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蕊 孔霞
摘 要:前期,針對部分省份有藝術設計專業的高校、企業進行了一項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中都有理論與實踐脫節、企業有意愿組織建立一個合作共贏的實訓基地,并且雙方都有相互學習的訴求。通過分析“校地聯動” 的方式及優勢,進一步確定其在高效藝術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意義;通過實例論證得出,校地聯動共享機制在藝術專業教學中具有良好的實踐經驗,節省教學實踐,增強實踐教學效率。
關鍵詞:聯動共享機制;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2-00-02
前期針對部分省份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當中的實踐教學校地各自的現狀和需求,進行了調研。結果得出,普遍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通常都存在著只重視對專業理論基礎的培養,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相對薄弱,教師理論層面有較深的造詣,但不能在學生的實踐教學中有完美的體現,或想要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卻苦于沒有合適的平臺依托。而很多企業也存在著希望能夠和院校建立一種共贏模式的實訓基地,同時也有專業理論和繼續教育的需求。[1]
為此提出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中校地聯動共享機制,校地聯動共享機制是在高校藝術專業實踐教學中的創新模式研究。通過分析“校地聯動共享機制”的特征及優勢,進一步確定其在高校藝術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意義;通過實例論證得出,校地聯動共享機制在藝術專業教學中具有良好的實踐經驗,節省教學實踐成本,增強實踐教學效率。
一、積極推動校地聯動基地的建立
在山西省晉中市高校新區大學圈的建立和形成的契機下,通過校地共同建設實訓基地,以創業為導向。前期通過對一線企業的市場調研、校地合作座談等方式,以專業的發展方向為依據,進一步確定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目標。建立一個與現實設計公司形式相同的校內實踐場地和校外進行實踐的場所,實行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分段試行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專業課程進行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將學校的實踐教學過程和企業實際的業務需求緊密結合,校地合作共同完成實踐教學任務。通過這種方式使可以極大地優化了學校的實踐環境基礎,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踐內容真正落地。[2]
在具體的運行下,合理的經濟核算和費用收取,是實現校地聯動共享的持續可能。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個自行為主體都有自身獨立的利益點,在資源共享的過程中,各參與主體必然會考量自身投入的資本和資源與從共享中得到的收益進行一個衡量。所以在實驗教學資源共享;校地兩方在資源上進行共享;協調機制,經濟運行模式采取4種共享模式:以按成本收費為原則,制定“公共成本價”“對等互用”“協議定價”等多種成本運行結算方式;在校地聯動“優勢互補”的原則基礎上,雙方簽署共享協議,建立實驗教學共享聯盟,作為實施共享的協調機構和工作機構;創建“校地實踐教學資源共享信息網站”,為共享提供信息發布和供需需求的溝通平臺。
在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中校地聯動這一過程中,應該注重實際、先易后難,逐步有序推進。從實操角度看,機制不同、管理體制不同等確實會存在相當大的困難。所以聯動共享項目推進的開展從實際出發是開展的首要條件,先從小項目小事件開始,一切平穩進行之后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推動。逐步積累相互合作協調的經驗和模式,從容易開展的共享方式和項目入手,在慢慢探索雙方合適的共享領域進行障礙的突破,逐步積累經驗,擴大雙方共識,從簡單入手逐步接觸難點,由局部到全面,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校地聯動共享機制。
二、堅持“引進來”的準則,豐富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內容
在前期調查中顯示,85.71%的企業愿意建立共贏模式的實訓基地,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在進行校地合作的時候,除了共享設備、儀器、場地以外,還應共享信息、知識、理念、素質、管理、創新等知識資源。實際操作過程中通過對企業實際工作任務的模擬, 以及對企業資源的利用達到豐富和改善實踐教學的形式和內容。 通過“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組織企業人員與教師合作編寫實訓項目內容,實現企業與學生的技能互動。[3]
另外結合線上線下的一體化教學資源庫的聯動共享也是一個閃光點,聯動共享資源模式,以信息化資源為支持,建立具備信息發布和資源共享的網絡平臺。可根據雙方需求各取所需,進行科學的合理安排。例如:藝術設計專業中經常會開設一門《出版與印刷》的課程,企業在平臺上構建印刷排版實操的實踐網絡課程,借助該平臺,可將排版、制版、印刷、裝訂、檢驗等實踐操作微課視頻、基本儀器操作視頻等資源發布在網上,供學生在實踐課之前,全面了解實踐操作過程,實驗完成之后,結合實踐教學視頻分析自己再具體實踐過程中操作的不足。學生則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進行個性化學習。完成視頻學習的學生,可獲得經驗值獎勵。同時,還可以利用平臺中的測驗與作業和主題討論與交流等功能,進一步鞏固實踐訓練環節。而企業也可以從中篩選好的設計方案或發現能力較強的學生作為企業后續力量。[4]
三、校地協同合作創新角色互兼化
前期的調查中顯示有57.14%企業都有專業理論培訓的訴求。邀請企業當中有提升自我素養的人員走進學校進行專業理論培訓,在這一環節中能夠促進企業科研團隊的研發創新能力,有力地促進企業創新理念,會大大提高企業員工的目標認同、價值統一和組織信賴。增加其產品和服務的技術附加值,增強該企業在市場中品牌影響力的提升及市場競爭力。企業人員也能夠從中學習到較全面的專業理論,形式方法等內容。吸收每位學校導師的精華,開闊專業學術視野,拓展研究思路,促進專業創新。雙方搭建這樣一個聯動共享平臺優勢非常明顯:
首先,教師熟悉高校課程教學,在藝術設計專業理論的教授中積累了較多的經驗,有著較好的藝術審美和藝術內涵。由教師利用業余時間深入設計公司,并且參與真正的項目設計,會更加明確客戶的真實要求。同時也積極邀請企業精英到學校來做講座,將企業中真實的項目引入課堂,全面而系統地讓學生了解到一個方案由雛形到發展,最后落地生根的整個過程。整個教學實踐環節形成了教師與企業設計師相互翻轉的互動教學。其次,校地共建的導師團隊人員結構豐富,是由不同職稱、學歷、職業背景的人員組成。改變了過去單純由學校導師指導下帶來的知識面、專業設計領域局限、個人實踐經驗缺乏的缺陷。學生可以從每位導師那里接觸到相關學科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以及具體實操方法,拓展知識面,擴大學生視野;基于校地共建導師團隊中企業所占較大比例,這些導師大多是企業的總設計師、技術骨干等,他們諳熟企業對人才的真正需求,除了需要具備較好藝術審美力、鑒賞力之外,還需要具備技術過硬的設計軟件操作能力,具備投身設計一線的工作經歷、設計項目參與的經驗以及社會交往關系。[5]
四、全方位的人才考核評價體系
基于藝術設計實踐課程的特殊性質、有別于傳統的教學組織過程與形式,學校對學生課程學業應采用多元性的評價與考核。以專業理論基礎、崗位職業技能和職業綜合素養三大教學模塊為根基,以 “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校地聯動一體化”校地合作為平臺,通過校地共同制定評價標準、參與教學實施,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滲入到學校的日常教學管理中,將學生在校內的學習與校外的實習兩個教學環節相銜接,從傳統的單一培養向多主體、多場所、多模式綜合的“階梯遞進式”培養模式轉變。在對學生的考核方面也應遵循以下幾點:
首先,運行考核機制要靈活。學院在制定藝術設計專業實踐內容考核標準可以借鑒設計行業綜合考量員工的標準來制定課程學業評價標準。當然在整體考核標準及內容方面還是要嚴格按照課程的教學大綱為基準。其次,加入企業文化精神元素。企業參與就很自然地會將考量學生的評判標準中加入企業文化、職業素養,將學生的誠實守信、勤奮刻苦、吃苦耐勞等企業人品質、企業精神貫穿到學習中去。再次,發揮校地聯動的作用。積極推進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參加一些規格較高,認可度強的專業賽事。如“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大學生計算機大賽”等,實行學生參加各種大賽的成績置換學生實踐成績或獎勵學分的評價制度。
參考文獻:
[1]張勇.寧夏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就業路徑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3(06):99.
[2]吳佩平.感性價值構建課程教學實踐探討[J].裝飾,2015(08):122-123.
[3]劉文清.構建利益驅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05):10-12.
[4]容州.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J].美術大觀,2015(10):134-135.
[5]周月麟.藝術設計教學中的參與性教學研究——以校企合作實訓教學為例[J].藝術教育,2015(07):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