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軍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學科課堂教學效率逐漸被重視,在保證學生學習質量的前提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位高中語文教師都應樹立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語文教學策略,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課堂效率,從而使學生語文學習能力逐漸得到強化,以此為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語文是高中階段增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語言應用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的作用則顯得尤為重要,實現高效課堂能夠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汲取更多語文基礎知識,并且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探索語文知識,從而提高語文學習效率。教師應以明確教學目標為出發點,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并以因材施教為主要應用策略,高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除此之外還應時刻掌握學生的課堂動態,從而保障其聽課質量。
一、明確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
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開展前,明確教學目標并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能夠使課堂教學變得井然有序,從而避免因計劃的無序性而產生延長教學時間的現象。因此教師應在授課前采取相應措施并制定明確的目標與計劃,例如:教師在教授《荷塘月色》這篇課文前,首先充分了解文章內容,透徹分析文章內涵。其次根據具體的文章內容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教學目標,比如在這一課程內容中教師確定的教學目標為“引領學生揣摩作者的語言應用特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語言應用技巧”與“賞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寫,把握作者對于景物描寫的寫作手法”。隨后根據本課教學目標教師制定與之相對應的教學計劃,比如首先教師以設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初讀文章內容。隨后教師帶領學生按照文章結構與形式將文章分為幾大部分。其次教師帶領學生逐段匯總文章的中心意思,使學生把握文章總體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會選擇文章中景物描寫的精妙語句,帶領學生領略作者的語言應用技巧與景物描寫寫作特色,使學生能夠在把握文章內涵的基礎上掌握相應的寫作技巧。由此可見教師應在教學前根據教學內容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與目標,以此來合理安排教學進程,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實施因材施教,高效利用時間
語文教學中的因材施教指的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弱項,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從而高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因此教師應采取相應舉措,例如:教師通過觀察與檢驗發現學生在學習古今異義詞匯過程中存在相應問題,在翻譯這一類型的詞匯內容時常出現翻譯不準確的現象。針對這一點,教師在教授《荊軻刺秦王》這篇古詩詞時,將古今異義詞匯內容作為專題,在課堂上為學生們詳細講解。比如“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中的“窮困”古義為走投無路,陷于困境之中,而今義為生活貧困經濟困難;“仰天太息流涕”中的“涕”古義為眼淚,而今義為鼻涕;“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中的“可以”古義為可以用它來做某件事,而今義為可能、能夠、許可;“持千金之幣物”中的“幣”古義為禮物,而今義為錢幣。教師在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學習古今異義詞匯的過程中,使學生將弱項逐漸轉變為強項,從而在課堂上幫助學生解決語文古詩詞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此以最短的教學時間使學生掌握更多課堂教學內容,從而在高效利用時間的基礎上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三、掌握學生動態,保證聽課質量
掌握學生的聽課動態是保證學生聽課質量的關鍵環節。教師應積極采取相應舉措,掌握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聽課動態。例如:教師在講解課程內容的過程中,會不定時以提問的形式抽查學生的聽課狀況。首先教師針對講解內容匯總出相應的語文問題,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針對授課進程向學生提出相應問題,以此按照時間段來掌握學生的聽課動態,學生以此督促自己認真聽課并積極理解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出現課堂上開小差的現象。再例如:教師在課程結束后會剩余十分鐘的時間檢驗學生的聽課成果,要求學生以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總結課上教師所講解的知識點內容。學生在繪制的過程中能夠有效鞏固所學知識并查漏補缺發現自身對知識的理解不足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完成課后練習作業,不僅能夠使學生有效吸收所學知識,還能夠使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并驗收學生的聽課成果,以此監督學生認真聽課,從而保證學生的聽課質量。教師必須掌握學生的聽課動態,才能從最根本上保證學生的聽課質量,從而以此為基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并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使得課堂教學能夠有序開展,同時還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以此高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時刻掌握學生的聽課狀態,從而以保證學生聽課質量的角度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以此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高中語文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李霞.也談利用"微課"助力高中語文高效課堂建設[J].學周刊,2017(30):150-151.
[2]武彬.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012(005):146.
[3]楊佩芬.把握課堂節奏,提升教學效率——例談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2018(3):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