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潔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途徑
職業能力是指一個人從事職業活動的多種知識、能力、素質和思維的綜合職業能力包括業務能力,創新能力,靈活應變能力等。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的根本性要求就是適應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高層次的技術結構必然要求高層次的復合人才結構與之相適應,這就要求從業人員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及綜合職業能力。
高職學生的專業能力應體現在以下兩點:首先,掌握特定行業的專業能力。高職學生的就業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這種集中在特定行業就業的特點要求培養者必須關注和了解這些行業的新工藝采用、新技術的應用、新設備的使用等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的專業能力能夠適應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快速變化。
其次,具備高技術含量的專業能力。高職學生的專業能力主要體現在具有很強的應用技術能力,能夠解決企業在實際生產中所面臨的重大的技術問題。因此,培養過程中應注意幫助學生不斷掌握高精尖的技術。
關鍵能力包含學習能力和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首先,高職學生應具備不斷學習的能力。由于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的發展速度快,因此,這些行業的從業者只有具備不斷學習的能力,才能及時更新知識和技能結構從而滿足崗位要求。其次,高職學生應具備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高制學生就業后主要處于職業結構的中層,而這種層次的職業崗位要求勞動者做大量的橫向和縱向的溝通和協調工作,高職學生如果不具有溝通能力,工作就很難開展,另外,這些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導致了大量的勞動力在不同的工作之間轉換。高職學生必須具備社會適應能力才能應對這種轉變。
我國高職教育經過最近十年的迅猛發展,已經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問題上積累了一些經驗,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上仍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仍存在不少問題。
高職院校對職業能力的理解缺乏全面性和科學性。職業能力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以往高職學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將職業能力與技能相混同,認為培養學生某一項操作技能就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側重于培養學生某一項專業技能或實踐操作技能。而 2l 世紀不僅需要勞動者具有熟練的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備與之相應的能力結構如創新能力、公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等其它能力。
高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弱,動手能力弱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已知的、類型明確的工作問題的解決效率低下。表現為學生雖了解解決該問題的基本原理,但難以轉化為實際的解決方法。這種表現反映了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問題上重理論輕應用的現象。另一方面是對模糊類型工作問題的解決策略的缺失。表現為學生不能通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不確定問題進行有效分析,找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步驟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職業能力培養的缺乏系統和重點。職業生涯作為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當前職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已經遠不能通過一份終身職業填滿。大量新職業的涌現既給勞動者帶來了機遇,又帶給了勞動者嚴峻挑戰。從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的搭配上看,存在著明顯的畸輕畸重的情形,重視對專業能力培養,忽視基本能力和關鍵能力的培養。在專業能力培養中又過分重視對專業知識、專業理論的傳授,忽視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的培養。重視傳授,忽視應用。重視繼承,忽視創新。
由于關鍵能力包含著許多具體種類的能力,這其中又以對關鍵能力中的學習能力和社會能力培養最為不足。這兩種能力對關鍵能力的培養起著關鍵的作用。因為高職學生只有擁有了學習能力才能不斷轉換職業,只有具有社會能力才能在群體中開展工作。專業能力作為適應某一具體工作的要求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畢竟這是就業的“門檻”,但是在首次就業后,勞動者獲得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則必須具備關鍵能力。
在學校層面上,高職院校應重視特色辦學。高職院校發展日益艱難,要想生存和發展下去,必須突出自己的辦學特色。各高職院校據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及時發掘市場新需求,調整專業結構,突出特色辦學。
要明確具體的學生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高職學校教育是為了培養在生產和服務一線工作的人才,因此必須注重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雙重培養。社會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校要盡可能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和學習能力,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高要求。
專業設置有明確的職業發展方向。高職學校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區別在于更注重技能的培養,這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就業和創業、市場需求多元化,經濟發展不斷呈現出新態勢,學校培養學生更注重他們在找工作中有突出優勢,創業有能力,繼續教育有知識基礎,有進一步的職業發展空間,培養學生形成愛國、愛崗、敬業、創新的品質。
在知識和能力層面進行明確規定。高職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某種生產技能培訓和管理的教育,依據社會需要制定教學計劃,在對職業崗位進行描述和職業能力進行分析的前提下,按需施教,進行理論和實踐教學,目的在于提升職業知識和職業能力。
在專業設置層面上,高職學校的專業設置要有計劃性和針對性,突出學校的特色,特色專業是學校的立足之本。高職院校應以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為標尺重新審視學校的專業設置,對過時的專業進行調整。培養生產、管理、建設、服務的人才,具體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是開設專業時注意必須以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為導向,面向區域和地方經濟,為生產、服務與管理的第一線提供人才。高職院校要密切分析當地和產業結構,及時了解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以此為設置專業的依據。我國的高職院校正在走出據學科設置專業的思維模式,改為依據學校的師資力量、特色定位、市場需求等來設置專業。
二是加強校企合作,與企業合作設置專業。 近年來,校企合作成為高職學校的一種發展思路,高職院校在設置新專業時提前深入行業企業做了相關調查。依據就業崗位群對人才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質的要求來設置新專業,這樣的辦學思路借鑒了德國的“雙元制”培訓模式。雙元制培訓模式即大學生入學前和企業簽訂雇傭培訓合同,然后到學院報名,以職員和學生的雙元身份分別在企業和學院雙元機構中邊參加實踐,邊完成學業。
三是關注高新技術的發展和運用。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推廣運用為社會提供了很多相關的職業崗位。高職院校在設置新專業時注重選擇應用廣泛的高新技術行業,這有利于畢業生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術,有利于順利實現就業。
在師資隊伍的培養層面上,高職學校應該高度重視培養教師的“雙師”素質和能力,放寬標準聘用教師。在重視教師基本知識素養和學歷的同時,也重視教師的社會實踐經歷。
堅持教師到企業兼職與技術管理人才到學校兼職相結合。高職學校要有計劃地為在校兼職教師提供到企業工廠一線實踐鍛煉的崗位,以便了解和研究主要崗位的工作程序和技術操作要求,并且要在實踐中積累各類事務的處理技巧,積累一線實踐經驗。另外,聘請企業中的技術骨干和管理骨干到學校兼職講課,為學生的實踐提供規范的指導,使學生得到實用的實踐經驗。
是廣泛開展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學習交流。在加強本校職業規劃教育的基礎上,廣泛借鑒其他同類高校的師資和經驗,建立客座教授交流平臺,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是鼓勵在職教師考取職業資格證書。鼓勵在職教師通過考試或其他途徑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給予獲得證書的教師以資金支持及職稱評定上的優先考慮。另外,高職院校增加強化職業實踐的培訓,出資讓教師到企業培訓機構進行專項能力培訓,切實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教學能力。
有計劃地構建起各專業的教學骨干。這些骨干教師不僅要具備完整的專業學科知識體系,還有有過硬的技術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以便強化對高職學生的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
參考文獻
[1]楊晶,許蔚君.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標準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2,33(017):17-19.
[2]尹小梅.“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05):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