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尚輝 李貞艷 何云霞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但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從業人員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均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這便促使相關職業技術教育不斷地改革與發展。在學前教育專業中極為重要的美術技能課程也得到了高專院校的高度重視。因而,對教師在美術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能力也相應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畢竟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大部分便直接從事幼兒美術教育工作。筆者將通過自身的教學經驗,結合眾多高專院校的實際情況,開展高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中美術教學改革的探究,希望能為相關的教育工作就如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前教育;美術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0-00-02
美術課程是高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必須具備全面的綜合知識能力才有生存感,尤其是要掌握實踐類的美術課程,以便自己今后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兒園工作崗位中。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觀念也在不斷變化,當下流行生“二孩”的新時代中,人們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精神生活。學前教育專業已經變成高專院校最熱門的專業。然而美術課程也是高專院校的熱門課程。在社會上得到廣大家長的認可,因而,高專院校開設的學前教育專業都非常重視美術這門課程。美術課程開設的主要內容有:素描、簡筆畫、色彩、兒童情景畫、綜合材料繪畫,美術鑒賞、兒童水墨畫、版畫、手工制作、幼兒園環境創設等課程。開設豐富的課程一切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美術欣賞能力,最后服務于幼兒園及各大幼教培訓機構。據筆者了解,目前的各類幼兒培訓機構均十分看重從業人員的美術功底。[1]對于這一系列的問題,高專院校應該著實研究,推廣可行的改革措施,進一步加強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美術素養和文化修養。
一、學前教育專業中美術課程的重要性
在大千世界中每個人都格外喜歡欣賞美的事物,對于美的東西從來都不會拒之門外。而學好美術就是讓我們具備欣賞美的能力,它能給我們帶來非常直觀的一種視覺藝術感受,人們通過美術作品中能夠得到美的享受,并且滋潤著美的心靈。從中感受到美術作品的價值存在。開設美術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熏陶獲得發現美的能力,通過學習提升美的鑒賞能力,通過訓練提升美的創造力。欣賞美術作品、開展美術創作,可以持續鍛煉學生的創新力與想象力,讓其深入地領會美術的含義,能夠隨時隨地鑒賞格調高雅的美術作品并給予恰當的評價,從而促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有明顯提高。相比之下,其他課程是很難達到上述效果的。
二、學前教育專業中美術教學現狀
(一)教師經驗不足,認知存在偏差
筆者調查了解到,高專院校的美術教師畢業于專業藝術院校的居多,畢業于師范院校的較少,因而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理論知識不扎實的現狀。同時,大部分院校也沒有成體系的成熟的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材可用。從實際培養目標來講,高專院校與本科院校是截然不同的。本科院校側重于培養專業的美術人才,而高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是讓學生具備相關美術基礎知識、技法和審美能力,能夠勝任未來的一線幼兒園教師。另外,本科院校開設的課程內容也更為專業化,如素描、色彩、兒童情景畫、版畫、兒童水墨畫等。相較而言,高專院校在教學中更多強調技能的掌握,注重美術技法的訓練等。但現實情況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基礎差,課時少,教師時常以專業美術生的標準去要求他們,使得教學目標長期無法實現,不但挫傷了學生的信心,而且影響了教師的心情,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教學方法單調
當前,隨著中國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高職教育在社會上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市場需求量大的專業成了無數高專院校的必爭之地,學前教育專業成了各大高專院校紛紛開設的熱門專業。但大多數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美術基礎幾乎為零,教師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就非常困難。[2]此外,教師的教學方法傳統,單調刻板。本身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時少,教師在梳理理論知識的部分占了大部分時間,學生進行實踐的時間就短了。
(三)缺乏調研
教育部下發的學前教育發展及幼兒園規范管理相關政策文件為我們如何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道:“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3]如果教師在選擇教材上沒有去實習基地調研,對幼兒園的需求不明確,那么根本無法做到有的放矢,學以致用。教材是教師重要的教學工具之一,然而市面上的教材五花八門、魚龍混雜。
三、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學策略探究
(一)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標準
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特別強調以崗位需求設計為目的、開設美術課程要以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為依據,依據人才培養的需求開設出適合的課程內容,適應教學與培養目標。以畢業要求設立課程目標、又以課程目標達成崗位需求當作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修訂好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標準是當前重要緊迫的任務。學校要全方位地到企業、學校實習基地調研。弄懂幼兒園教師崗位的具體需求。一方面,讓學生必須掌握兒童美術的基礎知識與技法;掌握兒童美術材料的應用方法與創作規律;另一方面,需要學生達到具有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能利用多種美術媒介進行美術創作的能力;具有兒童美術活動設計與實施的能力。
(二)優化課程內容
當今,高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美術課程都大同小異。為了促進職業教育有更好的發展,必須擯棄傳統觀念,確保開設的美術課程內容能夠服務于工作崗位,適應社會需求。筆者認為需要做到以下改革建議:第一,精選教材,教材內容最好是實踐與理論結合得非常緊密的。第二,調整課程內容。目前,大部分高專院校針對國家和社會的實際需求開設素描、簡筆畫、色彩、教學玩具制作、兒童情景畫創作、幼兒園環境創設、繪本故事創作等課程。一方面可以增添具有創意的課程,如綜合材料類的平面造型繪畫和綜合材料類的立體造型繪畫、兒童線描畫、吹塑紙版畫、盤子畫、石頭畫、紙漿畫等內容,能夠激勵學生學習美術的濃厚興趣,提升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設綜合性動手能力強的課程。
(三)利用好本土美術資源
除了通用的教材外,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好本土教學資源,例如我們在上手工制作、泥塑課上,教師多運用參考書、錄像視頻、微課、慕課等教學資源。還鼓勵學生多運用新媒體、軟件及網絡美術素材,注重教材與電子新媒體相吻合。還可以邀請當地民間藝人給學生做講座,并在學校開展好第二課堂,鼓舞學生利用好第二課堂的時間對本土美術資源進行深入學習。此外,在美術課實訓的這一階段中,教師多帶學生閱覽圖書館關于本土美術資源的相關資料,參觀當地藝術館、展覽館、博物館等。
(四)注重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筆者了解到,高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學方法普遍采用的是講授法、觀察法、欣賞法等。這些方法都是基礎性的教學方法,缺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在激發學生情緒,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性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我們需要豐富教學方法,提升授課效果。
在備課初期,教師需要分析學生接收能力、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以便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隨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多運用引導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展現感受美、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減少灌輸式教學的情景發生。同時,教師要提高與學生的互動的能力,通過思維碰撞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如開展吹塑紙版畫課時,教師提前布置任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索。一些學生把名家的作品當成稿子翻印過來,部分學生結合了兒童水墨畫的技法,采用了按印、拓印、木刻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帶著期待的心情分享課堂的喜悅。
(五)構建完整的教學評價體系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考核的指導思想是注重過程性考核。過程性考核占比60%,以平時作業評分和學生互評為主,主要考核學生的階段性成果。期末考查作品評分占比30%,綜合評價占比10%。除此之外,筆者建議在考核形式上增設個人素質修養、道德品質、團隊合作作品、創意實踐等方面的考核,以提升學生美術學科的綜合學習能力為主。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高專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還應當努力完善本身的教學體系,教師急需打造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深入一線幼兒園,扎實開展調研工作。教學過程務必摒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除傳遞課本知識給學生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更需關注學生的知識結構、應用水平與社會實際需求的密切關系。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能否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能否加速教學方式的轉變,能否盡快適應幼教工作的需求,取決于我們是否有迎難而上的決心,取決于我們能否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楊鶴.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改革思考[J].才智,2017(08):46.
[2]姚瑞.學前教育專業中美術課程的重要性[J].美術教育研究,2017(19):158-15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