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汀汀
關鍵詞:群眾文化活動;音樂審美能力;群眾文化
音樂審美是人通過聽覺感官來體驗音樂的一種感性活動,它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的標準也是不同的[1]。提升音樂審美能力,就是運用音樂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智慧、美化人們的心靈,使人們在獲得愉悅的精神享受的同時,更加的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從而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水平。
音樂審美可以豐富觀眾的情感體驗。音樂作為人們情感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人們通過音樂審美可以體會到創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以及對生活的熱愛與思考。如果聽眾與創作者具有相似的經歷,那么更會引發情感上的共鳴,給觀眾帶來心靈上的滿足感[2]。同時音樂審美可以抒發創作者的情緒,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各樣的壓力,當結束了一天繁忙的生活后,就需要通過某種途徑來舒緩自己的心情,緩解壓力。而音樂作為一種常見而又有效的手段,往往被大家所選擇。人們愿意去選擇喜歡的音樂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去歌唱自己的生活。如果群眾音樂審美能力提高了,那么群眾在享受音樂帶來的喜悅的同時更能深刻的體會到生活所帶來的快樂與幸福,得到更加深層次的精神慰藉。
從多方面認識音樂。要想提升群眾音樂審美能力,首先要讓群眾對音樂作品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與認識,從音樂作品的基本韻律、表現形式、創作背景等方面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和理解,了解創作者的創作背景與創作意圖,認識音樂作品的基本旋律與表達手法,這些都可以通過舉辦音樂作品知識講座、音樂藝術交流會等方式實現。通過專業人士對音樂作品的知識講解來增加群眾的音樂知識,體會創業者的創作歷程,交流對音樂作品的看法。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后,還要將其運用到實踐活動中,才能使群眾更好的理解它、掌握它,可以通過開展演唱會、音樂欣賞等群眾文化活動,將音樂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活動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幫助群眾全面、系統的掌握音樂知識,從多方面認識音樂。
選取合適的音樂作品。要想提升群眾音樂審美能力,需要選取合適的音樂作品進行大量的實踐活動。在音樂作品的選擇上一方面可以選取經典的音樂作品,因為其被廣泛傳頌所以被群眾的接受程度也高。例如,經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創作者通過音樂表達了對春天夜晚江邊美好景色的喜愛,從而看出了創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群眾在欣賞這首音樂作品的時候也仿佛置身其中,給自己帶來了輕松愉悅的體驗。還有被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通過對這部音樂作品的欣賞,使大家仿佛看到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凄美的愛情故事,從音樂作品中感受人物豐富的情感變化,體會到了愛情的自由偉大。這些音樂作品都因為被大家所熟知,在欣賞的時候也更容易產生情感的共鳴,加深群眾對音樂作品理解的同時提升了音樂審美能力。在音樂作品的選擇上還可以選擇符合時代背景的作品,這樣更利于群眾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例如像《黃河大合唱》這樣優秀的時代作品,以黃河為背景,在歌頌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的同時,贊揚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反抗侵略的斗爭精神,每當聽到這首音樂作品,都會喚起人們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頑強精神。而《走進新時代》這樣的優秀作品又向人們展現了生活安定、精神富足的新時代場景,讓人們體會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新生活。這些不同時代背景下,而又與群眾日常生活貼近的音樂作品,都能夠更加有效的提高群眾音樂審美能力。當然,在音樂作品的選擇上也要盡量多選擇不同類型的優秀作品,這樣可以使群眾對不同的文化和情感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對提升群眾音樂審美能力是一種新的鍛煉和升華。
音樂審美與群眾文化的有機結合。要想提升群眾音樂審美能力,就要做到音樂審美與群眾文化的有機結合。音樂審美與群眾文化既是相互關聯的,又是相互影響的,加強二者的有機結合,對提高群眾的音樂審美能力,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都有積極作用。想要更好的做到音樂審美與群眾文化的有機結合,一方面要提升群眾文化組織者的綜合審美能力。群眾文化組織者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擔當著重要角色,他們既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團結溝通能力,還要有一定的音樂審美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組織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和感染其他參與者,使大家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群眾文化活動中,積極參與,共同探討研究,從而提升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3]。所以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者,更要積極主動的學習音樂知識,提升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從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要鼓勵群眾參與音樂文化活動。在現代生活中,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音樂、相聲、小品、書法、體育項目、廣場舞等多種形式,要想提高群眾音樂審美能力,就需要鼓勵群眾多參與音樂形式的文化活動。可以通過定期開展音樂知識講座、音樂作品賞析等培訓活動,幫助群眾儲備音樂知識,還可以舉辦個人形式的或者團體形式的歌唱比賽,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促進群眾文化與音樂審美的有機結合。
培養群眾的節奏感。要想提升群眾音樂審美能力,需要經過長期的音樂熏陶來實現。人們通過耳朵來感受音樂的節奏、韻律和聲色,根據不同的節奏就會體會到不同的感情氛圍,例如,緊張、短促的節奏一般代表奮發和激怒,和緩、悠長的節奏一般代表婉轉和柔和,從音樂節奏的變化上體會到情感上的變化,時代的變遷。所以說,群眾一旦具備了良好的節奏感,就能更加深層次的感受到音樂的氛圍,通過掌握音樂節奏的變化、速率急緩的變化,感受音樂中不同階段情感的不同,從而與創作者形成共鳴,體會創作者的音樂意境,提高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
提高群眾音樂素養。要想提升群眾音樂審美能力,就要提高群眾音樂素養。音樂素養作為音樂學習的基礎,包括讀譜、聽音、節奏、音樂欣賞等多方面知識。音樂審美是指在音樂、動作、舞蹈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欣賞者與創作者在思想上達成共識,在情感上形成共鳴,在心理上產生的一種美好的體驗[4]。音樂審美是以音樂表演為媒介形成的一種內在的心靈感受,要想提高人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必然要對人們的音樂素養有一定的要求。具體來講,就要求人們對音樂具備一定的感知能力,對音樂的節奏、韻律、欣賞、規律等方面具備一定的認識和理解能力,群眾可以根據自身的音樂素養,對某一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思想感情形成全面深刻的認識。所以說要想提升群眾音樂審美能力,對群眾的音樂素質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些都可以通過開展音樂欣賞、音樂交流等活動來培養群眾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力與感知力,從而達到提高群眾音樂審美能力的目的。
培養音樂想象力來提升音樂審美能力。要想提升群眾音樂審美能力,就要培養群眾的音樂想象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有極少部分人擁有超強的音樂感知力與理解力,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只能通過想象力去想象音樂所描繪的畫面。當我們欣賞音樂的時候,只有通過不斷的聯想,發散思維,仿佛把自己真正的置身其中,才能從不同層面上對音樂進行想象與理解,感知音樂的魅力,體會創作者創作的音樂意境,與創作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所以,群眾要對音樂具備一定的想象能力,要學會根據自身的音樂知識進行發散思維想象,這樣才能對音樂有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群眾音樂審美能力。
隨著我國社會化步伐不斷加快,日常生活中的群眾文化活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群眾音樂審美能力也有了顯著提高,但是要想滿足人們的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需要不斷的將音樂審美與群眾文化結合起來,從多方面對群眾的音樂審美能力進行提高,以音樂為載體,以多種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為手段,培養群眾的藝術素養,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當然,提升群眾音樂審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這就要求我們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堅定目標,積極學習,勇于探索,不斷前行,從整體上提升群眾的音樂審美能力,為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麗娜.淺談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音樂審美[J]藝術科技,2017,30(08):428.
[2]夏川.音樂審美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分析[J]大眾文藝,2017 (08):8.
[3]楊舒.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音樂審美分析[J]黃河之聲,2017 (06):113.
[4]黃錦威.音樂審美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探究[J]好家長,2017(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