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
摘 ?要:漢字是語文學習的前提和基礎,識字教學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小學語教學的重要內容。識字教學的質量提高,為奠定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以及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在快樂中高效地識字認字,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小學語文教學經驗,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現狀出發,探討了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也是義務教育階段基礎課程實施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段要求學生喜歡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小學低年級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就是識字認字,這不僅是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基礎,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知識的前提,因為所有科目的學習都是由漢字組成的。然而,當前的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識字的教學方式單一,沒有關注到學生的差異化與個體化,導致班級中的學生出現差異化的發展,有一些學生掉隊,對識字學習缺乏信心。因此,教師需要創新識字教學理念與方法,讓學生體會到識字學習的快樂。
一、開展游戲教學,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著名教育學家卡洛琳說:“孩子們的工作就是游戲,在游戲中激發他們的思維,是他們最愿意接受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最大的驅動力,只有在興趣的伴隨下,學生的學習行為才會更加持久,才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才能產生積極的情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那么,如何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呢?筆者認為,將識字認知與游戲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識字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漢字,同時也能夠使學生的識字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中”這個字時,可以編這樣的謎語:“一豎穿口過中間。”又如,在學習“清、晴、睛、情”這幾個字時,可以給學生編成這樣的謎語“有水能養魚蝦、有土能種莊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馬能行天下。”學生在猜字謎的游戲當中收獲了快樂,即使猜錯了,但是他們也享受到了識字的樂趣,對于那些在猜字謎游戲當中表現突出的學生我還給予學生獎勵,比如發放“小紅花”或者頒發獎狀等。此外,除了猜字謎游戲,我還給學生設計了“你說我猜”的游戲活動,讓兩個人為一組,一個人對詞語進行描述,另一個人來猜測,但是描述的過程中不可以出現詞語中的字,這樣一來就加深了學生對字理解的深度,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借助信息技術,輔助學生記憶漢字
隨著社會經濟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成熟,對社會各個行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也為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效率。信息技術的特點突出,優勢明顯,能夠融合聲音、圖片、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對學生形成多種感官的刺激,能夠使抽象、復雜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具體到漢字教學,信息技術能夠更好地呈現的音形義,通過學生喜歡的動畫或者圖片來呈現出來,更加動態、具有趣味性。
例如,在學習《口耳目》這一課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12個象形字。在講課之前,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精心制作了課件,在課堂當中給學生展示這些漢字從古至今演變的歷程,并配上相應的動畫,加深學生的記憶。比如,在教學“分”這個漢字時,我給學生展示了一把水果刀將西瓜分成兩半的圖片,而“分”的結構正好能對應上這個意思,這樣就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了漢字的結構。此外,我還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學漢字的動畫片《字寶寶樂園》,讓學生在觀看動畫片的同時也學習到了漢字,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三、結合生活教學,拓展學生學習空間
語文從本質上來講也是一門語言,就是我們的母語漢語,而語言的環境是依存于生活而存在的。離開了生活,那么語文的學習也就失去了意義。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課堂中,教師沒有給學生創造生活的語言環境,沒有很好地將識字教學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因此導致學生對語文的識字興趣不足,應用能力也比較低,學習的空間也有限。因此,教師應該在識字教學課堂中給學生創造生活化的情境。
例如,在學習《在操場》這一課時,教師同樣可以結合學生的操場活動來教學,這樣能夠使漢字具有生命力。比如在操場發生的活動有踢足球、打籃球,還有在操場休息的人,教師可以聯系起來,然后讓學生用卡片來記憶。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要引導學生學習新的漢字,鼓勵學生用漢字來表現生活中的事物。此外,教師還可以與學生家庭之間建立聯系,讓家長督促和引導學生學習漢字,比如家里的電器、水果、蔬菜等,教師可以與家長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系,反饋學生在學校以及在家中的識字學習情況,從而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
總而言之,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基礎和關鍵。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認識到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并在實踐中探索和開發識字教學的有效模式。
參考文獻:
[1]袁燕燕.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2019(10):23-24.
[2]汪鳳榮.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探究[J].甘肅教育,2019(0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