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鈞
摘 要:安順地戲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在旅游開發的環境之下,地戲作為屯堡文化的核心代表,其傳承和發展必定受到旅游業的影響。天龍屯堡景區是安順屯堡文化最集中的代表之地,其文化場域中地戲的傳承和發展表演場地、表演時間、表演內容、傳承傳播群體都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這對屯堡人文化自信的建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安順地戲;傳承;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J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0-0-02
安順地戲,俗稱“跳神”,由于演出不需要戲臺,只需在平整的空地就可以演出而得名。它形成于明代朱元璋“調北征南”時期,是屯堡人特有的一種民間戲劇表演形式,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并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一種頭戴面具、身著彩裙表演、演唱,在鑼鼓聲中起舞打斗的戲劇演出。”[1]從現有的演出情況來看,西秀區最集中有169堂,其次則為平壩區有71堂,占據了安順所有的戲堂數的六成,而這些地區又以旅游業發展較好的鮑屯、天龍、云峰、蔡官屯等地對其保護、傳承發展的最好。
天龍屯堡古鎮位于安順市平壩縣天龍鎮,天龍鎮被譽為“屯堡地戲之鄉”,這里也是屯堡文化最聚集、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著600余年的歷史。這里的房屋均由石頭建成,女性大多身穿明代的鳳陽漢裝,保持著明代“三綹頭”的發型,過年節慶期間都會進行跳地戲的民俗活動,是屯堡文化最重要的傳承發展基地。天龍屯堡于2001年成立了相應的旅游公司,現在已經是國家4A級景區,至今累計招待國內外游客上百萬人。而在天龍屯堡景區內的演武堂每天都有固定時間上演的安順地戲活動是屯堡文化最集中的代表,在這里也有大批地戲傳承者擔任起安順地戲的文化使者,尤其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先松為代表,為安順地戲的傳承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本文就以天龍屯堡作為研究場域,探析在旅游開發背景下本地安順地戲傳承的現狀。
一、天龍屯堡安順地戲的傳承現狀
(一)師徒傳承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先松老人門下已經有徒弟40余人(他只能說出一個大概,具體數字他自己也無法清楚地算出來),每年來找他拜師學藝的人還依然絡繹不絕,他的徒弟年齡跨度較大,從20多歲的青壯年到60歲的暮暮老人都是他的徒弟,性別上也不乏女性跟他學習。他的徒弟中本土喜愛跳地戲的人居多,也有從省內外慕名而來的研究者、愛好者,口傳心授的師徒傳承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最重要的方式,這也能夠確保地戲文化精髓延續下去的最佳手段。[2]
(二)景區常規表演
天龍屯堡景區作為屯堡文化展示的最核心區域,處處都將屯堡文化元素作為自己景區的文化名片,尤其是景區里“演武堂”的地戲表演更是將600余年的屯堡文化活生生地展示在游客面前。這里作為屯堡文化展示的窗口,每天固定的演出活動不僅使當地跳地戲的演員對文化傳承的意識越來越濃,也讓更多的游客看到了屯堡文化的核心形式,為屯堡地戲的傳承積淀了更多的受眾群體。
(三)傳習館
在天龍屯堡景區附近2015年修建了一座天龍屯堡文化傳習館,這里專門供游客通過圖片、實物、視頻的方式了解屯堡歷史文化。在這個傳習館里最核心的還是地戲文化的展示,有一個展廳專門展出了跳地戲時所戴的臉譜,而陳先松老師作為這里的文化使者也擔負著向游客講解屯堡文化的責任,有時候還在這里接受預約游客的采訪、表演要求,在這里接待了來自國內外不少專家學者的到訪,成了現在除景區內常規地戲表演之外的第二個主要傳播基地。[3]
(四)學校教育
在天龍屯堡景區附近有一所天龍小學和天龍中學,這兩所學校本著弘揚本土文化的責任和使命,在他們的日常教學中將地戲作為學校屯堡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通過聘請藝人到學校講解地戲的有關知識,教習地戲跳法和唱腔,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教育。陳先松老師作為這兩所學校地戲隊的校外指導教師,每周給孩子們上一次地戲課,在上課過程中不僅教習學生跳地戲的步伐動作,還將地戲中的文化內涵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從小就了解地戲中“仁義忠禮”的文化核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地戲文化傳承者。除了學校固定的教學之外,陳老師于2012年辦了一個兒童地戲班,通過業余時間組織小學生進行地戲教育,到現在為止已經有數百位孩子們在這里受到了地戲文化的熏陶,陳老師也希望能夠從中夠孕育出跳演地戲的傳承者,以不斷延續地戲文化。[4]
(五)其他
當下,地戲的傳播途徑越來越廣泛,地戲已經打破了原有的一年只跳兩次的規矩,參加各級各類演出不斷,不僅在當地還在省內外甚至國外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地戲作為影視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也不斷被人們所熟知,2019年陳先松老師率領他的地戲隊參與了影片《戰橋之虎嘯林》的拍攝,這部以屯堡文化為背景的電影中地戲的加入無疑為影片增加了文化的分量,也為地戲在全國的傳播提供了極佳的窗口。
二、旅游開發對安順地戲傳承現狀的影響
(一)表演場地的變化
最初地戲多是在村寨之中找一處平地進行演出,現在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跳地戲的場地變得越來越多樣化,舞臺、景區、校園等諸多場所也成了地戲新的演出場地,這些演出場地也為地戲的多元化生存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在這些場地的演出少了傳統節日時演出的嚴格程序掃場、開箱、跳神、封箱,直接開始跳地戲在程式化的環節上簡化了很多,既適合了當下人們快節奏的生活,也能夠讓觀眾更直接地接觸到地戲最核心的演出部分。
(二)表演時間的變化
傳統的地戲表演只有農歷新年和七月份,而現在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有些成了固定性的表演節目,有些為了游客或訪客的需要隨時都可以進行演出。表演時間的變化也意味著表演的場次會越來越多,這樣觀看、了解地戲的人就會越來越多,這無疑對地戲的傳承和發展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助推劑。
(三)傳承傳播群體的變化
隨著國家對地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為地戲舉辦專門的比賽、演出也越來越多,這不僅推動了表演藝人對地戲表演技術的提高,也讓更多的普通民眾通過觀看地戲的演出了解地戲、認識地戲,為地戲在本土的傳播提供了很好的窗口。而景區的表演主要是針對國內外的游客,這樣不僅加重了景區的文化底蘊,也為地戲的傳播擴大了更多的受眾群體,雖然這些群體不大可能成為傳承者,但是為地戲文化的傳播能夠做出一定的貢獻。校園傳承一直是國內外專家呼吁非遺傳承的最佳場所,當地的各中小學校園本應成為本土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做出應有的貢獻,青少年對非遺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決定著它的未來是否有生生不息的傳播傳承群體,也決定著未來人們對非遺項目的認可度。而安順及周邊的各級學校都在為地戲的傳承做出自己的貢獻,毗鄰安順90余公里的省會貴陽市也有學校開始關注地戲的發展,將地戲作為自己學校課外藝術活動的一部分,打造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教育發展之路,這無疑為地戲持久性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表演內容的變化
傳統的地戲表演都是以歷史英雄人物為主,講述的都是忠義之事,仁義之禮,如三國、薛丁山征西、四馬投唐、精忠岳傳、楊家將等,這些故事中的文化精神支撐起了屯堡人的精神世界,也讓這些歷史故事在這個族群中通過地戲的演出不斷延續著,為歷史的傳承開辟了特殊的傳承方式。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地戲的演唱內容也逐漸出現了新的變化,據陳先松老師講,現在也有很多的文人學者找他演地戲,而有時候他也會根據對方的需要重新寫詞,內容多是與當下人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扶貧、小康生活等內容,這也彰顯出地戲的發展創新。任何一個文化都不能故步自封,只有跟隨時代的發展變化改革創新才能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地戲的發展也是如此。傳統的地戲有很多人反映看不懂,原因有諸多,如:人們對古代歷史了解不足、地戲演出頻率較少、地戲的唱詞都是古文難以理解等,如果增加了新時代的演唱內容,人們對其的接受度和認可度會更高,這樣地戲的傳承群體會更愿意接受并將其傳承下去。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為地戲的傳承打開了新的發展空間,傳統文化不能一成不變一定要跟著時代發展的變化而變化,安順地戲也是如此,只有讓地戲有更多的傳承者、傳播者屯堡人才會更有文化自信心,才能更充分意識到自身文化的優越感,并對自己的文化生命力抱有發展延續下去的信心,這樣地戲的傳承才會有更廣闊的未來,屯堡人也能夠堅守住自己的精神文化陣地。
參考文獻:
[1]傅利民.弋陽腔之活化石——貴州安順“地戲”音樂考察[J].音樂探索,2005(03):18.
[2]吳海.安順地戲鑼鼓樂考察及分析研究[J].中國音樂,2012(03):125-127+213.
[3]韋明頂,袁承蔚.試論貴州安順地戲的保護與傳承[J].新西部(理論版),2012(Z4):36-37.
[4]庹修明.屯堡地戲的文化變遷與保護開發[J].文化遺產,2009(01):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