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溟婧
摘 要:“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僅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也為文化發展傳播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文章從“互聯網+”時代給群眾文化發展帶來的變化出發,分析群眾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探析“互聯網+”賦能群眾文化發展新方向。
關鍵詞:“互聯網+”;群眾文化;文化價值導向;文化平臺建設
21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電腦和智能手機不斷更新換代,網絡提速,“地球村”成為現實。網上交易的興起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網上資訊的發達則基本重置了文化發展傳播的格局,可以說在“互聯網+”時代,真正實現了“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對于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聯系密切的群眾文化而言,“互聯網+”時代給其帶來的變化尤為明顯,這種變化正改變著群眾文化的現實面貌和發展方向,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一、“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發展的變化
群眾文化,顧名思義,由人民大眾創造、傳播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根植群眾,源于生活,上升到文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步一步改變著人民群眾的生活面貌,同時,對群眾文化的發展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分析,筆者認為群眾文化發展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互聯網+”時代,群眾文化傳播范圍廣,速度快。過去,群眾文化的發展傳播主要依靠師徒家族傳承、民間藝人展演等傳統方式,傳播范圍往往受地域、民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不僅傳播速度慢,而且非常容易造成斷代或者缺失。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打破了地域、民族等限制,帶來了群眾文化傳播的井噴式發展,人民群眾獲知文化作品、信息資訊的渠道和速度都大大增加。“互聯網+”時代,群眾文化產品不僅品類和形式更加豐富多樣,而且便于傳播留存。特別是電視、電腦、手機等智能產品的普及,讓人們不用出門就能獲知最新的新聞資訊、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聆聽各類音樂作品以及觀賞當下流行的各類影視劇。
第二,“互聯網+”時代,群眾文化作品更加豐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群眾文化發展迅速,產生了大量反映人民群眾生活的文化藝術作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這些文藝產品的大量留存和傳播提供了可能。不僅如此,民間近千年積攢下來的群眾智慧結晶、民間藝術作品等,因為有了電子產品的記錄,也能以影音的形式保存下來。正因為有了互聯網,我們今天才能聽到阿炳的二胡作品《二泉映月》、看到楊麗萍的孔雀舞等。
第三,“互聯網+”時代,群眾文化創作參與性強。新技術的不斷進步,不僅為群眾文化傳播提供了傳播渠道,還為熱衷文化創作的人民群眾提供了創作平臺。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讓人們不僅可以自由觀看喜愛的群眾文化作品、發表自己的感受,而且能夠和更多相同或者不同喜好的人們進行交流,由于手機的普及,人們還能主動創作,及時記錄整理。
二、“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發展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為群眾文化發展帶來了近乎顛覆性的變化,這種變化讓群眾文化愈發生機勃勃,但是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時間檢驗的粗疏以及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利用,大量傳播或者新產生的內容難免參差不齊。這就是“互聯網+”時代高速發展的弊端,也是新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面臨的挑戰。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部分群眾文化品位不高。“互聯網+”時代,人們有機會見識眾多的文化作品,但這些作品大量出現在網絡之中,沒有經過時間的檢驗、篩選,并不能保證質量。有的作品立意不高,取材惡俗,傳播淫穢色情、暴力內容;有的作品抄襲、篡改,毀謗經典,嘩眾取寵;有的作品故意取一些驚悚夸張的題目,內容低劣平庸,毫無美感,不能給人們帶來良好的精神享受。這些都在沖擊著群眾文化的發展。
第二,文化傳播平臺參差不齊。“互聯網+”時代,文化傳播平臺的作用非常重要,除了主動獲取之外,人們接觸文化作品主要源于這些文化傳播平臺的推薦。這些平臺往往商業屬性較強,質量參差不齊,未能在推薦中嚴格把關,部分別有用心的人更是利用網絡環境打色情、暴力的擦邊球,傳播有害信息。政府部門建設的文化平臺往往缺乏群眾互動,嚴肅有余,活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吸引廣大人民群眾。文化傳播平臺的質量制約著群眾文化的發展。
第三,人們容易沉迷于虛擬世界,這是“互聯網+”時代的弊端之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方便了人們獲取資訊信息,一方面也容易讓人們陷入訊息的海洋,無所適從。衣食住行玩,人們生活中的絕大部分需求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滿足,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一旦遇到各種問題無法消解,很可能沉迷虛擬世界,從而催生了諸如手機依賴癥、電腦依賴癥等具有新時代特點的心理疾病。虛擬依托現實,文化扎根生活,群眾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現實中的積極參與。
三、“互聯網+”賦能群眾文化發展
“互聯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每一項改變社會的技術的出現,必然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互聯網也不例外。我們要合理利用、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規避、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群眾文化發展。“互聯網+”是一把時代利劍,用得好,必然能夠賦能群眾文化發展,開拓群眾文化發展的新方向。
面對“互聯網+”時代群眾文化的發展現狀以及新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該如何開展工作?筆者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堅持正確的文化價值導向。新時代的群眾文化工作充滿變化,新技術的更新換代必然帶來群眾文化作品形式、內容、傳播方式的改變,但是無論怎么變化,都要堅持正確的文化價值導向。面對“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沖擊,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加強組織思想建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群眾文化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思想保障。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國家的文化政策方針走向,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先進文化理念的傳播,通過引導,不斷提升群眾文化作品的品位和質量。
第二,加強優質群眾文化平臺建設和管理。“互聯網+”時代,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不再依賴一時一地,而更多呈現于網絡世界,這就對建設優秀的文化平臺提出了要求。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對新時代的網絡文化傳播平臺進行充分了解。一方面,我們應該加強對現有網絡文化平臺的審查和管理,積極引導,避免不良信息大量傳播。另一方面,我們還應該建立屬于自己的群眾文化平臺,為群眾文化發展及傳播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引和切實有力的支持。只有從文化平臺的建設和管理出發,才能從源頭把控群眾文化發展方向,弘揚社會正能量,遏制違法和不良信息的蔓延。
第三,加強基礎文化設施改造建設,推動線上線下共同發展。在“互聯網+”時代,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除了要結合當地文化特色,還應利用新技術新手段,不斷推動文化活動創新,豐富和發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應該在發展中不斷提升文化水平,加大資金投入,推進社區群眾文化場館和設施的改造升級,建設打造電腦、電視、影碟機、移動音箱、棋牌桌、書櫥等硬件設施齊全,文化傳播平臺、線上社群管理制度等軟件設施兼備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要積極組建網上社群,利用網絡環境大力傳播優秀的群眾文化,并積極進行線下引導,做好防沉迷宣傳,打造線上線下共同繁榮的群眾文化發展盛景。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只有跟上時代的腳步,才能切實為群眾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很多事物的發展軌跡,特別是文化傳播領域,從報刊雜志到公眾號、短視頻自媒體,從電視劇到網播劇,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必須緊跟時代潮流,在保持正確的文化價值導向的前提下,抓住“互聯網+”帶來的時代福利,去蕪存菁,利用“互聯網+”技術為群眾文化發展賦能,促進線上線下共同繁榮,開拓群眾文化發展的新方向。只要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越來越多的優秀群眾文化作品脫穎而出,我國的群眾文化以及群眾精神生活必將得到極大發展和全面改善。
參考文獻:
[1]金東亮.淺議“互聯網 +”時代下文化館服務形態與工作方式的轉型[J].戲劇之家,2020(4):230.
[2]謝翠英.網絡環境下群眾文化的發展[J].社會與公益,2019(8):55-57.
[3]呂江峰.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大眾文藝,2020(5):27-28.
[4]沈江平.文化自信構建的四重底蘊[J].東南學術,2020(5):58-66.
作者單位:
青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