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玲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語感。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時,應該采用趣味化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幫助學生養成英語思維。本文以“情境讓小學英語課堂充滿趣味”為題,通過故事、對話、游戲創設具體情境,致力于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關鍵詞】小學英語;情境教學;學習體驗
情境教學方式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讓抽象的知識變成生動、具體的語言,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加強學生對語言含義的掌握。在傳統的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通常簡單介紹英語知識,將書本上的內容翻譯給學生,就像是英語繪本閱讀,很少帶領學生講英語,從而導致學生的英語思維始終得不到發展,對英語學習的認知也受到影響。
一、故事情境,吸引學生學習興趣
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以跌宕起伏的情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創編故事情節,或者引入已有的故事,都能讓學生感到英語學習的趣味。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也可以搭配相關音樂,進一步渲染課堂氛圍,為學生搭建相應的語言情境。因此,英語教師需要儲備大量的英語故事,在用漢語講解時,穿插英語詞匯,適當地引導學生念英語,從而加深學生的英語印象,也能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對英語充滿好感。
例如,教師在教學Welcome back to school時,其中“Story time”環節中,教師需要將教材中的故事講給學生聽。因此,教師將該內容進行了創編,擴充了小松鼠與小熊的故事內容,如“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聰明松鼠的小故事,有一天小松鼠要與小熊玩一個角色扮演的游戲,但是還沒有開始,他們便爭吵起來,因為都想做老師(teacher),小熊說:‘我身材比較高大,所以我是老師。小松鼠說:‘我聰明,我應該做老師。然后,小松鼠想了一個辦法,它在一張紙上寫了‘I am the student,詢問小熊你會念嗎?”此時教師向學生展示這張紙的內容,引導學生用英語念這句話,當學生念完之后,教師繼續講故事:“小熊將這張紙上的內容念出來之后,小松鼠得意地笑了,說道:‘You see?I am the teacher.。”
二、對話情境,增強學生口語能力
語言情景創設是激發學生使用英語表達欲望的重要途徑,也能讓小學生在此情境中培養英語語感,為未來的英語學習奠定基礎。那么教師如何創設對話情境?首先,根據教材內容找出對話主題,然后為學生進行示范,或播放一段對話視頻,或教師一人分飾多個角色,完成對話內容,為學生渲染對話情境,最后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圍繞主題自由發揮,使用英語進行交流,也可以根據示范內容進行模仿,從而為學生創設講英語的環境,增強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My clothes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材單元頁上有三組對話,此時教師便可以完成角色扮演,首先是Mike:“Whose are these?”,然后是Chen Jie回答:“They are Johns.”學生聽著教師角色扮演,感覺充滿趣味。此時教師向學生解釋這些話是什么意思,并向學生講解相關知識。當學生掌握之后,教師便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提出問題,讓學生使用英語回答,從而形成英語對話。最后,教師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英語對話,讓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也能樹立學生的英語學習自信心。
三、游戲情境,提高學生英語能力
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而游戲教學以實踐性強、趣味化強的特點,能與小學生心理特征完美契合,為此教師可以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創設游戲情境,為學生打造歡樂的課堂氛圍,同時也能讓學生注意力保持集中。在設計課堂游戲時,教師要注意形式選擇,處理好游戲與內容的契合度,同時也要控制游戲的時間和數量,在關鍵時刻開展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與鞏固英語知識。除此之外,游戲形式應該多種多樣,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充滿期待,如果每節課的游戲都一樣,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逐漸消失。
例如,教師在教學My favourite season時,為學生組織了看圖猜詞的游戲活動,通過多媒體將具有季節性代表的圖像展示給學生觀看,讓學生根據圖像說出這幅圖是spring, summer, autumn or winter?無形中提高了這四個單詞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組織拼單詞對抗賽,將班級學生分為男女兩隊,根據本單元所學的單詞進行拼寫,哪一隊拼寫速度快,正確率高便可以獲勝。
總而言之,情境教學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的貫穿也能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英語表達欲望。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應該借助情境教學,以直觀性、啟發性、形象性、情感性為主的情境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樂趣,同時引導學生講英語,最終促進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郭學花.淺析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J].華夏教師,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