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莎莎
摘 要:在教學中積累自身的文化知識,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另外,教師需要及時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合理采用傳統文化傳授的方式方法,使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傳統文化知識,成為一名合格的傳統文化傳播者。本文基于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展開論述。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引言
教育的過程就是“以人化文”和“以文化人”的文化過程。“人化”和“化人”二者統一起來,是文化的本質,也是教育的關鍵。一方面,強調人性,強調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以完整而全面發展的人促進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強調文化,以完整全面發展的文化教育人,培育人。強調文化的性質,就是以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文化創新的人文內涵,提升他們的人文素質和人文修養。實現對語文教學的突破和超越,全方位地把教育發展、人的發展和文化發展聯系起來,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最大限度地學會創新,推動知識、文化和教育不斷地創新、進步和發展。
一、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
就初中語文教學來講,因為課本和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往往會涉及傳統文化,中考經常考查的內容也包括了文學名著、成語典故以及古詩文,等等,這些全都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如果教師的教學理念及采用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都不正確,不僅不會大范圍傳播傳統文化,還會導致學生內心出現嚴重的抵觸情緒。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始終堅持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僅僅介紹考試大綱的部分內容,課堂教學中也只是采用機械化的解題方法,并沒有深入分析問題,這樣就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很有可能使學生感覺到知識是枯燥乏味的,難以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通常,初中語文教師容易忽視學生的課外活動,也很少會利用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盡管有些教師自身具備傳播傳統文化的意識,但是卻采用了不正確的教學方式,比如:僅僅具備形式化的教學活動,難以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想要科學有效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必須要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性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歷史上在文化藝術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是每個中華兒女必盡的義務之一。傳統文化代表了一個民族的過去,文化的傳承則代表了民族發展的未來。漢語言文學課程作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化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初中語文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行初步塑造階段的一門課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是非常必要和有意義的。首先,學生可以在語文課堂中接觸歷史各代的文學、思想和人文科學,這有助于幫助學生構建傳統文化的核心素養;其次,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將符合當今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帶到課堂上,可以起到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最后,日常生活中的各類諺語、比喻和典故都來源于傳統文學,在中學階段接觸這些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日常交流能力和知識面,也可以為今后的其他教學內容打好基礎。
三、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語文教學日常,實現創造性轉化和教育傳承
語文課上,無論是古詩詞、文言文還是現代文,其實都與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語文老師要有意識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滲透,可以抓住整篇的文章,也可以抓住某個關鍵的句子和段落。每次滲透時間不一定很長,但長此以往,堅持不懈,學生心中對傳統文化一定會有一個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認識。比如《大道之行也》中有一句話“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抓住這句話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古人的“尊老愛幼”觀;《壺口瀑布》一文除了給我們呈現波瀾壯闊的壺口瀑布畫面外,還為我們展示了鐵骨錚錚、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的民族魂,教學時,一定抓住機會,多給學生展示一些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人士及其名人名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其民族歸屬感和歷史責任感。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
在習作過程中,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會進一步得到升華與提高,從而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如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活動數不勝數,可通過組織學生寫寫對傳統節日或活動的理解與感受,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教材,可以此為依托,引導學生收集梳理戲曲、相聲、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調等傳統藝術,編織、刺繡、剪紙、陶瓷等傳統工藝,撰寫小論文,了解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更加深刻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憑借文學欣賞品美方式和手段,提高學生審美閱讀和審美表達能力文學是一種人類文明最璀璨光華的文化審美形態,以語言為媒介實現對生活的審美把握和藝術表現,充分地顯示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學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創造的璀璨的文學范式,是中華優秀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藝術的精粹。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需憑借文學欣賞品美方式和手段,提高學生審美閱讀和審美表達能力。文學品美欣賞教育,其一,從作品文本入手,研究文學審美的蘊含和表達方式;其二,從創作主體出發,研究文學審美表現的個性和風格;其三,立足于欣賞者角度,研究文學審美接受的過程和效果。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習的過程,強調主體的自主、能動性,最大效能的形成閱讀、理解和領悟以及寫作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得到“知識——能力——素養”的全面發展。
五、語文課上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傳播方式、技術手段相結合,讓它鮮活起來
央視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將古典詩詞和現代音樂水乳交融,《朗讀者》將讀者經歷與文本相互碰撞,這些都給了我很多啟發和引導。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展示美文和古詩詞朗誦時搭配優美背景音樂,營造氣氛;在教學古詩詞和文言文時,充分利用課件,搭配圖片、音樂、視頻等,引導并加深學生對傳統經典的理解;有時也要求學生小組合作,自己制作課件為大家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語文課上,結合課堂教學在班內播放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視頻……總之,在語文課上借助現代化的傳播方式和技術手段,調動大家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結束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內容極為豐富,涵蓋了生產生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語言文字文化等諸多方面,而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可為學生點燃一盞智慧心燈,雕琢學生溫文爾雅的氣質,塑造學生知書達理的童年,為學生一生高尚德行奠基。
參考文獻
[1]曹洋.淺談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中國校外教育,2019(25):100-101.
[2]吳小鷗,李想.中小學教材建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J].教育研究,2019,40(08):51-58.
[3]岳文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課程建設中的新探索——以“四庫學”視域為例[J].四庫學,2019(02):34-44.
[4]焦玉碩.探討中小學語文教育中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9(12):126.
[5]溫馨.規范漢字書寫繼承優秀傳統文化[J].漢字文化,2019(0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