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傳玲 孫冬青 劉微
關鍵詞:引導式任務驅動法;教學模式;教學設計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ZJC1319006)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理論知識為主,教學過程是上課-復習上次課程主要內容-引入本次課內容-知識講解-作業-下課,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講解的內容并模仿練習,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林火預防與監測》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效率低、效果差、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現代職業教育理論提出:實踐課程更適合“邊做邊學”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師生圍繞任務展開學習,將枯燥乏味的被動接受信息的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式的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引導式任務驅動法是將任務驅動法和引導式教學有機結合,任務驅動法負責任務設計和任務評價兩部分,引導式教學負責把任務實施過程中的任務分解、自我驅動等環節要素串聯起來,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探索知識,避免學生因為某種阻礙無法順利進行或偏離正確的任務方向。通過引導式任務驅動法既幫助督促學生完成任務,又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使學生通過學習真正獲得了知識,掌握了技能,提高了能力,并學有所用。
整體教學設計是從全局角度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做整體優化。林火預防與監測課程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入手對課程進行優化設計。
課程目標。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林火預防與監測的基本原理、森林防火組織結構和森林防火工作制度;掌握林火綜合預防措施、林火預報方法和林火監測工作內容;能夠根據工作實際情況合理制定森林防火規劃;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敬業的職業道德。
教學內容設計。通過調研提取適合高職學生的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再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制定工作任務的標準。通過林火預防與監測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設計3個模塊,5個工作項目,15個工作任務,共計72學時。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內容設計
教學方法設計。課程教學中以引導式任務驅動法為主。以教學內容為載體,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學生分組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各小組進行工作任務設計和任務評價過程中,以任務驅動法為主,學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務中制定方案、確定方案、實施等過程教師正確引導,避免學生因某種阻礙無法順利進行或偏離正確的任務方向。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引導式任務驅動法外,其他教學手段也可綜合應用,如技能實訓環節,可以采用一體化教學,讓學生邊看邊學、邊學邊做,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真正實現“教、學、做”一體;通過參觀方式,讓學生到企業一線實地參觀,真實體驗工作環境和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考核方式設計。本課程的考核改變過去期末考試“一錘定音”的方式,采用過程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學生的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 +任務成績 + 期末考試成績構成,使得學生的考核更加多元化、綜合化、系統化。其中平時成績占20%(出勤10%,作業10%);任務成績占50%,按照任務完成情況對照任務評分標準,匯總后給出;期末考試占30%,采用閉卷考試方式。
《林火預防與監測》課程采用“引導式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依據“能力本位”的教育理論,把著眼點放在學生“做”和教師“導”上。通過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措施,《林火預防與監測》課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學習興趣增加,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能主動學習;學生通過更多的實踐操作動手能力顯著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幅度提高;通過多方面的考核,使學生綜合素質提高。
參考文獻
[1]楊懷玉,李冬.引導式任務驅動法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06)150 - 151.
[2] 朱桂萍,朱云福.引領式的任務驅動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6)6:98.
[3] 王躍賓,李陽等.數字測圖課程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施[J].科教導刊,2020(04)128-129,140.
[4] 吳清清.項目引領、任務驅動”一體化教學模式在高職MR檢查技術課程中的應用——以顱腦MR檢查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 2020(33)19-21.
[5] 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改革[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