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月基
摘 要:當前,國內的一部分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不能與國際化的教育思想保持同步。為此,教師應當學習和應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糾正以往一味將考試成績作為評斷學生學習水平的錯誤思想。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教育;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8-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8.069
新課程體系強調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針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可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滲透一些現代化的創造思想和策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方法,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養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以及思維發展的特點調整教學方法。
一、當前學校教育的現狀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實質性進步,但是傳統的教育理念依然深入人心,從社會對教育的認知現狀來看,人們依然傾向于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如果不能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就很難實現從資產經濟到知識經濟的轉型。為此,實現從傳統教育到創新教育的過渡是時代賦予學校的使命,也是推動教育事業邁入新臺階的必然選擇。
二、創新教育的概念
國內針對創新教育的理論研究主要是針對過程以及結果的創新,涉及的內容有思想的創新以及技術的創新等。而創新教育就是運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點。在這個過程中,針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重點,該理論強調的是讓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點的同時,運用所學的知識點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領域。
一是運用現代化的創新理論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是讓學生明確創新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去勇于創新、敢于創新,并且將創新作為自己的學習準則。
二是采用科學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主要就是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活動中善于運用所學的知識去探索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它強調的是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組織新的語言,實現對新產品的研發。
三是在教授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創新,主要體現在學生運用知識的水平上,它是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最直接體現。
四是除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創新意識之外,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學生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的培養,也就是打破傳統單一的教學理念。創新的過程不只是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同時還需要將創新的理念植入學生的思維中,使其成為學生的學習習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創新活動中去。
三、小學語文的創新教育
語文教學培育創新精神要從小學抓起。小學是學生意識養成和思維培養的關鍵時期,但是就國內目前小學的教育現狀而言,不管是在思想觀念上還是在教學模式上依然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例如,很多小學教師普遍認為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這種被動式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而這也已經成為教學的常態。在教學內容上,教師也大多是立足于課本以及學校分配的任務來制訂教學計劃,并沒有進行知識點的延伸,導致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過于片面。一句話,守成教育扭曲了教學的客觀規律。因此,我們須用創新教育理論來指導小學語文教學。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
1.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運用現代化創新教育的有關理論和方法,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教師必須認識到創新思維的培養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敢于向傳統提出質疑,運用創新教育理論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尤其是對于小學語文而言,除了加強學生對文化課的學習,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點來重新組織語言,這種個性化的發展正是創新教育的根本所在。
2.敢于打破傳統,從思想上進行改變,進而體現在創新行為上。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事物的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創新的平臺。一是不能僅僅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定學生學習水平的標準;二是應當將知識點的延伸作為教學的方向;三是將創新教育的理念引入到課堂教學;四是制定以創新為主導的評價體系。應當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立足所學知識點的同時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水平。
3.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平臺,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應當明確創新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應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平臺,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而這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條件。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所謂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是讓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點的同時,實現認知和思想上的突破,激發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2)為學生營造更多可供創新的環境。(3)激發學生勇于探索未知事物的動力。(4)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首先,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探尋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其次,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大膽創新,敢于向傳統提出質疑,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三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1.保護好奇心,激發求知欲。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不應對學生的提問表示厭煩和回絕,而應該向他們提示尋找答案的線索,指定有關資料,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有的問題需要當時解決的,也要富于啟發性,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讓他們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同時,教師應當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情景式教學,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探索知識的欲望??梢?,啟發式教學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引發創造思維的一個好辦法,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靈活選擇,做到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發展發散思維。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并不是在短期內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經歷從發散到集中再到發散思維的轉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僅僅依靠學生自身的努力是不夠的,而是需要教師對學生展開一定的培訓。比如針對某個問題,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探尋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案。其次,應當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教師充當引路人的角色,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導權交給學生,激發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欲望,久而久之,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就會提高。
3.鼓勵直覺思維。就是應當培養學生對知識點的敏感度,能夠在未加思索的情況下就能對問題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并能由此聯想到具體的解決辦法。它是創造性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是發明創造的先導,也是創新思維養成的目標。
針對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1)要以社會和個人的無數次實踐為基礎,引導學生大膽實踐,勇于實踐,學會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2)要引導學生認真學好基礎學科知識,因為任何直覺思維,都不能是主觀臆想,都必須以學科知識為向導。(3)教師在解答問題時,應善于運用直覺思維的方法提出多種不帶結論性的設想,給學生做出思維示范,以引起模仿,鼓勵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假想和即興回答。(4)要使學生懂得,解決任何問題首先要抱有強烈的愿望,積極搜集和閱讀有關資料,持續地思考才會產生靈感,要集中注意力,不受其他趣事、煩惱事的干擾。(5)應當鼓勵學生去大膽想象,引導他們去捕捉突然的靈感并記錄下來。當學生的思維“卡殼”,感到問題難于解決時,教師最好讓他們休息一下,來個“冷處理”,這樣才有較大的可能出現新突破。
四、提倡首創精神
只有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以及未來的人生規劃,才能敢于人先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才有助于他們發散思維的培養。對于學生來說,不一定要求他們像成年人那樣去進行創造活動,但是培養他們具有創造精神,對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當盡可能地為學生普及更多的科學家的故事,讓他們明確為人民謀福利是怎樣的自豪,有助于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在開展創新教育的活動中,應當善于捕捉他們的創新靈感并給予肯定和鼓勵,或者是學生進行分組,共同完成一些小的發明,組織他們互相參觀,啟迪智慧。這樣做,都能有助于啟迪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五、創新教育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首先,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為此,教師應當明確自己在教學中的地位,實現與學生之間的友好互動,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在師生共同學習中,在師生長期的平等對話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悟”和教師的“導”,逐漸由學會到會學,并不斷追求在德、智、體、美諸方面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其次,我們的所有工作,都應圍繞“四個學會”,為學生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踐行者,并積累后勁。這四個學會是:(1)要使我們的學生“學會求知”,而包括教科書在內的書本知識,只是“知”的一部分。(2)要使我們的學生“學會做事”。這個“做事”,是綜合的、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能力。(3)要使我們的學生“學會共處”。其基礎是認識自我,既自信,又自知。要學會與人共處,從同學、伙伴到家人、全社會的人。(4)還要使我們的學生“學會做人”。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現在,我們也應當深刻地認識到創新教育已經勢在必行,這是因為只有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總的來說,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當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創新的平臺,引導學生大膽地嘗試和想象,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當組織學生開展更多的課外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發揮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參考文獻:
[1]毛永聰.中學數學創新教法:學生心理誘導[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2]睢文龍,廖時人,朱新春.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