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藝
摘 要:近年來,河南戲劇事業高速發展,被有關專家譽為“河南戲劇現象”。同時河南戲劇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對于繁榮發展河南戲劇事業,打造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河南;戲劇事業;發展現狀分析;思考
中圖分類號:J8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02-00-02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干。近年來,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在海內外的傳播和影響也進一步擴大,河南已經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文化大省。
一、河南戲劇事業發展成就
(一)精品佳作不斷涌現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河南打造了一部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成就了一批批國內知名的戲劇名家,形成了中原戲劇家群的文化品牌。《花木蘭》《程嬰救孤》《重渡溝》《紅旗渠》等16部戲劇作品先后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在全國重大賽事中屢創佳績,實現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八連冠、中國藝術節大獎七連冠和文華大獎六連冠,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省份,被譽為“河南戲劇現象”。
(二)戲劇交流展示精彩紛呈
豫劇是全國第一大地方劇種,河南先后舉辦了四屆中國豫劇節、三屆“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兩屆全國豫劇人才培訓班、兩屆“中國豫劇院團工作交流會”,奠定了全國豫劇交流合作、協同發展的大格局。此外,豫劇《程嬰救孤》先后赴意大利、法國、美國、泰國、巴基斯坦交流演出,成功登上美國紐約百老匯和好萊塢杜比大劇院演出;河南衛視戲曲欄目《梨園春》、李樹建、虎美玲等名家還走進港澳臺,推動大陸與港澳臺地區文化交流。河南戲劇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靚麗名片。
(三)青年戲劇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從2009年開始,河南率先與中國戲曲學院合作,舉辦豫劇表演本科班,2013年,以首期28名畢業生為班底,創建了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其中劉雯卉憑借豫劇《王屋山的女人》榮獲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吳素真憑借豫劇《白蛇傳》榮獲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河南還通過各類評獎活動,加快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和推介。2010年第四屆黃河戲劇獎開始專門設立“黃河戲劇新人獎”,2018年河南省第六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專門設立“青年作品獎”,在這些機制的影響下,河南一大批青年戲劇人才脫穎而出,他們成為支撐河南戲劇發展的中堅力量。
輝煌燦爛的中原文化、家喻戶曉的戲劇大家、優秀劇目的遍地開花、青年人才的厚積薄發為河南戲劇事業的繁榮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河南在打造全國重要文化高地中,已經率先成為全國的戲劇高地。
二、河南戲劇事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聚焦現實題材戲劇作品匱乏
近些年的河南戲劇舞臺普遍存在歷史劇多、英模劇多、廉政劇多,真正聚焦現實、關注生活、關照人民的作品少之又少。紀錄時代發展的腳印,留下多彩的時代畫卷,應該是河南戲劇人的歷史責任,只關注歷史,從事歷史劇新編,就無法反映現實的多姿多彩。50年代的《朝陽溝》,改革開放初期的《倒霉大叔的婚事》,近年的《紅旗渠》《重渡溝》無不是紀錄現實的作品,它們關注當下的社會現實和人文情感,能夠從時代和人民中感觸,對人生的困境疑惑、思考、求索,這符合時代的主題,符合觀眾的需求,所以才會成為立得住、留得下、傳得開的精品佳作。
(二)戲劇人才結構斷檔嚴重
目前我省的優秀戲劇表演和創作人才基本上都是60、70后,80、90后雖然嶄露頭角,但尚未形成規模優勢,在劇本創作、舞臺演出中還不能獨當一面。戲劇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艱辛過程,戲劇的良性發展最終要通過人才去實現,但一些戲劇人才的流失問題比較嚴重。再者,河南戲劇人才的后續培養工作也相對滯后,導致戲劇演員和其他相關人才相對匱乏,青黃不接,演員年齡結構不合理[1]。河南省內的部分高等學校和藝校也開設了戲劇表演、戲劇文學等課程,但招生人數、培養模式、就業前景都還處于摸索階段,尚未發揮明顯作用。
(三)稀有劇種生存形勢嚴峻
河南全省有32個劇種進入我省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稀有劇種是“活態”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有較高的社會價值、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由于稀有劇種大多反映一個地區的風俗習慣,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語言風格,受眾有限。我省稀有劇種總體處于邊緣化的瀕危狀態。一些稀有劇種劇團實際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常年沒有任何演出,建制不全,行當角色不全,演職員各謀生路,絕大多數小劇種劇團成為名副其實的“省內唯一團”。
(四)作品創作急于求成
近年來,河南戲劇的精品劇目明顯減少,反映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品不多,生動反映中國夢的精品力作更少,這種現象的出現和當前的作品創作急于求成密切相關。一些作家、藝術家只看市場、不顧質量,一些作品根本來不及打磨,就推向市場。這種急于求成,不僅忽視了作品的質量,也傷害了觀眾的感情。這是對文藝作品創作的不負責任。此外,戲劇評論的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創作者的浮躁,樹碑立傳式、嘩眾取寵式、走穴應景式的戲劇評論依然存在,導致評論失衡,作品創作與文藝評論沒有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動。
三、推動河南戲劇繁榮發展的幾點思考
推動河南戲劇事業繁榮發展就必須樹立問題導向,找準努力方向。
(一)緊扣時代脈搏,反映人民心聲
戲劇工作者要植根中原大地,緊扣時代脈搏,熱情謳歌各行業涌現的先進人物和模范事跡,書寫和記錄河南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講述好出彩河南故事。社會主義文藝本質上是人民的文藝,戲劇事業也應該是人民的戲劇。戲劇藝術家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新期待作為戲劇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民間冷暖、人民幸福放在心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入社區鄉鎮、企業學校,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第一線進行生活積累,提煉藝術主題,激發創作靈感,向群眾拜師,從群眾創造中汲取營養,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更好地傳播河南戲劇,弘揚人間正氣。
(二)加強人才培養,夯實傳承根基
首先是建立健全戲劇人才培養體系。戲劇人才培養是綜合性強、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這就需要完善戲劇人才培養結構,既注重名家、名角的打造,又注重各行當人才的培養,構建層次結構科學合理、專業設置配套齊全的現代戲劇人才培養格局,盡快建立有利于吸納優秀人才的綠色通道。
其次是注重師徒傳承。以師帶徒、口傳心授,是傳承戲劇藝術、培養戲劇人才的好傳統。有了師徒傳承,大師的唱腔風格、表演絕活才能得到繼承和發展,這就要充分發揮老一輩藝術家和名院名團作用,全方位實施當代河南戲劇名家收徒傳藝計劃,采取“一帶一、一帶N”等方式傳授表演藝術精粹,以劇帶人、以劇推角[2]。
最后是著力培育觀眾群體。一個劇種的發展、一個流派的形成,就是一部戲劇表演藝術長期與觀眾互動、在觀眾鼓勵鞭策下打磨提升的歷史。現在,戲劇觀眾老化、分流的現象突出,年輕人愛看、愿看得少,“戲迷、戲粉”也不多。這就需要從青少年抓起,做好“戲曲進校園”活動,培養年輕觀眾。同時還要大力開展戲劇惠民演出,推動戲劇走進普通百姓生活,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河南戲劇發展、關心河南戲劇未來。
(三)強化戲劇評論,促進作品提升
戲劇評論主要是對舞臺上演出的劇目和演員進行評價,有助于推動戲劇創作和演出水平的提高。好的戲劇評論褒優貶劣,是文藝創作的方向盤,引領文藝創作方向。當前我省在這方面還比較弱化,專業的戲劇評論隊伍尚未形成,不利于戲劇事業的健康發展。這就需要切實加強戲劇評論人才培養,一方面要大膽評作品,不能都是表揚甚至庸俗吹捧、阿諛奉承,努力創造良好的批評風氣,開展有針對性的批評,增強戲劇評論的說服力;另一方面要創新批評形式,不僅在媒體上發表評論文章,還要在劇本創作過程中召開研討會,在立上舞臺后召開專家研討會、座談會,組織專家和演職人員面對面交流,對作品進行點評。評論與創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戲劇事業才能繁榮發展。
(四)潛心研究創作,多出精品力作
戲劇從業人員要聚焦作品質量,聚力繁榮創作,努力推出更多優秀作品。戲劇作品創作不能急于求成,戲劇創作者和表演者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臺詞不寫一句空”和“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執著,以先賢為范、向經典看齊,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克服浮躁情緒、抵制急功近利,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用“繡花”的功夫從事劇本創作和舞臺演出,用專注的態度、敬業的精神、踏實的努力一點一點打磨質量,攀登高峰。
新時代,河南戲劇工作者要傳承文化傳統血脈,把創新貫穿在戲劇創作、生產、加工提高和演出的全過程,推進題材內容創新、戲劇演出形式創新、傳播方式創新,在探索中不斷超越,在融合中出新出彩,促進河南戲劇事業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陸蓓.河南豫劇與中原文化傳承[J].藝海,2016(01):47-48.
[2]張湘鋒.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河南豫劇的傳承與發展[J].視聽,2018(10):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