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芳 安團杰
摘 要:學校德育的有效性直接關系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也是學校德育取得成功的切實保證。本文從課程教學、學校德育活動等方面分析新鄉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德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新鄉優秀傳統文化;德育教育;應用策略
引言:
新鄉市歷史悠久,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都有遺址留存,是《詩經》重要發源地之一,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遺留下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而將這些傳統文化融入到學校德育當中,有助于增強學校德育的有效性,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來說也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如何用學生身邊熟悉的新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教育學生,讓學生感受來自本土樸實而高尚的品德教育,建立新的德育認知,從而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時效性呢?
一、將新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課程教學中
將新鄉游戲傳統文化融入到學校德育教育當中無疑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教學價值,而為了更好的滲透新鄉優秀傳統文化,教師便要對教學課堂進行悉心的設計,通過融匯新鄉優秀傳統文化來增強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進而促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文化認同和家國情懷。例如,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七年級上冊教材中“認識自己”這一課,教師便可以代入毛遂的生平事跡。毛遂是我國古代一位十分有名的智者,毛遂自薦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毛遂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智慧說動楚王聯合抗秦,在此史實當中也凸顯了毛遂的有勇有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毛遂自薦的故事,并且促使學生學習毛遂的精神,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正確的審視自己、看待自己、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并且不斷升華自己,以此來幫助學生樹立起極強的自信心。并且促使學生學習毛遂的行事之道,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此部分知識的認知,還能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拓展眼界,又能在無形之中以新鄉當地著名的賢者來對學生起到榜樣作用,可以說是達到了一舉三得的教學效果。
二、結合新鄉優秀傳統文化組織教學活動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是對一些新鄉當地的傳統文化還是很難做到完全的了解。因此,教師在展開教學活動時便要有意識地將新鄉當地的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活動當中,不斷思索和探究更好的滲透方式來設計教學方案,以便能從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傳承中華美德。教師可以結合初中學生探究欲望高、好奇心較強的特點來設計一些活動,通過豐富多元的教學形式來展開教學活動,從而激發學生對新鄉傳統文化的探究欲望和興趣,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接受并且汲取新鄉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在教學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八年級上冊教材中的“建設美好祖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舉辦一個關于“歷史上的新鄉”的主題活動,促使學生在活動中講一講在新鄉都發生了哪些著名的戰役,對于當時所處的朝代來說都有著哪些的影響,以此來引導學生自行收集資料、整合資料,并且活動中發言表述自己的看法。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僅能夠在收集信息時了解到本地的相關文化以及歷史事件,更能夠對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安定產生新的認知,心中油然產生一種強烈的愛國情懷,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幫助學生樹立起為國家的建設而不斷學習和探究的偉大抱負。
三、以社會活動為切入點展開德育教育
每個地方都有著極為濃厚的歷史文化,無論是從當地的特色、人文還是建筑當中都能夠彰顯出其獨有的特點,因此,在以新鄉優秀傳統文化來展開德育教育活動時也要合理地借由新鄉當地的傳統文化來設計教育方案,通過以社會為切入點來幫助學生接觸、感受新鄉的優秀傳統文化,以便能達到更加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例如,學校方面可以借助研學活動帶領學生展開一些“新鄉一日游”的活動,帶領學生到類似于比干廟、北魏大佛這些文化遺址去探尋古代新鄉的奧秘,感受別樣的風情,通過教師對這些文化遺址的講解、加上學生置身于實際環境中來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感染。與此同時,學校方面也可以以新鄉優秀傳統文化來建設校園文化,將新鄉優秀傳統文化代入到校園的軟件、硬件建設當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也將增強學校德育的無形感染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展開德育教育活動的過程中融入新鄉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學生來說,既能夠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培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素養,更是對新鄉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揚。因此,在展開德育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無論的學校還是教師,要合理運用新鄉優秀傳統文化,從而逐步獲得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促使學生能夠成為我國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郭翠梅. 傳統催生力量 德育潤化心靈——傳統文化在學校德育管理中的運用[J]. 江西教育, 2018(18).
[2]聶秀麗. 拓展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學生德育發展[J]. 魅力中國, 2017(46).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重點研究課題《新鄉地方文化與學校德育的融合研究》(JCJYB182607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