究。
第一階段,課題立項申報階段。成立課題研究工作組,選擇研究方向,確定研究主題,進行課題設計論證,明確主要成員責任分工,撰寫課題立項評審書,上報申請立項所需材料。
第二階段,課題開題和中期成果匯報展示階段。邀請縣、校專家老師,召開課題開題專家論證會,對課題進行再論證、再完善;撰寫開題報告;帶領實驗師生開展研究與實踐;舉辦課題研究中期成果匯報展示活動;撰寫中期報告。
第三階段,課題精準研究實施階段。選定重點領域,課題組主要成員集中時間和力量,研究走向縱深,各實驗小組撰寫研究報告、研究論文;舉辦課題研究成果匯報展示活動;研究成果結集,編撰校本教材《美麗的鄉愁》。
第四階段,課題結題和成果推廣階段。撰寫結項鑒定審批書,上報結項所需材料;研究成果在縣域范圍中小學交流、推廣。
【參考文獻】
[1]《嵩縣通史》,嵩縣地方史志辦公室,中州古跡出版社,2016.12.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馮天瑜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10.12.
[3]《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周振國,《河北日報》,201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