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一場疫情的突襲讓老師們成了主播。平臺操作不熟、網絡不穩定、學生不自律和網課無聊等吐槽,可以看出人們對網課教學效果的擔憂。然而網絡學習資源豐富、靈活多樣、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用好網絡的優勢了嗎?我們的教學是否只是將線下搬到了線上?本文結合個人開展的“高中英語學習共同體建設”課題研究,以自己線上教學的實踐為例,試著探索線上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線上教學 ? 英語學習共同體 ? 網絡 ? 有效性 ? 構建策略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為了應對新冠狀病毒的傳播,國家提出了“停工不停學”的倡議,高中2月10日就開始上網課。老師們質疑學生聽課效率;學生抱怨網課沒了教室的氛圍和互動,容易走神,犯困;家長抱怨孩子自律性不夠,親子關系緊張。眾所周知,網絡打破了時空限制和傳統的組織界線,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給我們帶來很多便利。那么如何用好網絡這一媒介,提高線上教學的有效性呢?
下面以筆者兩個多月來的線上教學操作實踐為例,探討基于網絡交互的高中英語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構建策略。
二、操作實踐
(一)學習共同體的組建
“學習共同體”首次出現于著名教育家博耶爾1995 年發表的《基礎學校:學習的共同體》。他認為“學習共同體可以視為一種組織,它能夠向所有人提供因共同體的使命而朝他們共同的愿景一起學習的機會,共同體中的人不僅共同分享學習的樂趣,同時共同尋找通向知識的旅程和理解世界運作的方式,通過相互作用和共同參與實現教育這一相同的目標”。在這里是指以網絡為主要學習手段的學習者與助學者 (教師 、專家、輔導者)共同構成的交互、協作的學習團體,他們彼此之間通過使用網絡工具進行資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并在成員之間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
我班55個學生建立了7個英語學習共同體,他們有自己隊名、共同愿景、建了交流群、選了組長、共同制定了規則。比如F2ioh小組,由5人組成,鐘情歐美音樂,共同愿景是通過共享資源和交流討論,拓寬視野,擴大詞匯,進而增強對歐美文化的了解。他們有人樂感強、有人擅長信息搜索、有人擅長制作視頻、有人英語基礎較好。區別于小組學習,我們沒有限制成員數量也沒有參考成績,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他們的自主性和差異性。
(二)學習共同體的操作
疫情期間,我們觀摩的線上研討課,很多老師們在互動面板看到有人回答就進入下個環節,其它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得而知。有些甚至變成了“專家講座”。沒有了線下的全程“監控”,怎么讓學生自覺自主的參與進來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大面積的一對一點名,等待回應是不現實的,那怎樣保證大部分同學的參與呢?
1.課堂操作模式:
我們的課堂分享環節,以共同體為單位,內容形式結合主題和共同愿景,群內討論決定。例如F2ioh小組,有一次介紹Rock and Roll, 分享了1994年德國作曲家Achim Reicher的經典作品Aloha heja he. 整個視頻清晰流暢、內容豐富、語言準確、課件精美;語言功底好的組織語言、發音好的連麥發言、擅長信息搜索和網絡工具的搜集資料和制作視頻、會彈吉他的學生錄了指彈。分享中,全班同學討論激烈, 有人評價、有人推薦其它曲子、有人分享感受、有人提出質疑。因為說到搖滾,人們會想到場上瘋狂的聽眾與瘋狂的樂手;而這首曲子風格偏緩,整首歌曲以強勁的節奏感和金屬感為我們帶來完美的聽覺效果。有位同學又引發了文化背景的討論。在這里,他們找到了共鳴,拓展了視野,有了平等的對話,并樂此不疲。老師們眼里只喜歡小鮮肉的學生,對于經典,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線上共同體圍繞學習的主題進行同步或異步的討論交流,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相互解疑、爭辯和評價、合作解決各種問題,這種交流合作促進他們進一步反思和重組自己的想法、豐富自己的知識、并提高在學習活動中的自我效能感。
又如外研社必修三“The Violence of Nature”的閱讀輸出部分,筆者設置了以下開放性問題:
1)Can we stop the violence of nature ? If so, how can we achieve it ?
2)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violence” of COVID-19 you are experiencing around the world? Give your advice about how to protect yourself.
3)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se “violence” ?
共同體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話題展開討論。以seven wolves的展示為例,他們選擇了第二個話題,因為他們喜歡關注時事,經常在群里共享全球資訊。組長發出討論后,有人搜集資訊、有人篩選資料、有人組織語言、有人負責發言...。他們的展示讓我們了解了全球新冠狀病毒的現狀和病毒傳播知識。同時引發了班里一位湖北同學分享親人感染的真實事例,引發全班同學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的關系。
課堂共同體的操作模式根據課型和教學目標靈活安排,不是每節課都需要也不是所有課型都適合,比如對于課堂重難點,教師的主導才是最重要的。對于課前的分享和基于主題任務的輸出,教師這個“助學者”要適時的做出指導和反饋。
2.課后操作模式
網課期間,老師們在線答疑占用了大量時間,效率也非常低。筆者的班級充分利用網絡“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交互功能,不懂的題放在群里,發起討論,其它同學解答,評價或者質疑。每個組的基礎不一,對于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們會求助老師和其它組,形成組際交流。這樣的交流減少了面對面溝通中情感、態度、地位等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使師生、生生之間敞開心扉、深度表達;使每個成員享受到平等的交流和思考的機會,促進每個學習者以積極的態度主動去探索,不斷創新。當然,我們的學習共同體除了展現各自的特色,也履行著共同的職責;如督促成員遵守紀律和認真完成作業。他們也會在群里吐槽,這有益于舒緩學習壓力,排除一些負面情緒。根據教學需要,也可以發起同一個任務,比如針對角色扮演這個題型,我發起了“做好角色扮演,我有招”的主題討論;在群內討論后,每組派代表分享,其它組提問,教師補充。
(三)學習共同體的評價與激勵
學習過程跟蹤與評價是構建線上學習共同體的重要一環。沒有教師的及時跟蹤和反饋,很難保證學習的效率。比如ACE這個共同體,他們設定每周末共享自己積累的詞匯。在操作過程中,我發現除了制作者和組織者,其它成員只是將自己積累的詞匯放在群里。這樣的方式沒有產生深度交流,效果大打折扣。我適時引導組長做出改進:①分享的詞匯放在句子里共享給大家,加深理解;②共享者要分享選取這些詞匯的原因;③組織者要發起討論,評價其它同學的分享;④視頻制作費時間,建議將素材資源用PPT或音頻呈現;最后,建議他們每兩周發起一次群內PK,鞏固成果。為了更好地了解各共同體操作情況,設計了以下評價表。
角色分為旁觀者(單純瀏覽、被動回答,簡單回應);參與者(簡單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簡單評論并表態);思考者(提出疑問、給出建議、自我反思)。旁觀者到思考者對應1到3點,根據總點數,推選出優秀“思考者”、“參與者”、“最具潛力者”、最具人氣小組、專家小組、進步最大組。
三、總結和反思
我們的線上學習共同體模式凸顯了信息的共享增殖性、強調了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同時各成員知識獲取機會均等、人際關系平等、自我情感和個性差異得到保護與發展,能夠讓他們體驗到一種新的師生關系。
當然,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圍繞著一定的教學目標設計的,每種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條件,因此不存在對任何教學過程都適用的普適性模式。以上實踐模式僅是筆者個人思考,希望帶給大家一點參考價值。
【深圳市2018年度青年立項課題,課題編號ybfz18374】
【參考文獻】
[1]王秋霞. 高中大班英語課堂中的合作學習[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9.
[2]趙玲.基于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OER.2010,16(5)《開放教育研究》 2010年第5期 .
[3]張爽.學校學習共同體的意蘊與創建[J].中國教育學刊,2011(7):69.
[4]劉建強、黃甫全. 網絡學習共同體中的知識共享:主要障礙與應對策略,現代遠距離教育.2015(02).
[5]楊延從.英語課堂學習共同體-新型的師生交互學習場.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5.12.
[6]朱文娟.“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英語學習共同體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