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凱


摘 要:網絡與信息技術普及的今天,互聯網計算機應用技術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多媒體技術的不斷革新,給教師創造了更好的一個教學環境,不僅僅是使用單一的PPT,教師可以有更多可利用的教學素材,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直觀的呈現給學生,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多媒體;網絡環境;教學案例
科學課堂應用多媒體,已經不僅是簡單是使用PPT,使用投影儀,單純的播放視頻。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各種教學APP廣泛應用于課堂當中。
一、課始激趣,引人入勝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課堂引入可以讓學生盡快的進入學習狀態,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案例,四年級第二單元,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質》一課。
課堂引入:
師:上新課前,我們先來看一段動畫,看完請思考,在這個動畫里,你發現了哪些有趣的現象?
生:(帶著問題進行觀看動畫)
生:毛驢過河后,裝鹽的袋子變癟了。
生:袋里的鹽跑走了。
師:那袋子里的鹽跑哪去了呢?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水能溶解一些物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希望同學們可以利用新學的知識,進行解釋這一奇怪的現象。
教師通過視頻——《馱鹽的驢》呈現毛驢駝鹽過河,通過生動有趣的動畫,抓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得整堂實驗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學生帶著問題,疑惑去主動掌握知識,使得課堂教學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CAI,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的引入中有了更多的選擇素材,使科學課堂不再枯燥乏味。
對于,探究實驗課,教師盡可能的選擇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引入,演示實驗輔以多媒體,不僅制造良好的課堂研究氛圍,還能增加學生興趣,潛移默化的教授學生實驗操作,培養動手能力。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教師演示通過電子目鏡連接電腦投屏白板,學生能夠清晰的看清細胞,利于學生對細胞建立一定的認知,提高學生實驗效率。)
二、疑惑破解,化難為易
1.化抽象為直觀
教科版小學科學六下第三單元《宇宙》,眾多概念——月相,日食和月食,太陽系,星座,星系,學生和教師如果僅僅依靠科學課本這單一的素材,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對于抽象的概念,抽象的內容,在科學課堂中引入多媒體教學,加上教師的講解,例如太陽系是如何運動的,恒星的各階段等,以視頻等方式更加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對學生理解概念起到了一定的幫助,并且大大節約了課堂時間。
案例對比:
(教材中的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內容不成正比,僅僅通過教師口頭講授,學生死記硬背,不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借助計算機輔助相應軟件,將靜態的月相圖變為動態的圖片,可以更加直觀的呈現月相的變化,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圖所示:
(月相變化軟件,功能一)
(2)六下日食月食內容,以月食為例
口頭講授,不僅浪費教學時間,而且還是影響教學效果,倒不如直接通過視頻進行展示,將跨度較長的月食現象通過計算機軟件縮短為較短時間,通過視頻進行講課,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如圖:
(利用希沃等授課助手,手機電腦互聯,或者直接播放視頻,進行月食現象的授課。)
2.去繁就簡
案例,三下第一單元,種植鳳仙花,觀測植物的生長等內容,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時間跨度較大,低段的學生也許只關注一兩天,就放棄了。通過CAI教學,教師可以自己利用手機記錄全班一起栽種的植物,記錄植物每天的變化,剪輯成圖片,或是視頻,將跨度幾個月的科學活動,縮短成幾分鐘的視頻,學生在體會到成功培育的同時,也從中學到相應的科學內容。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科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主要途徑,學習科學知識不僅僅局限于科學課堂,課外自主學習,也是獲得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
教師可以布置相應的借助計算機完成的課后作業,例如在學習《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這一課,學生利用計算機網絡尋找更多的昆蟲的細微之處,課堂上學習的內容一直都是有限的,而學生借助計算機網絡學到的內容則是無限的。
四、有利于科學實驗的示范
案例: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斜面
(此實驗為小學科學中較為典型的對比實驗,要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到斜面省力以及坡度對斜面省力的影響等相關實驗結論。本課難點在于教師如何啟發學生斜面省力受坡度的影響。如何從實驗一過渡到實驗二。)
借助希沃授課助手,實現手機與電腦互聯,實時記錄學生實驗情況,記錄各個小組實驗操作的差異,展示各小組實驗數據,甚至可以拍攝視頻,發現并糾正學生操作當中的明顯錯誤。可以使科學實驗變得更加有趣,更加的有效率。如圖:
(數據不同,引發思考:什么導致省力的程度不一樣?)
科學實驗中,有不少實驗的實驗現象并非明顯,或者出現現象時間極短,學生很難把握實驗現象。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可以將實驗現象明顯化,將短時間的實驗現象延長化,以慢動作的形式展示出來。
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也應該探索更多的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不斷拓展新的方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找到最適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周亞花.多媒體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運用與思考[J].小學科學:教師,2012,(2):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