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晚晴

摘要:《經典影片讀解》屬于我校2018版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核心課程必修”課程。不論是影視專業院校還是綜合類高校,讀解類課程都是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及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學的基礎,在影視專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校的《經典影片讀解》課程正在進行“拉片”與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以期適應“應用型”人才及“互聯網+”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影視讀解 ? 雙主體互動 ? 混合式教學 ? 改革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7-0141-03
《經典影片讀解Ⅰ》《經典影片讀解Ⅱ》分別開設于我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課程的第1學期及第3學期,每學期64學時,屬于2018版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核心課程必修”課程。課程的前身是開設于西安文理學院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專業任意選修模塊”的《影視作品解讀》課程,自2015版與2017版人才培養方案將本課程列為“專業基礎課”后,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編寫又將其與《中國電影史》《視聽語言》等課程一并列為“專業核心課程”,可見其在影視編導類專業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一、“互聯網+”視域下的教學探索
《經典影片讀解》針對綜合性高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建設現狀,站在“互聯網+”的視域下,依照西安文理學院規劃的“應用型、實踐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以“雙主體互動”的教育理念作為依據,以期找到影視類專業課程教學理念革新與實踐探索的新路徑。此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實踐,經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家所倡導的“停課不停學”的大量實踐,使得大部分學生已基本熟悉各類教學平臺及APP的線上教學流程,學習通、智慧樹等專業教學平臺與騰訊會議、釘釘等軟件在高校中的大量普及,有效提高了線上教學及實踐教學的效率。借此契機,以慕課、SPOC課程為代表的線上課程從小范圍的推廣得以拓展到了廣大師生當中,有力保障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有效實施。
《經典影片讀解》課程并不是簡單地組織學生看幾部電影,更不是給學生在繁忙的課業之余放放電影娛樂一下。該課程不僅對中國電影史、外國電影史、影視批評等理論類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有所幫助,也能夠為創作類課程短片創作、類型電影創作提供實踐經驗。作為專業核心課程,本課程的改革有助于實現“課程群”教學聯動效果,能夠為理論類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夯實基礎,并為適應創作類課程提供實踐經驗。通過全方位的分析、評論中外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培養學生專業的影視審美基礎,掌握本課程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提高分析、鑒賞的能力,使學生們建構豐富的世界電影知識,熟練掌握電影語言,培養影像創作思維,為學生畢業寫作論文或者創作畢業作品打下基礎。
二、影視讀解類課程的瓶頸與突破
(一)“影視思維”的專業性難以體現
一般綜合類高校的影視讀解類課程大多采用“先放電影后講評”的教學模式,其分析多以主題人物的評述為主,這種讀解仍停留在“泛讀”層面,對知識點細化程度較低,特別對場面調度、鏡頭、配樂等影視手段難以有效解讀,是一種偏向于“文學思維”的評論體系。這種方式適用于作為通識課開設的影視鑒賞類課程,對于專業化的影視教育還遠遠不夠。
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除了配合影視理論、視聽語言以及電影史的滲透,更是通過影片“精讀”訓練,建立了影片分析的立體化知識體系。《經典影片讀解》目前采用專業的“拉片”教學法,該教學方式在北京電影學院等專業院校普遍應用?!袄奔催叢ミ呏v,在播出過程中根據講解內容隨時暫停,結合影片播放過程中的細節進行分析和相關知識補充。以一部標準時長(90分鐘左右)的影片為例,按照傳統教學方式“播放影片+分析”的時長約為4課時。而“拉片”法則是將影片分為若干段落,根據影片內容和知識點隨時暫停,在故事脈絡、人物主題之外,有利于展開鏡頭內部和鏡頭之間蒙太奇的分析,并通過期末獨特的視頻考核方式,開展專業的影視實踐教育,用“影視思維”將本課程與類似《影視鑒賞》的大學通識教育區別開來。
(二)教學互動性差,學生參與度低
在傳統授課方式下,學生先看,老師后講,難以給學生留下思辨和討論的時間。學生更是無法參與到整個評論過程之中,期末考試背誦一下筆記上的知識點便可通過。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老師和學生之間亦無法形成有效互動。
本課程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拉片”教學,課時遠遠超過傳統教學的4課時。在每個影片段落結束后便會將分析、提問、課堂討論等環節進行一遍,在一部影片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多次完整地循環實踐教學環節,實現了教學的“雙主體互動”;在課堂外,可利用線上平臺提供相應的視頻及資料,并通過學習通等APP管理學生,在線進行作業布置與寫作訓練,有效拓展課外學習空間,加強了學生參與度和師生互動,對教師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全方位的教學體系探索
(一)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中心,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1.打破教條思維:部分學生在參加廣播電視編導類高考聯考培訓后,因為培訓機構的應試策略形成了固有的思維模式和寫作模板,難以對影片進行深入分析。這對未來的專業學習建立了重重障礙,要想學習新知識必須先“破”后“立”,打破學生已經僵化的應試思維。通過兩個學期《經典影片讀解》的學習,學生通過“拉片”訓練強化了自己的實踐能力,細化了專業知識,還為后續其他實踐類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拉片”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只學會某幾部影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2.提升知識深度:藝考培訓對學生的培訓多停留在“泛讀”的層面,知識結構松散,知識點不夠全面。本課程在“拉片”教學過程中,配合了影視理論、視聽語言以及電影史的知識滲透,在影片分析過程中實現“精讀”學習效果,建立影片分析的立體化知識體系。例如,在影片《路邊野餐》的教學當中,結合特呂弗以及法國新浪潮運動所提出的“作者電影”理論對影片及導演風格進行讀解,為學生打破影片讀解和電影史課程之間的知識壁壘。
3.拓展生命廣度:除了講解電影本身,課程內容中能夠結合影片為學生講解有關影片的社學會、歷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使電影成為他們感知世界的窗口,不僅能拓展知識的廣度,還有助于青年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例如,在德國電影《鐵皮鼓》的“精讀”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到關于二戰的相關知識背景,也能夠對文學原著格拉斯的同名小說《但澤三部曲》有一定了解。電影也可以成為學生對文學、哲學、歷史等相關學科的橋梁。
(二)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時效性強
目前,關于影片分析的教材有很多,例如王迪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的《通往電影圣殿——影片分析課教材》, 中國電影出版社的北京電影學院專業教材《影片分析透視手冊》等,但是此類教材中作為分析案例的片目大多屬于上世紀,近十幾年來的優秀影片,特別是國產優秀影片很難在教材中出現。本課程具有知識更新快,時效性強的特點。與其他一些傳統課程知識更新較慢,甚至“一本教材用到老”的模式相比,近年來全球特別是我國影視行業的快速發展有目共睹,這些都倒逼著影視行業知識體系的全面更新。目前,全球每年生產上萬部影片,這些影片中有許多能夠成為被載入史冊的新“經典”。因此,“經典”影片的概念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近年來刁亦男的《白日焰火》、畢贛的《路邊野餐》、張猛的《鋼的琴》等影片不但票房喜人,更是在國際電影節上嶄露頭角,把國產電影代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課程的教學內容始終與時俱進,在片目的選取和理論的教學上都會隨行業發展實時更新。在教材選取上,亦不會墨守成規,授課老師經過自己的消化吸收,結合多部教材選取最適合教學內容的讀解方法。甚至將自己最新的理論學術研究成果融入其中,體現了教學內容的原創性和獨特性,促進了科研和教學的融合。我校的泛雅平臺上也設有相應的網絡課程,既可以方便我校學生學習,又有助于實現課外學習監管,推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杜絕死記硬背,注重過程性與階段性
傳統課程的成績往往由平時成績(考勤)以及期末成績兩部分組成,平時分的考察只要求學生只要日常到課,期末考試更是在期末復習期間背誦老師準備的知識點便可通過。《經典影片讀解》在教學改革中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對學習過程和影視思維的多方位考核。通過課堂討論、課后觀片拓展及寫作訓練,以及學生剪(片子)、寫(影評)、講(知識)多種能力相綜合的考核方式,激發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此外,線上教學為這種持續性的考核提供了便利。之前學生每周寫兩篇課后影評,期末再上交一個厚厚的影評本,不但收發批閱困難,更難以在平時對學生作業進行有效反饋?,F在通過學習通等APP便可實現老師對學生日常作業的監管和批閱,極大提高了師生間的互動性。
本課程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從開學之初就布置貫穿整個學期的考核任務,注重過程性與階段性,能夠全方位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課堂提問及討論(10%):針對影片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問題,開展小組討論,及時消化課堂知識,給出部分平時成績。
2.課后寫作(30%):結合文學院“雙百方針”中四年看“一百部經典影片”的要求,布置學生每周完成課外觀看兩部影片并寫作觀影日志的作業。該作業可以通過學習通等線上教學平臺進行實時的片目布置與作業批閱。
3.期末視頻(30%):學生選取電影片段進行講解并錄制剪輯為完整視頻,增強動手能力,結合之前的文字影評,每個班級可建立在線影評資料庫。
4.期末筆試(30%):隨堂播放影片,由學生現場進行評論寫作,杜絕死記硬背知識點及抄襲,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寫作謀篇布局的整體能力。
四、課程特色及實踐效果
(一)以“拉片”為基礎,革新綜合性高校影視讀解類課程授課方式
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同時結合學生的興趣、知識構成、認知特點和接受能力的實際情況,以“拉片”為基礎教學流程,增加互動環節,提升教學內容深度的同時培養學習主動性。
(二)基于專業教育理念,面向網絡新媒體時代的教學形式研究與探索
本課程擬在課堂多媒體教學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及智能APP的作用,以網絡課堂(智慧樹、泛雅等)的方式,加強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師生之間的交流,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育。
(三)面向影視理論和影視制作實踐的多維度考核方式的研究與探索
以往的基礎課考核以開卷或閉卷筆試為主。本課程制定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既能將課堂上的內容學以致用,同時又是一次自我發現、自我創造的過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電影分析能力和思維水平。
(四)極拓展第二課堂,豐富校園文化環境,研究探索課程教學效果的延伸與輻射
積極開拓第二課堂,以學生的影視實踐活動豐富校園的文化環境、提升文化軟實力。通過舉辦影視沙龍活動,邀請專家及業界人士與學生進行交流,廣泛吸引學校內興趣相投的學生前來交流學習。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拓展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影響力。
(五)建設、完善戲劇影視文學課程群
探索和拓展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課程群建設體系,在“理論+技能”的教學理念下,與影視史、影視美學等課程以及影視評論工作室等實踐項目實現知識互通,共同建設專業課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