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2020年是我國走向全面小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將集中力量完成脫貧攻堅戰和發展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作為兩大重點任務,確保農村如期實現全面小康。幫助貧困地區快速脫貧是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問題。《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再次強調“金融機構在服務脫貧攻堅戰略中起著重要作用,如何適應國家精準扶貧的戰略要求,實施精準扶貧,成為我國金融業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普惠金融 ?精準扶貧 ?模式探索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9(b)--02
自從2005年聯合國提出普惠金融的理念后,我國積極響應,并采取了發展措施與政策支持。2018年10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報告》摘編版。截至2017年底,我國鄉鎮網點的覆蓋率為95.99%。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0.74萬億元,1521萬戶小微企業受益。根據2018年我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該年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投放100億元,相較前一年增長了23億,增幅29.85%。
1 背景
18世紀初普惠金融的概念被提出,愛爾蘭的Jonathan Swift創建了專門向農村貧困人口提供無抵押小額貸款的貸款基金體系,這在當時十分創新,并迅速擴大發展。經過百年發展,該基金體系共成立了300多家基金會,其客戶占愛爾蘭人口的20%以上。這種貸款基金體系的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是有些作為金融中介幫助相關部門實現農業現代化機構的發展,這種新型小微金融機構通過籌集社會閑散資金來幫助貧困地區農民;二是國家支持的金融機構,這些金融企業旨在進行扶貧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農民提供小微貸款,幫助他們消除地區貧困并提高福利。
2 國內情況
2.1 國內脫貧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消滅農村貧困人口的任務取得9000萬人次的成就。截至2019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至551萬人,對比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可謂是取得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巨大勝利!貧困率從10.2%下降至0.6%,累計下降了9.6個百分比,充分體現了我國制度的優越性。
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比2019年末減少1109萬人次,降低貧困比例達66.8%;貧困發生率僅0.6%,較上一年度下降1.1個百分比,取得了重大成績。
其主要分三大區域看:西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最多,高達323萬人次,但是相比上年減少了593萬人;中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緊隨其后有181萬人,也取得了比上年減少416萬人的優異成績;東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最少,為47萬人,比上年減少100萬人,取得了整個脫貧攻堅戰的初步勝利!
2.2 助力脫貧案例
以中國農業銀行的措施為例,根據中國農業銀行2019年普惠金融發展服務報告來看,他們在精準扶貧,普惠金融方面取得了高效的成果。以為農行日喀則分行幫助納爾扶貧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例,尼瑪扎西在1992年組織了31個當地最貧困的人,創辦了以羊毛織品為主的鄉鎮企業,一開始只有4萬元的流動資金,資金十分緊俏,這時農行為其發放了10萬元的信貸資金,幫助他們開辦工廠。在隨后的27年,農行累積向其放貸約1.22億元,直接帶動100余名貧困人口就業,扶貧30多家貧困戶。此時公司已經發展為年收入1.85億元人民幣,流動資金2350萬元,承擔農用品、建筑工程等日喀則市龍頭企業。這就是我國普惠金融在貧困地區發揮作用的一個縮影,這種扶貧方式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人口在生活、就業、發展方面的難題,帶動他們轉變生活方式。
3 國內外成功路徑
3.1 國內成功案例——甘肅“雙聯惠農貸款”扶貧模式
甘肅是我國貧困大省,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所要幫扶的重點地方。為解決甘肅省的貧困問題,農業銀行甘肅分行經過大量研究,創新出了“雙聯惠農貸款”專屬產品。2012年,甘肅省財政廳聯合農業銀行開展雙聯行動,由農業銀行每年按照規定提供60億元信用貸款。
行動惠及約58個特別貧困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產業化企業。該行動的目標在于幫助農戶脫貧。自此農行專項貸款啟用以來,對甘肅地區的貧困農戶人均收入增長貢獻超過2%,甚至于在甘南藏區達到5%~6%的比例,對于助力貧困地區脫貧有極大推動作用。
3.2 國外成功案例——日本農協合作金融
日本普惠金融的方式表現在農協,該形式被看作是發展“三農”比較認可的成功典范。日本作為發達國家并且是耕地比較少、人口很集中的山地形國家,其構成和中國不同,涉及的社會層次也更加多樣化。它的構架以合作金融處于主導地位,以一般商業金融以及政府財政支持的政策性金融為主要組成部分。該形式包含從基層農業到中層機構的農業信用聯合會(簡稱“信農聯”),再到居于最高位的農林中央金庫和全國信聯協會。
農戶在隸屬的社團入股登記并最終抱團形成基層農業的金融組織,這樣的組織直接對每個農戶負責,最主要的業務是存貸款業務。而信農聯是由本縣內各基層農協、各農業團體的存款或入股形成的各大組織,可以進行款項的結余和調轉,類似于現在的銀行間拆借。農林中央金庫除資金活動之外,還為下屬的信農聯提供指導和信息咨詢服務。全國信聯協會是日本各地信用農業協同組織聯合會的中央聯絡機關,作用和央行一樣,主要針對農村經濟金融活動進行調研,提供可靠信息與相關政策,是一次金融與農業的完美結合。
農協不僅向農民提供貸款,還提供農業經營生產指導和農產品銷售業務,這期間他們建立了生產資料統一購買和設施共用業務平臺。這樣一個一體化程度極高,全社會各個層次一齊參與的緊密組織,在多年的高效運作下,提高了日本農戶的收入水平,縮減了城市與農村的發展水平,向全國上下協調發展的方向進發。
4 我國貧困地區原因分析
(1)Chak raborty和Ray(2007)的研究指出金融發展與貧困減緩存在非線性關系,解釋為由于貧困人口在信用評級方面存在的天然劣勢,使得大部分的窮人從根本上無法獲得銀行所批準的創業資金,只能通過低效率或者廉價勞動的方式來獲得生存資本,更不用說成為企業家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國政府不強有力地介入對于貧困人口的發展支持并出臺有效政策,金融發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收入不平等的問題。
(2)沒有全國統一且完善的貧困人口界定標準。由于我國各個省份的發展進度不一,且極差較大,對貧困人口的界定直接下放到省內或者更低一級的行政單位去主觀衡量界定,因此沒有統一的標準及政策,也沒有完善的評估標準,在此期間就會產生一定的誤差。
(3)由于一部分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較低,加上貧困地區的各方面發展落后,一些直接的資金補助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的問題,甚至于他們只能用補助去購買生活用品,這種只是提供貧困人口生活“輸血”的模式。
(4)農村人才的流失嚴重。由于農村的發展條件差,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往往選擇在城市發展,即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愿意入城打工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這導致我國農村滯留人口大都是老年或者兒童,所以執行農村發展戰略的貧困人口參與程度不高,發展效率低下,也會導致城鄉發展進一步加大。
(5)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還存在“大水漫灌”式的普惠金融,即不分對象、不顧實際情況、不理實際需求的扶貧方式,導致資金運用效率低下,貧困戶的需求不能得到徹底的解決,信用管理不到位等問題。
5 結語
從實踐來看,我國現存幫扶貧困地區發展的模式在解決貧困農戶因發展生產而導致資金短缺、貸款難等資金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普惠金融與精準扶貧都是我國政府、金融業為了帶動后發展起來的貧困人口步入小康而作出的努力,在我國的探索中都創新出了“輸血”“造血”的模式,總得來說要想讓我國的脫貧事業更上一層樓,就必須在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持續發展理念和落實資金運用方面的監督有作為,這樣才能更好地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
參考文獻
中國政府網.銀保監會首次公布普惠金融白皮書[R/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28/content_5326318.htm
經濟參考報.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R].2012.
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普惠金融服務報告(2019)[R].http://www.95599.cn/cn/AboutABC/CSR/xwqyjrfwbg/201912/ t20191227_1864938.htm
馬玉榮.精準扶貧的“甘肅模式”[J].國際融資,2016(06).
韓國強.關于雙聯惠農貸款的實踐與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