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光輝
摘 要: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的積極性得以不斷激發,在課堂授課環節給學生提供主動學習和思考的機會,從而使學生在課堂彼此之間合作與探究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獲得數學思維的提升。因此,數學教師要在課堂優化授課方式,發揮“導”的真正作用。本文主要從激發學生興趣、探究新知識、講述學習方法、課堂總結等方面就如何充分發揮“引”的作用進行了研究分析。希望此研究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幫助,僅供參考。
關鍵詞:“導”;小學數學;教學形式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9-00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9.039
傳統小學數學教育需要教師在課堂講述大量知識,而學生的參與度卻很低,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當前新課改形勢下,以往忽略學生積極性、不重視引導學生發現知識的教育方式顯然不利于小學數學教育的更好發展。為此,在以生為本前提下,數學教師要肩負起課堂的引導作用。
一、激趣教學時要“導”,活躍數學課堂氛圍
小學生喜歡探索新知,而興趣是帶領小學生積極探究知識的動力,有足夠的興趣,學習數學知識才會成為小學生的主觀意愿,由此在積極主動的情緒下學習,思維也會更加活躍和敏捷。因此,要注重在課前的短時間內采取有趣的教學形式,使小學生的學習欲望被激發,在最短時間內進入課堂學習狀態。例如,在講解能被“3、5、7”整除的數學知識時,在課前,教師可以據此做一個有關“競猜”的小游戲:由部分學生隨意說出一些整數,然后,剩下的同學負責來判斷,這些數會被“3、5、7”其中一個數整除嗎?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數學教師也可以參與競猜環節。但是幾輪數字的競猜之后發現,老師總能第一個說出正確的數值,這就讓學生感到不解,激發了小學生的探索欲望。在這樣的情況下,數學教師可以自然地過渡到新課講解的環節:既然能被“3、5、7”整除,那么這些數也要有一定的規律和特點。本節課,老師就帶著大家一起,去探索如何能準確且快速判斷的技巧。
這只是其中一種激趣方式,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根據數學教材內容,課前以有趣的數學故事的講述方式,以及關于某位中國或世界上數學家生平事跡的介紹等多種方式,使小學生在課前就帶著疑惑而想要去主動探尋答案,由此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使小學生帶著探索新知的興趣而自然地進入到教師的授課環節,課堂學習氛圍也變得活躍起來,那么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效率也會由此提高。
二、新舊知識有關聯時要“導”,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
數學知識體系龐大,知識之間又具有很大的關聯性,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深層次拓展,或是對原有知識的延伸。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在授課過程中指導小學生如何根據新知識,來聯系以往學過的知識,然后再將以往知識學習時掌握的技能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來,從而在新舊知識相關聯的基礎上,找到二者的共同點,以此來發散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探索學習數學知識的規律。例如,針對“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知識的講解,就可以先列舉幾道題:(1)2厘米-0.5毫米等于多少;1元+2角等于多少;(2)3/5的分數單位該怎樣表示;(3)2/7+6/7等于多少,5/9-4/9等于多少,8/9-1/1等于多少……這一組例題,讓學生由此聯系以往學過的知識:通過第一組題,復習當數量單位不一致時,要先將數量單位進行統一轉換,一致之后再進行計算,這樣就能夠使學生明確如果分母不同,不能直接進行計算的道理;而后面的幾組例題,通過同一個分母的情況下,進行加減運算,使學生很快遷移到以往學過的數學知識。這樣,能夠通過舊知識“導”向新知識的過程,使小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已有知識來拓展新知識學習時的思維,但是數學教師在設置習題時也要有一定的針對性,能夠讓小學生根據新知識,遷移到以往學過的舊知識,進而再進行新舊知識之間的拓展和延伸,從而使小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遷移,降低了新知識對于學生的學習難度,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新課程的講解。
三、探究新知時要“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程改革標準形勢下,我們不僅僅要讓小學生學會新知識,而是要明確新知識的來龍去脈。為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以多種教學方式,去引導小學生認真體會知識的發現到探究的過程。針對一些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根據實際生活經驗去探究數學規律。例如“減法運算”問題,是數學常見問題,尤其當一個大數去減去幾個比它小的數時,我們可以通過第一個數減去后面幾個數的和的形式,來簡化減法運算的過程。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超市購物時,來驗證這個運算規律。這時,經過實際生活經驗,小學生會發現,兩種計算形式下結果是相同的。
四、講述學習方法時要“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單是要教會學生數學知識,還需要通過知識的學習增長學生的智慧。因此,教師要在授課過程中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讓學生有所領悟,逐漸掌握學習方法,使小學生實現從學會知識,到會學知識的蛻變,以此逐漸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應用題是小學數學中的常見題型,那么針對小學數學應用題,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思考、做題三個步驟,使小學生逐漸掌握解題方法。觀察,指的是在面對應用題時要先進行仔細觀察,仔細審題;思考,指的是學生在觀察題型和內容之后進行認真思考,歸納這是屬于哪一類數學題型,以此思考解題思路;做題,就是經過觀察和思考之后動筆去列式和計算。這樣,在遇到數學應用題時,小學生都能按照教師引導的思路去解題,并在逐漸做題的過程中積累方法,進而逐漸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解題能力獲得提高,并且,在解題中逐漸養成對學習的興趣和愛好。
五、師生合作的過程要“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當前改革形勢下,小學數學教師要真正走進學生中間,站在學生的角度,成為其中的一分子,真正參與到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去,與學生一起去思考學習新知識時感到疑惑的問題,與學生一起探討和交流學習數學知識的心得,讓小學生逐漸體會到教師是他們身邊的一分子,能夠在小學生面對數學知識時感同身受。這樣,才能夠使小學生更加樂于親近老師,對老師講解的知識抱有學習的興趣。
分組討論是課堂諸多教學活動中的一種,而在小學數學課堂,在學生開展討論時,數學教師要積極地參與其中,并注意觀察小學生在討論問題時的思維方式,搜集學生對于本節課知識學習的想法和建議。例如,在學習方程式的知識時,很多小學生知道如何解方程,但是卻不懂如何針對數學方程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時候,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就要引導正在進行小組討論的小學生去認真審題,然后在題目的閱讀過程中找到關鍵詞所在,同時要理清關系量,最后,再通過列方程的方式找到他們的等量關系。在數學教師真正參與到小學生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是師生之間開展合作,學習數學知識、找到解決辦法的過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小學數學教師要在全面分析學生的疑惑之處,適時地給予指導,不能盲目地打亂小學生的思考過程。
六、重難點知識講解時要“導”,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瓶頸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每個章節的內容都有重難點知識的存在,而且由于重點與難點之間的交叉關系,二者常常是同一個知識點。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無論是重點,還是難點,都是數學知識學習時的瓶頸所在。因為重難點知識往往比較抽象,不便于他們深入理解。因此,重難點知識與小學生思維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矛盾關系,如何來打破這一矛盾關系,使二者能夠很好地統一,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引導小學生來突破每節課的重難點。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首先,注重利用大量的感性材料,作為引導的開端;其次,要引導小學生學會把握住解決難點知識的關鍵所在;再次,引導小學生能夠在小學階段,初步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這里的方法主要是經過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客觀判斷、有效聯想四個方面,去有步驟地進行推理。
七、課堂總結時要“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首先,要注重對小學生美好情感的引導。數學知識的學習,同其他學科一樣,也要注重對小學生情感的激發,在數學興趣提高的基礎上,樹立小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哪怕是每節數學課結束時的總結環節,也要進行必要的情感激發。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之后,真正聯系到實際生活,培養美好品德。以統計知識的學習為例,針對這一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統計家里投遞干垃圾、濕垃圾的次數,以及每個月在垃圾袋使用上的數量。這樣,小學生既能深切地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又能切實對環境污染、垃圾分類等環保知識有更深的感悟,從而漸漸地培養小學生的環保意識。
其次,引導小學生在課外主動探索新知。每節課只有短短的45分鐘,使得學生學習的知識量相對較小。因此,數學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在課后主動去探索知識,將課上的知識內容延伸至課外,尤其是針對一些課內限于時間沒有過多展開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在課外積極地去尋找有類似特性的建筑和圖案,以此進一步開拓小學生的思維,使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而是能夠有效地應用到課外實踐中去,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的“導”,要體現在教師課堂授課的全過程,對于“導”的時間,可以靈活地進行選擇。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結合小學數學課本內容,并結合不同階段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接受能力,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引導小學生在數學課堂積極思考,最終獲得數學思維和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龔雪生.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導”的藝術.[J]廣西教育,2007(10A).
[2]姚曉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發揮教師有效引導作用[J].孩子天地,2016(27).
[3]舒蘭英.數學教師如何有效引導課堂教學[J].都市家教月刊,2011(10).
[4]易霞.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導演高效課堂.[J]全文版(教育科學),2016(22).
[責任編輯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