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珍 尚艷
摘 要:從鋼琴傳入中國起,國人由最開始演奏西方音樂到后來開始結合東西方的音樂思維和演奏技巧,塑造出全新的令人陶醉的音樂風格。眾所周知鋼琴是個外來樂器,它自身的形制,律制和中國傳統民族樂器截然不同。所以民族樂器演奏技法在中國鋼琴曲中的運用與演奏無疑是個值得探究的內容。本文選取了五首經典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通過裝飾音、觸鍵及踏板等三方面,探析曲中民族樂器演奏技法的運用,有利于總結經驗,為推動中國鋼琴曲的創新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裝飾音;觸鍵;踏板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2-00-02
一、中國鋼琴音樂的歷史背景
自19世紀至20世紀之初,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經歷了從出生到繁榮的上升階段后,開始走下神壇走向衰落。但對中國而言,鋼琴才剛剛開始流傳至中國內地,此刻的北京、上海等地紛紛出現了教會學校,這時候有關鋼琴音樂的民間教學開始出現。但因人數少,認知傳播度不夠故而產生的影響力不大。
1915年趙元任先生創作的《和平進行曲》敲開了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大門,自此以他為首的老一輩音樂藝術家走上了研究創作中國鋼琴音樂的漫長道路。他們的鋼琴作品大都以西音為主導,結合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及音調,因而具有豐富的民族特色。例如江定仙先生的《搖籃曲》、趙元任先生的《小朋友進行曲》。[1]
1934年,中國作曲家賀綠汀的《牧童短笛》一經問世便獲得空前好評,民族樂器演奏技法在其曲中嶄露頭角,這是真正將中國傳統樂器技法同西方外來技法相融合的創新曲目,也意味著自此后的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有了新的方向。因此廣大作曲家們將其認定為中國鋼琴音樂藝術走向繁榮時期的標志。
直到1966年至1976年,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因國情而出現徘徊期。真正的中國原創鋼琴音樂較少,由中國傳統古曲改編創作的鋼琴音樂搬上舞臺。傳統古曲自身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中國韻味,因此作曲者在借鑒和模仿民族樂器音色技法的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
1979年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文化藝術得以重獲新生,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也隨之開始復蘇和活潑。中國鋼琴音樂結合國內改革開放的形勢,更好地和近現代西方發展的演奏技法思維相融合,既拓展了新平臺下的新視角,而且促進了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的多元化。
此后,中國鋼琴音樂擺脫了過去死板盲目地學習狀態,開始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方向創新發展。
二、中國鋼琴曲中民族樂器演奏技法的運用
(一)裝飾音與觸鍵
民族樂器都有著極其強烈的個人特色,尤其體現在它們不同的演奏技巧和音色表達上。所以在鋼琴上創作模仿中國本土樂器的多樣化音色及技巧的表達,是極為困難的,因此作曲家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為營造特定的音樂氛圍,或為模仿某種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巧妙地運用裝飾音便成了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中重要的環節之一。
1.倚音的演奏
(1)八度倚音的演奏
在王建中先生改編創作的鋼琴曲《梅花三弄》中,八度音程的倚音運用極為廣泛,意旨模仿古琴中泛音效果。這里便要提到古琴中常見的泛音演奏技巧——點弦彈奏。為彈奏出空靈的泛音,演奏者手腕略微提高,右手彈奏的同時,左手如同“蜻蜓點水”般輕擊。故而在鋼琴上演奏模仿時要求手指腹緊貼琴鍵以手臂帶動手腕抬起,輕輕落鍵但不模糊音色,發出聲音后要快速離鍵,彈奏長音時顆粒感可以稍微減少但旋律性要持續保持,制造出幽靜深邃、余音繞梁的氣氛。[2]
(2)下行的復倚音演奏
黎英海先生根據琵琶曲《夕陽簫鼓》改編而成的鋼琴曲中,為模仿簫的疊音而編寫連續三個下行構成的復倚音。簫本身音量小,演奏時速度溫敦,極其適合營造出恬靜、甘美的氣氛。演奏前手腕微提起手指即做好預備狀,落鍵的同時將力壓在指尖上,這樣才能輕松地彈出音的流動感。為了削減聲音過于鮮明的顆粒感,指尖落鍵時注意多嘗試使用肉墊觸鍵。此外,要注意保持簫里“疊音”的演奏速度,因此此處演奏如流水般平緩些不宜過快。[3]
(3)上、下行的單倚音演奏
1)三度音程關系的上、下行倚音
儲望華先生改編的鋼琴曲《二泉映月》和以上兩者大同小異,首先皆是靠著倚音來完成對二胡滑音的模仿,其次不同是《二泉映月》里多運用的是三度音程關系的上、下行倚音。二胡技巧里的滑音是利用左手進行的,重在流動的指尖運動而非跳躍式。所以在演奏樂曲中倚音時,要學著讓手腕帶動手指,但盡量做到讓手指的肉墊去觸鍵。這點與《夕陽簫鼓》有異曲同工之妙,盡量在演奏時展現聲音行云流水般“松而不散”的效果。[4]
2)二度音程關系的上、下行倚音
這里要提的是王建中先生改編的另一鋼琴經典曲目《百鳥朝鳳》,該曲同樣運用了大量的倚音。例如采用二度音程的上、下行倚音及八度倚音來模仿嗩吶的疊音技巧。值得一提的是,與前面我們所闡述的三個皆是要求聲音盡量虛化力求連綿悠遠的音色和旋律的曲目相比,《百鳥朝鳳》則是必須要彈出聲音的飽滿度和顆粒性,因此在演奏時手指的觸鍵點要保持集中、有力度,同時要求觸鍵時間短促從而表現出嗩吶嘹亮輕快的音色。
2.顫音的演奏
鋼琴曲《夕陽簫鼓》里第四段“花影層臺”中,為模仿笛子柔和之余又不失明亮的音色故而編創了段顫音,意圖展現出一種安逸柔美的畫面。演奏時手腕一定要保持松弛,微微提起些,落鍵時力量集中在指尖由慢到快地連貫演奏。
3.琶音的演奏
琶音是鋼琴音樂作品演奏的基礎,也是模仿民族器樂音響的技巧之一。例如鋼琴曲《梅花三弄》的尾聲處出現的正琶音,就正好對應古琴演奏中的刮奏。所以在鋼琴上彈奏時要時刻注意雙手的平衡及和諧,旋律演奏時要連接緊密,力度勻稱,盡量避免大指彈重音。此時的小指可借用手腕輕輕帶出落鍵。
反向琶音更常見于鋼琴曲《夕陽簫鼓》中,演奏技巧是從上到下。同《梅花三弄》中的正琶音一樣也是在模仿古琴技法中的刮奏。所以演奏時大臂的力量要全數集中在指尖,發音后快速離鍵,然后通過延音踏板的共振保留聲音。
(二)踏板的運用
1.弱音踏板的運用
在王建中先生改編的鋼琴曲《百鳥朝鳳》中,為了效仿嗩吶輕易模仿各類鳥鳴聲的技藝,因此在模仿兩只布谷鳥時,強弱對比可用弱音踏板來解決。
2.半踏板的運用
為了營造出古琴所帶給人一種純粹而高貴的意境,鋼琴曲《梅花三弄》中使用半踏板的技法,從而產生類似拋物線般的聲音效果。
3.音后踏板的運用
《二泉映月》鋼琴曲中有許多自由延伸的記號,在延長記號前放慢聲音速度,待結束音過后再踩下踏板,既不破壞樂句的旋律線,又避免了聲音混濁。
總之,踏板是讓樂曲錦上添花的存在,正確的使用踏板會反映出演奏者的音樂修養及對作品內涵的深刻理解,同樣體現出演奏者的審美情趣和音樂敏感度。
三、研究中國鋼琴曲民族樂器演奏技法的意義
(一)總結經驗,為今后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提供參考
縱觀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歷史,外來技法與民族傳統的相因相生是其鮮亮的主要特色。改編的鋼琴作品在作曲家理解原曲原貌的基礎上加入了自身的理解和情感,在鋼琴曲中發揚了傳統樂曲的獨特美,繼而產生了令人為之折服的藝術力量,為后來的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二)推動鋼琴藝術在中國的普及,提高國民認知度
盡管中國鋼琴事業歷經從無到有的時代的變遷。可國內仍有大部分的民眾因受中國傳統音樂的影響,在審美和思維上同西方外來的鋼琴藝術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所以,中國鋼琴改編曲容易獲得大家的認同和支持便在于它為人熟知的旋律和情感,以此為基礎人們亦會去了解鋼琴的本身,因此中國鋼琴改編曲非常適合在中國普及鋼琴藝術幫助更多人了解并嘗試欣賞鋼琴的美。
(三)豐富傳統的鋼琴演奏技法和音色表現力
中國鋼琴改編曲的本質就是保留其原有的傳統特色并在此基礎上加入西方外來式理念技巧。但中西方對音樂的演奏思維及審美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這就注定了兩者在演奏技法上的極大不同。為了讓演奏更貼合傳統音樂的韻味,作曲家們不止從音色上連同手法上也大概率地模仿原曲,做到對原曲韻味的繼承和發展。可以說,這些技巧不僅豐富了傳統鋼琴演奏技巧,也為探索鋼琴聲音的多樣性做了有益的嘗試。
四、結束語
本文中以四首經典的中國傳統鋼琴改編曲為對象進行分析,不難看出鋼琴改編曲能否得到認同,二度創作的思想極為重要。首先,編曲者要熟悉民族音樂的特點、原曲背景和情感,做到感同身受;其次,編曲者自身基礎扎實,這樣才能做到合理運用西方技巧的同時完美結合傳統民樂演奏技巧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員苗苗.五首中國鋼琴改編曲演奏技法的分析[J].藝術百家,2011,27(S2):396-398.
[2]張穎韜.試析中國鋼琴改編曲的民族特色[J].北方音樂,2016,36(16):123.
[3]孫紅丹.中國鋼琴改編作品中的多元化狀況論析[J].明日風尚,2019(18):127.
[4]李海萍.我國鋼琴改編曲的演奏手法及特點分析——以《百鳥朝鳳》為例[J].北方音樂,2017,37(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