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萍
摘 ?要:就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現在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必須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只有教學方式的變革才能引領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深刻理解高效課堂的目的與要求,根據高效課堂的要旨進行操作,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課堂教學改革;高效課堂;教學方式變革;以學為主的學習方式
本校從2012年開始積極探索課堂改革,倡導以“高效課堂”為主題,以學習小組形式為平臺的教學方式的改革.那么“高效”是指高效益還是高效率?“高效”是針對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效益”指哪方面的效益?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通過尋找“高效課堂”的途徑,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因此,作為一名中學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在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進行新的思考,找到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對知識主動探索、主動發現、主動構建的科學合理的素質教育的方法。以學為主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重視學生的標新立異,敢持己見,著重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和批判性,重視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揮。所以開展以學為主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利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真正成為主人,真正實現教育在開發人的潛力、實現人的全面素質力量上的作用。
一、學好《課程標準》,處理好《標準》、教材、教師用書之間的關系
新課程中教材只是知識的載體,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現在的一科教材有好幾個版本,編寫的內容與編寫體例也不相同。但不管你用什么版本,我們進行教學的依據都是各科的《課程標準》。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前必須讀懂《課程標準》的階段性導言和內容標準兩個部分。(了解課程目標的三個組成部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內容標準對知識與能力三個層面的要求:了解、理解、運用)。現在出版試用的教師用書由于一些編寫者根本沒有參加過新課改學習,在內容和觀點上也存在一定問題,它只能給我們提供一點借鑒,運用上要靠我們老師自己去把握。
二、做好學生“厭學”問題的分析與對策
當前學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厭學,二是主動性差,三是無學習方法和能力。不少教師認為,自己教了半天,學生就是不學,沒有辦法。現在,學生厭學比例較大,但學生厭學有方向性。除極個別情況外,大致有兩種情況:有的教師教學水平很高,與學生的關系融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他教的這一科學生厭學的少,受學生歡迎。有的教師水平一般,脾氣不小,上完課走人,很少與學生交流,在課堂上一人表演,這一科厭學的人就多。所以我們教師不能埋頭教學,不管學生的需求,我們必須重視學生學的研究。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從一定意義上說,培養學生興趣比教給他知識還重要。我說要分析剛上高一時就這樣還是以后形成的,如果剛上高一時就這樣,說明我們的初中教育是失敗的。我們在中學要重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的需求,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活動主題。如果是以后形成的,說明高中教師的教學觀念與行為有問題。我們教師要以師生民主、平等、平靜的心態對待此事。
三、在現代教學理論基礎的指導下,經過實驗探索,總結得出以下幾種教學方法能對培養以學為主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主體意識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得好:“對一切來說,只有喜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不難發現,興趣是獲取知識的重要因素,是學習的根本誘因。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強,參與自身發展,在學習活動中發揮自己作用的自學性就大,從而也就能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同時他們對自身的責任就大,對自身提出的要求就高。
(二)探索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嘗試改變傳統“教師教,學生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教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重視培養他們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注重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探索,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面對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及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需要大量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只有開展研究性學習,才能使學生獨立行動,使學生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世界添光彩。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在教學中作三方面的探索:一是端正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地位。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發揮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其中教師起了組織和指導作用,因而活動質量與教師指導水平、教育觀念密切相關。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二是正確處理教材,進行研究性學習,關注教材中概念定理、公式,關注教材中例題、各學科間相互滲透等方面進行開展研究性學習;三是正確處理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我們應從實際生活和生產中選擇合適研究性課題作為研究對象,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四)培養學生持之以恒、堅忍不拔的自學精神,實現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就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探索。先由教師啟發引導,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著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導、幫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漸減少,愈來愈多地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最后要爭取做到無需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繼續攀升,為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索,我們的做法是:一是獨立發現法:教師把要發現的對象隱藏在教學情境中,由學生獨立猜測、推導、實驗、論證。二是發明操作法:教師引導學生將小設想與小制作結合起來,進行數學實驗。三是歸納類比法:各種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由學生獨立找出異同點。
參考文獻:
[1]鄭富文.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J].中外交流,2017,000(011):282-283.
[2]蘇飛.以學生為主體構建中學數學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4(2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