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重要的精神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多樣,包括藝術表演、社會風俗以及一些傳統的技藝,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促進文化的繁榮、社會自信心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本文從方城地區的非物質文化著手,研究了新時期地方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上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9-00-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文明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不斷傳承和發揚,將極大地增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其不同的表現形式,總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具有地方特色的語言體系;2.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
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記憶的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一特點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離不開人的因素,并且主要是靠人來傳播和發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態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它將會隨人的消亡而消亡。
以方城縣申報成國家級保護項目的方城石猴為例,在清朝末期方城縣的硯山鋪村,家家戶戶都雕刻石猴,曾經是該村主要的經濟來源,方城石猴以它小巧、憨態可掬的樸實造型,妙趣橫生的具有原生態圖騰藝術的表現形式令人神往,堪稱我國民間石雕玩具的一絕,方城石猴大部分為蹲姿,品種有單猴、母子猴、大猴背小猴等,在這些形態各異的小猴造型上,依然貫穿著南陽漢代畫像石中的那些飛禽走獸的靈動氣韻,貫穿著民間藝人憑借自身直覺和直觀感受隨意性的創作方式,使人感到一種返璞歸真的美感。方城石猴在南陽地區乃至臨近各省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方城石猴幾百年來傳承著古老的藝術造型和制作方法,可以說在目前河南省民間傳統玩具中是唯一始終保持地域特色、原汁原味的石刻鄉土玩具。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經商潮、打工潮的沖擊,方城石猴的雕刻技藝備受冷落,曾一度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當筆者發現這一情況時,村中就僅剩下以王忠義老人為代表的寥寥幾人還可以雕刻石猴。面對這一現實困境,方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其設立了專屬的具體保護方案。一方面撰文在省市報刊上發表文章,呼吁全社會對它的瀕危狀況進行關注,另一方面抓緊為其申報保護項目,并為王忠義老人安排傳授徒弟事宜,短短幾年時間,王忠義的兒子王國慶和孫子都已經掌握了石猴雕刻的全部技藝,并能獨立操作。2010年86歲的王忠義老人突然去世,值得慶幸的是由于保護措施提前了一步,方城石猴雕刻技藝這一民間活態文化得以延續。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來說,人是尤為重要的,特別對于技能類文化遺產,一方面有承載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另一方面更緊密地附著于特定的人群。對于這類文化遺產而言,要做好保護傳承,保護傳承人最為關鍵,只要傳承人還在創新,文化遺產就會后繼有人,文化傳承精神和載體就將具有內在更新力。
二、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途徑
(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宣傳
我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多民族融合的民間生態。這也注定了我國的文化特色必將是多元的。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環境逐漸惡化,一些手工匠人逐漸跳槽到更加快速產生經濟效益的行業領域,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尚未引起重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做得很不到位,應努力營造人人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氛圍,積極發揮各種社團組織的作用,通過文化講堂和知識宣傳讓社會大眾認識到文化遺產的價值,營造全社會積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二)因地制宜,多方位改善傳承人的工作環境
當下時期,在我國的許多地方當地政府已經為民間藝人提供相應的生活補助,這種制度的建立一方面為民間藝人的創作和技藝發揚奠定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從國家層面對它們進行了肯定,讓傳承人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把傳承和發揚當做一種責任和義務,自覺自愿地把技藝傳授出去。只要大家認可、社會認可,就能充分激發出傳承人的積極性。以方城縣黃石硯的制作工藝為例,黃石硯因取材于方城縣的黃石山而得名,歷史上曾與端硯、歙硯、洮河硯、黃河澄泥硯并稱為中國五大名硯。由于種種歷史原因,黃石硯的制作規模日漸萎縮,至20世紀末,黃石硯的制作藝人僅剩下以李振清為代表的寥寥幾人,瀕危狀況堪憂,方城縣發現這種情況之后,由縣政府牽頭發起了拯救黃石硯的活動,先后斥資12萬元,通過連續舉辦兩屆“陸子岡”杯中國黃石硯精品展評會和中國黃石硯郵票的發行活動來提高方城黃石硯的知名度,通過評獎來激勵黃石硯雕刻專業人員,調動他們創作精品的積極性,并積極組織專業人員為其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6年方城縣還組織成立了中國黃石硯工藝研討會。在各項政策的帶動下,黃石硯已可以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也逐漸有人愿意學習這門技藝。近年來,李振清不但將自己的雕刻技藝傳于兒子李國文,還帶了徒弟袁向立、汪春洋、張偉等。經過幾年的發展,黃石硯的制作隊伍已擴展到一百多人。實際上,與政府津貼相比,傳承人更看重的是社會關注度,伴隨著社會關注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對他們的才藝進行肯定,一方面是他們的自我價值得到了體現,另一方面是隨著認可度越來越高,作品的經濟價值也相應增加,為他們帶來相對豐厚的物質回報。
(三)借助現代化傳媒手段,讓傳承人的技藝長久保存
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除了傳統的活態傳承,也可以利用現代傳播媒體和傳播手段來開展內涵更為豐富、意義更為深遠的傳承。以方城縣的拐河絲綢織制做工藝為例,拐河絲綢的織制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明代嘉靖年間已初具規模,清末達到鼎盛時期。當時拐河鎮90%的人均以絲綢或與絲綢相關產業為生。并且拐河的絲綢與歷史上連接東西方文化的大通道——絲綢之路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我國源遠流長的絲綢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絲綢之路學研究方面的專家楊廉稱,作為絲綢之路源頭之一的方城,在整個絲綢之路發展史中是一個不應被忽略的重要環節。如今拐河絲綢的衰敗程度令人難以置信,全鎮連一套完整的織制工具都難以找齊,且寥寥幾位傳承藝人都已年近八旬,瀕危狀況可見一斑。沒有條件恢復活態的傳承,就可以換一種方式將這種即將滅絕的傳統技藝拍攝成類似于電視節目的音像作品,既用影視節目的形式發行放映,又可以視頻的形式傳載于互聯網絡,這樣既滿足需求也體現價值,既鍛煉傳人也培養受眾,將這些資料永久保存下去,使更多的人來了解、欣賞,無疑會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社會賦予文化人的歷史使命,也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結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口傳心授的方式、由民眾集體創作、在民眾中世代傳承、為民眾所享受的文化,是至今還在民眾中流傳的活態文化,做好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增強民眾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之一,只要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各項措施落實到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收稿日期:2020-3-6
作者簡介:余珊珊(1982—),女,河南方城人,初級館員,本科,主要從事群眾文化研究。