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智
摘 要:教育活動和經濟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很多相似性,教育資源對應經濟資源,經濟運行對應教育規律,有價值的產品和勞務對應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和知識。因此,在經濟學的視角下,一所好學校就應該具有好的資源、合理配置資源和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教育活動;教育資源;合理配置;核心競爭力
經濟活動和教育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如圖1所示)。利用這種相似性和共通性,我們可以運用經濟學中的原理研究教育問題。我們把學??闯梢粋€特殊的企業,其投入為各種教育資源,產出為為經濟社會培養的各種人才,從學校資源和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解析好學校的標準,那一定要有好的教育資源,而且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以達到效益的最大化。
這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好學校的標準是有一定差別的,如:有些人認為漂亮的學校就是好學校,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只說明這學校有部分好資源;有些人認為重點中學就是好學校,從經濟學角度看,說明這學校具有好品牌;有些人認為能有學生考上北大清華的學校就是好學校,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說明這所學校能生產某種尖端產品或高科技含量的產品;有些人認為升學率高的學校就是好學校,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只能說明這所學校生產的產品次品率低。在從經濟學視角下,這些都不能完整地的表達出好學校的標準。那到底什么學校才算是經濟學視角下的好學校呢?
一、要有好的、豐富的資源
(一)資源的概念
什么是資源呢?資源就是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督洕鷮W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將"資源"定義為"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這一定義很好地反映了"資源"一詞的經濟學內涵,資源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
按經濟學資源的定義,學校資源包括人、財、物、制度和校園文化等的總和,學校的人有管理人員、教職工、學生;財就是指學校所有資金,包括學生繳的學費、財政撥款(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以及學校申請的項目經費;物就是之學校的校舍、場館、所有的設施設備;制度就是指學校的各項管理、考核制度;校園文化指學校辦學過程中沉淀下來的校訓、辦學理念、辦學目標、校風、教風、學風以及校園的整體氛圍。學校資源可分為顯性資源和隱形資源,顯性資源包括人、財、物,隱形資源包括學校制度、校園文化。但學校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校長。
(二)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校長
1、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校長是整合各項資源,有效配置資源的核心人物,是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倡導者和創作者。校長是學校排頭兵,是領頭羊。一個學校學校發展怎么樣,關鍵是校長帶領大家走的方向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是否符合國家發展的要求。一個好的校長,他不僅是一個實干家,而且是一個思想者,有自己一套因材治校觀念,有一套學校長期沉淀下來的辦學理念。其在每個階段的發展軌跡和程度,無不清晰地透露出校長的思想,而這個思想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發展。有思想的校長,總會在學校進行不斷的改革、創新,于是學校會煥然一新、生機勃勃。沒有思想的校長,能維持前任校長的成果就不錯了,學??隙〞磺啊?/p>
2、一個有思想、愛學習的校長就是好校長,是最好的學校核心資源,是不可替代的資源。一個有思想的校長,肯定也是一個愛學習的校長,不然他的思想也會僵化,不會隨時代發展要求而改變。一個熱愛學習的校長,把學習的收獲變成學校發展的動力,才會為學校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一個愛學習的校長才會想方設法讓文化教育及理念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到師生心靈深處,力求做到外化于形、內化于心的堅持和堅守,讓學校的文化育人在無聲中彰顯魅力。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有思想、愛學習的校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長遠規劃,擬定切合實際的計劃,讓全校每一個教職工都成為他的追隨者和信服者,讓每一個教職工都相信跟著這樣的校長,學校發展更有希望,相信自己有也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3.一個有教育情懷的校長,他不是一個政客,他是“核心競爭力”的創造者和推動者。他會把學生教育和發展作為自己的最終目標,不僅有學生的教學目標,更有學生的德育目標。他首先通過強化管理、課程改革,促進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但絕不會把學生的成績作為衡量辦學的首要任務。他不會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能從國家的未來著想,遵循人的成長發展規律,為孩子著想,為孩子的終身發展著想,讓學校教育回歸它原有的本質。把孩子好壞和將來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面對不同年齡、不同學段的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這才是我們學校工作的目標。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應圍繞著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智能水平(啟迪心靈、開發智力、學會生活、培養創新),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等全面發展。
二、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的學校是好學校
(一)學校要有適當辦學規模,創造最佳的規模經濟
經濟學中存在規模效益遞增規律。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學校有類似的規律,當辦學規模很小的時候,隨著人數的增加,辦學成本和生均成本將會降低,辦學效益將會增加,當辦學規模達到一定量時,辦學成本和生均成本將會增加,辦學效益將會隨著規模的增大而降低。
(二)善用經濟學原理構建激勵機制,形成合力
1.目標引導促進發展。目標必須涵蓋教育和經濟兩個部分容,任何一個方面的缺失,都將影響到最終的管理效果[3]。教育經濟管理中建立起的激勵機制目標,具體實施應由教師負責,這就要求相關教師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能夠在履行個人義務的同時滿足教育對象的個人愿望。
2.運用手段實施定位。激勵機制可以應用的手段有很多,教育經濟管理中實施激勵機制,應該同時考慮基本內容、量化環節及改進目標。一般情況下,參與教育經濟管理活動的教師,薪酬都是與課時量有關。然而薪酬并不等于激勵內容,所以,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不斷改進,從物質、精神兩個方面做出相應補充,最終實現激勵內容量化處理,激勵行為真實有效。
3.彈性評價優化效果。教育經濟管理中的激勵機制都與公民關系有著特殊關系,激勵機制是否合理,直接決定著教育經濟管理的效果[4]。因此,教育管理既要重視激勵機制,也要建立評價機制,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評價本身需要一定彈性,不能生硬的確定激勵機制,教育經濟管理激勵評價的多元化發展,有利于內部建設。在合理的范圍內量化處理激勵評價,它對整個經濟管理體系的形成相當重要。
4.激勵制度上要善用機會成本和心理成本。
所有成本都是相對于某人而言的成本,表現為此人要對被放棄的機會賦予價值,即機會成本。一件事情的機會成本,就是由于做這件事情而放棄的其他用途中價值最大的那一個的價值。
心理成本,就是指一個人因為獲得一定量物品或金錢所帶來的喜悅,在程度上趕不上人們因為損失相同量的物品或金錢所帶來的痛苦,表現為“損失厭惡”效應。
因此,在學校管理和制度建設中不僅要關注各種 “機會成本”,還要注意“心理成本”。一方面,我們所制定的制度,不要讓老師們感覺到經常在“損失”;另一方面,我們要故意建立這樣的制度,讓教職員工明白如果工作不努力,就要面臨“損失”,以此激勵。
(三)構建一個分工合理,團結協作的領導團隊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詳細分析了分工的好處,認為分工是勞動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學校的產生是分工發展的結果,分工使得學校成為專業組織教學活動的機構。同時,隨著社會對各種專業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學校內部的學科分工和組織分工也在不斷深化,這大大降低了學校的生產成本。
但是,隨著分工的深化,學校內部學科和機構之間的交易成本也會隨之攀升。
一旦深化分工帶來的好處(生產成本的降低)大于壞處(交易成本的增加),繼續深化分工就會降低學校資源的配置效率
作為校長盡力做到與班子成員多溝通、多交換意見,民主決策;看淡自己的權利,班子成員明確分工,讓干部有權、有責、有利,學校管理就能做到層層負責,充分發揮每個干部的作用,創新管理提高效能。
三、能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的才是好學校
(一)提高核心競爭力
我們把學??闯梢粋€特殊的企業,其投入為各種教育資源,產出為經濟社會培養的各種人才,從經濟發展的角度探討如何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那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即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辦學特色。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如果一個區域經濟或一個國家的人才培養機構沒有自己的人才培養特色,而是只顧各自的眼前利益,經濟體的就業情況會出現“過度放牧”的經濟狀態,即經濟學中所謂的“公共地悲劇”。辦教育也是一樣的,一個學??偸且揽俊斑呺H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經濟學原則進行決策,從當前看對自己學校的招生和辦學質量是有利可圖的,由于學校沒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學校將會增加自己的專業供給,最終導致學校越來越差,毫無效益可言。學校只有辦出自己的特色,“邊際收益才會遠大于邊際成本”,學校才會越辦越紅。當然,辦特色學校,也要構建長效機制。
(二)運用廣告效應,宣傳“核心競爭力”
學校要像商業產品做廣告一樣,也要會宣傳自己,宣傳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宣傳對學校管理的促進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對內可以利用校報、網站、櫥窗等對師生進行宣傳,對外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體宣傳學校,宣傳自己的辦學特色,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通過廣告塑造自己學校的品牌形象,提升學校無形資產的價值。
辦教育要用經濟學原理。一所好學校,就必須是以提高辦學質量,提高辦學效益,培養更多的、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的,要合理配置學校資源,讓管理團隊更有合力,校內競爭更有效有序,要有強有力的 “核心競爭力”——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1]李士森,田明山,胡宇庭.經濟學視角下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2011(23):18-19.
[2]李玥,王宏起.地方院校管理類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以哈爾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27):89-90.
[3]張周國.經濟管理中的激勵機制與績效管理辦法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1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