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雁南
關鍵詞:微時代;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微課堂
基金項目: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究項目“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16ZC101);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項目“微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微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2017JY28)
“微時代”的到來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為適應人們認知習慣的改變,線上教學順勢而起,眾多的在線教育服務機構、移動終端平臺和教學硬件軟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然而,面對略顯盲目和激進的技術進步,教育者能否掌握教學改革的主導權,把握好教學理念和技術更新的要義,既不為潮流所惑,又能做適應性調整;同時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探索新的模式、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以“微時代”教學理念和技術創新的要義以及教學模式改革等關鍵問題為重點,探究揣摩之。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微時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運動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馬克思從兩種角度來梳理人類社會的演進,分別是經濟社會形態的更替和技術社會形態的更替。我們通常所說的,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演進序列便是經濟社會形態的更替;而技術社會形態則經歷了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演進歷程[1]。因此從理論上分析,“微時代”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歷史時期。依據馬克思對人類社會形態的劃分,可 以確定的是,“微時代”是指“技術社會形態”序列中的“信息社會”的一個發展階段。
從社會生活實踐角度看“微時代”。從社會生活實踐角度觀察,“微時代”是現代人信息化生活的代稱。冠之以“微”實則突出了信息化生活的突出特征——眾多互聯網信息服務平臺,利用發達的信息技術,以“微文”及“微信息”來進行信息傳播、文化教育及生活服務。
“微時代”給人們的認知習慣帶來的改變。“微時代”的信息傳播具有碎片化、即時性和多邊性。流動在“微時代”的各種信息具有簡短易懂的特征,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改變著人的認知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們的認知開始“做減法”,更樂于接受“小單元”的信息,且喜歡在這些“小單元”信息基礎上進行自主思考。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認知習慣的改變,給當下的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根據2019年8月3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32億,半年增長率為15.5%”[2]。手機和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更加催生了新的教育產業鏈。眾多的在線教育服務機構、移動終端平臺和教學硬件軟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知名高校與民營教育機構合作開發了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智慧樹網、超星網等網站和令人眼花撩亂的移動端APP,迅速掀起了席卷各大、中、小院校的線上教學熱潮。但這些信息化技術和軟硬件在學校教育教學中應用的效果也是參差不齊、喜憂參半,在贏得了掌聲和贊譽的同時,也因為有些操作和應用造成的信息過載,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因此,在略顯盲目和激進的技術進步面前,學校教學理念、教師教學觀念和課程教學模式的適應性更新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要把握好“微時代”背景下教學技術創新和理念觀念更新的要義才能真正實現網絡教學和課堂教學的共贏。
把握教學技術創新和教學理念更新的要義,是一個實踐問題,但首先是一個認識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內容與形式”的辯證關系原理告訴我們: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內容;形式對內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構成兩者的矛盾運動。
在教學中,信息技術很顯然是作為“形式”存在的教學元素,因此它的應用程度和方式是由教學內容決定,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反過來,教學技術和方法的創新也推動教學內容的發展。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矛盾統一體中,教學內容是起主導作用的。教學改革和創新不能只關注教學方法和技術,而首先應該關注教學內容本身——這就是“微時代”教育技術創新的要義。只要明確了這一點,教學改革就有了依據和準繩。
“微時代”的到來,在給教學帶來驚喜的同時,也催生了許多困惑。但只要我們掌握教學規律,明確教學改革的要義,立足于教學內容創新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則教學改革和創新無有不成者。
參考文獻
[1]衛興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8:131-153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四十四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