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麗顏
【摘要】初中班級德育的開展要與班級管理、學生結合起來,做到:第一是通過班級良好人文氛圍營造,將班級管理與德育相結合;第二是通過學生民主參與班級管理來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第三是通過學習生活習慣的培養,使德育浸入其中;第四是通過時代潮流來引導班級德育,實現核心素養培養。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 ?德育工作 ?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635.1;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7-0026-02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宣告了我國社會進入了新時代。在新時代背景下,不僅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初中班級德育工作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的興起、立德樹人任務的確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布……面對著新時代諸多的變化,初中班級德育不可能再用傳統的方法、模式開展工作,只有變革與創新,才能實現初中班級德育工作的效果與目標。為此,筆者結合多年的經驗與心得,從人文、民主、習慣、素養等三方面,論述新時代初中班級德育的開展。
一、重視人文管理,在初中班級中營造德育氛圍。
對于當下初中學生而言,從小學中高年級開始,其對人文的理解就有自己的體會,尤其是發達地區如珠三角、長三角或一線城市等地,學生的人文知識、人文理念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因此,在人文管理中滲透德育工作,是初中班級德育開展的重要方式,甚至某種程度上是最重要的方式。這是因為,班級管理有別于其他諸多企業管理等規范化,班級管理更多的是學生對于團體、對于自我個性、對于校園小環境的理解,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其人文性都非同一般。換言之,班級管理是跳出了為管理而管理的范疇,是因材施教的有針對性教育方式。從另一個層面來看,班級管理的本質在于和諧有序班級的建立,即富有人文氣息的班級構建,才是班級管理的目標與要義所在,因而“理”在“管”前,“管”為“理”服務。
以班級特色建設為例,表面上看班級特色是一個班級最富有活力與特點的因子,其代表了一個班在某方面的突出特點或特長。但實際并非如此,班級特色是通過學生共同認可并愿意為之付出努力的理想與愿景,其代表了班級的向心力、凝聚力及共同追求。因此,班級特色反而是班級學生共同著力去追求與營造的環境氛圍,有如“家”的建設一般。如有的班級以個性成長為特色,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包容所有同學不同個性的成長,那么包容性和穩定性就是這個班級最大的特色,因為沒有了這兩個特點,班級就會陷入到無序中,班級特色也就失去意義。而這個班級特色的追求過程,使個體與個體之間在不斷磨合中形成有序性與包容性,進而獲得穩定性與和諧性,才能獲得最大程度上的認可。從這一意義上來看,班級特色建設是通過共同追求來凝聚班級團結、塑造班級形象的過程,其指向是全班共同接納的價值追求。對于學生個體來說,不見得某一學生就是最擅長或最突出的能力,而是在班級群體的形式使這一能力或特長得到更好的發揮,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與基礎。通過這種人文管理,將寬于待人、嚴于律己的德育滲透到其中,那么初中班級德育工作就如春雨般洋溢學生的心田,實現于無聲中育人的德育目標。由此可見,人文管理是跳出管理的思維,通過在班級中營造出一種有助于學生發展、有助于德育熏陶的良好氛圍,以熏陶育人、氛圍育人來實現班級德育的手段,是德育與班級管理融合的有效手段。
二、重視民主參與,在初中班級中轉變德育理念。
在班級的人文管理中,民主參與既是初中班級管理的手段,也是德育開展的手段。從中學生的發展特點來看,初中學生不同于小學生,無論是心智還是其他方面,完全具備了初步管理的能力與素質,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當積極為學生從自發管理走向自覺管理提供條件,才能樹立學生班級主人翁的精神,強化學生的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能力。從中學生的身心特點來看,隨著初中生身心發展,尤其是心理發展進入到青春期,“我的地盤我作主”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烈,成為了新時代的教育管理的導向,也是學生自我個性化較強的階段[1]。只有通過民主參與,調動學生積極投身于班級管理的過程,并以民主參與方式來介入德育工作開展,才能形成德育的柔性教育方式,提升初中德育成效。更為重要的是,當學生民主參與到班級管理之后,那么每個學生的言行舉止就會成為德育的載體,都會受到每個同學的關注并被放大到日常生活的規范中加以檢視。這無形中就使學生在民主參與過程中,強化了自我德育的教化功能,增強了學生自我修養能力。
筆者在班規制訂上就采用了民主參與的方式,通過初定方案、學生討論、學生表決、學生自我監督、學生班規維護檔案等多種手段來開展班級德育工作,實現班級管理與德育工作的同步化。首先,筆者拿出了一個初稿,讓學生通過自己討論、修改、征求意見、公示等環節,形成定稿將會表決,表決通過后形成本班班規。然后,制定班規監督小組產生辦法及監督權限、處理辦法等,由全班同學若干同學按男女比例隨機抽取(不重復),每個監督小組監督一周。最后是制定班規“守護手冊”——即每個同學每周遵守班規的檔案表,并張貼在班級學習園地。雖然有些條款學生之間無法達成一致,但按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班規基本上覆蓋了學生的言行舉止等方面,形成了班級德育最常態化的手段。由于每個學生既是制訂者、遵守者,同時也是監督者,因此對班規的理解往往更到位,平時也會更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班級氛圍也因此而更和諧、更團結。由此可見,通過學生民主參與,引導學生在深刻理解德育內涵的基礎上開展德育工作,對德育工作效果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德育自育的功能也被激發出來。
三、重視習慣培養,在初中班級中融入學習生活。
最好的德育表現就是良好的習慣。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是如此。從學習的預習、聽課到復習,越是有良好習慣的學生,不僅學習效率很高,自覺性較好以外,其禮儀、風度、修養等德育也會表現突出[2]。這樣的學生,在生活上也會有很強的自律性,形成較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才能保障其學習的高效。反之,有些學生雖然很聰明,但如果沒有良好的習慣,則學習生活一團糟,德育表現為人詬病。因此,初中班級德育的開展,最顯性的表現莫過于學生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的培養。只要培養好學生的良好學習生活習慣,并在其中滲透德育工作,那么在習慣培養的同時,德育也必定會發生作用。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很多學生往往比較沖動,這不僅無助于其學習生活習慣的培養,而且還具有較大的破壞性。為此,筆者下了一番功夫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與冷靜習慣。如在班會上,筆者問學生一個問題:三角形的內角之和是多少度?全班同學給出了一致答案,但再問一個三角形的內角之和為什么是180度之后,全班就安靜下來了。借此,筆者將良好思考習慣一點一滴通過課堂教學、班會學習、平時生活、課下聊天等方式滲透到其中,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還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自我感受與個性成長,把學習性、生活性的話題進行有效的拓展,慢慢地引導學生培養良好思考習慣。這樣一來,學生就變得冷靜、愛思考,其沖動的特點就會一點點隨著心智成長成熟與思考習慣發生改變。除此之外,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都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如獎勵、打個小賭、相互進行比賽(有時筆者自己也參與進去)等,充分運用23天左右培養習慣的心理學原理,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習慣,并在其中滲透德育如品格、修養等方面,實現良好習慣育人的目標。由此可見,以習慣培養為浸入學習生活的切入口,通過富有實效特別是學生能感受到效果的措施,引導學生在班級管理中成長,才能促使其在這一過程中自覺接受德育熏陶,融入到班級管理中。
四、重視核心素養,在初中班級中緊跟時代潮流。
初中班級德育的工作開展,更要緊跟時代潮流。不同的時代,不僅德育內容會發生變化,而且其具體內涵也會隨時代發展而更豐富。在新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德育敘事方式,還是德育內容的變化,都是德育有效性的影響因素。只有善于運用時代發展的成果,才能使德育與班級管理融為一體,更好地為學生發展服務。如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美德時,筆者就通過彭宇案視頻材料,讓學生結合當前社會的現實,談自己的看法。相對于大部分同學的各抒己見簡單站隊,其中一位同學的看法卻是引得全班震撼的:“我會堅持助人為樂,因為我相信這個社會好人比壞人多,我也相信佛山大大小小數以百萬計的攝像頭會還我清白。”在筆者看來,盡管這個答案引起全班哄堂大笑,但卻讓我們看到當代中學生對社會的入微觀察:從人性的角度,堅持對人真善美的追求,堅持公正良知的執著;從科技的角度,將生活與理想融為一體,使科技更好地為人之發展服務。這種初衷與深刻的洞察,不僅僅是學生良好德育的表現,也是新時代下中學生對助人為樂賦予新的內涵,而這恰恰就是學生科學精神素養的一部分。
新時代要求中學生具備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等六大素養,以此來構建起全面發展的人之目標,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從初中班級德育工作的角度來看,就是要以時代潮流為導向,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為載體,實現學生德育與其他方面的同步化、同時化發展[3],實現初中班級管理與德育有效融合的目標。初中班主任要打通核心素養與德育的通道,圍繞著核心素養的培養將德育滲透到其中,引導學生認清時代發展趨勢,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新課改理念、社會發展潮流,使德育工作更接近學生學情與認知,才能讓學生更高效地接受并消化,從而轉向為學習生活的一部分,最終促進德育目標的實現。當然,德育作為一個寬泛的概念,也需要通過時代的新素材使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才能保障其效果。
綜上所述,在初中班級管理中開展德育,既要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下德育理解與實踐,也要重視班級德育指向的效果,更要將德育具體化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才能通過班級管理工作滲透到其中,進而實現言行舉止下的德育熏陶。
參考文獻:
[1]盛立波.初中班級管理中德育教育開展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8):18.
[2]劉永雄.“互聯網+”時代下初中德育實踐探討[J].教育觀察,2019(17):80+100.
[3]曹新章.初中班主任如何在班級管理中開展德育工作[J].當代教研論叢,2018(0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